论构建中国特色新海权观
2018-06-05夏立平云新雷
夏立平 云新雷
摘要:尽管马汉的海权论很好地总结和反映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政治中国家权力、财富和荣誉竞争的事实,并且对于历史上一直是陆权大国、在改革开放后才走向海洋的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由于时代的变化、世界力量转移和安全观念的变革,马汉的海权论显示出其落伍于时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海权论具有了崭新的形态。与传统的海权论不同的是,全球化时代的海权观突显出开放性、竞争性、合作性和制度性。权力仍是新海权观的核心自变量,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国际海洋地缘政治仍是海权公式中一个重要变量,但海陆二分的地缘结构正在被海陆一体的新地缘结构所取代。威胁的多元化成为主要的因变量。
关键词:海权论;新海权观;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003-15
作者简介:夏立平,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云新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马汉的海权论由于时代的变化、世界力量转移和安全观念的变革,显示出其落伍于時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有必要在对传统海权论做出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新海权观。
一、问题的提出
海权(Sea 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海军战略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 -1783,以下简称《海权论》)中正式提出。《新英汉词典》对Sea Power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海军强国”;二是“海上力量”①。本文采用的“海权”包括这两个涵义。
马汉在《海权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海权理论,其中心论点在于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他指出,“一个濒临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来发展自己的民族,海上力量就是一个秘密武器”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1.,“借助海洋运输和海上力量控制海洋就可以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因为陆地带来的财富永远比不上海洋,它也没有海洋那样便利的交通”[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马汉认为,“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在其广阔的画卷中蕴含着使得一个濒于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 [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当时的美国政府接受了马汉的海权论,很快将其上升为国家对外战略。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到1908年,美国海军的实力就从马汉提出海权论时的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大英帝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
马汉的海权论突出海军能力建设,具有排他性、对抗性和战略性三个主要特点。排他性是指获取制海权和海上优势,对特定海域或特定海上军事和贸易通道具有控制权,平时确保海上贸易航线的安全,战时在海上击败对手。对抗性是指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以获取制海权,通过战争使对方失去海上运输能力,破坏其海权体系,在全球扩张本国海权。战略性是指在强大的国家实力基础上建立强大海军,通过获取制海权达到维持和促进国家繁荣与强大的战略目标。
尽管马汉的海权论很好地总结和反映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政治中国家权力、财富和荣誉竞争的事实,并且对于历史上一直是陆权大国、在改革开放后才走向海洋的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马汉的海权论显示出其落伍于时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一)时代的变化
马汉的海权论适应了帝国主义阶段的世界形势。当时,主要强国为了扩展海外贸易,必须拥有海军力量的优势。马汉认为,“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交通媒介,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过去那样独霸海洋,只能通过竞争的方式争取对海洋的控制,甚至可能会动用武力来争夺海权” [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与帝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战争与革命时代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各国之间共同利益上升。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这一次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大超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大大增加,又都面临日益增多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促使它们更多地合作来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各国人民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也促使各国政府更多采取有利于共同发展的政策。第二,各国可以通过经贸关系、科技创新和相互合作来获得资源和市场。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兴起的国家不需要通过战争来获得所需资源和市场,不需要与占主导地位大国通过战争来争夺资源。第三,发动战争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大。大国之间发生武装冲突很可能导致核战争,而核战争中是没有胜利者的。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对国际贸易海上航道的控制仅靠海军在战争中取胜是无法完全取得的,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海上合作。
(二)世界力量转移的2.0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和政治重心由欧洲转移到大西洋两岸,这是20世纪出现的世界力量转移1.0版。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形成两大力量转移的趋势。第一大力量转移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绝大多数都已获得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它们坚定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团结自强,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反对超级大国的战争政策。发展中国家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第二大力量转移趋势是亚洲的崛起。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上升,世界经济和政治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
这两大力量转移趋势是20世纪以来世界力量转移的2.0版。它引起世界力量对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实力提升,使美国运用海上力量武装干预中国内政与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企图和能力受到限制和下降。世界力量转移趋势和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炮舰政策”越来越不灵了。
(三)安全观念的变革
世界力量转移的2.0版也引起安全观念的变革。马汉的海权论认为,安全主要指海上航道的安全。马汉指出,“生产、航运、殖民地,看似互不相关的三件事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交换要依靠航运才能进行;殖民地则方便并扩大了航运的行动,并通过大量的安全区域,对航运进行保护”[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但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安全问题的增多,安全观念扩大了。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虽然仍非常重要,但科技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粮食安全、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在上升。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很多都是跨国安全问题,单靠某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实行大国协调和各国合作。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这种安全观念的变革和新安全观的提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强调要“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近年来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1996年就根据时代潮流和亚太地区特点,率先主张应共同培育一种新型的安全观念,其后又明确提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中国代表团2002年7月31日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的文件,参见《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人民日报》2002年8月2日。。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习近平还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新的安全观,是安全观念的重大变革,将是中国和平兴起的安全保证,对马汉传统的海权观也是一个促变因素。但当前世界上传统安全观、冷战思维还很强烈,只有用新安全观去战胜和代替它们,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中国的和平兴起。
正是由于马汉的海权论显示出落伍于时代的局限性,有必要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海权观。马汉在《海权论》一书中似乎也预见到了必须进行观念的变革。他认为,“整个世界的未来是由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决定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如今基督教的任务是将亚洲文明与自己的理念相融合”[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49页。。不过,美国和西方世界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关于海权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海权理论由来已久,最早的海权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和波斯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性。现代以来,关于海权论研究可以分为六大学派。
(一)海权论研究的美国流派
美国是海权论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权国家,更是当今世界唯一的海洋霸权国家。美国对海权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汉是第一个把海权思想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高度的战略家和历史学家。不仅如此,马汉还使海权论成为地缘政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并在其有生之年看到海权论由理论变成现实:美国在海权论的指导下建立了以强大海军为核心的海上力量,通过美西战争将西班牙的势力排挤出美洲,使南美洲成为美国的后院,同时将本国的势力向亚洲渗透,扩展到菲律宾。同时,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受到了其海权论思想的影响,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因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马汉海权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杨震、周云亨、郑海琦:《美国海权思想演进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在冷战时期,美国同苏联展开争夺全球霸权的斗争,而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是美苏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此背景下,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提出了制海权理论,即“海上优势论”。该理论认为,美国必须拥有海军优势,它不仅是要对任何一国海军具有优势,而且要对可能出现的、几支敌国海军的联合力量具有优势。为确保这种优势,美国的海上战略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根据国家战略,海军负有威慑作用和控制各种国际危机的任务;如果威慑失败,则要阻止敌人利用海洋来攻击美国,不让敌人利用海洋进行运输活动;保证美国及其盟国畅通无阻地利用海洋;确保海洋支援陆上作战;确保利用海洋把战场推向敌人一方,并在对我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美国海洋战略必须是一种全球性理论,必须把美国和自由世界各国的兵力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美国海洋战略必须是前沿战略[美] 小約翰·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147-171页。。莱曼的“海上优势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由于该理论符合了美国政府的战略需要,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对此大力支持。1987年莱曼卸任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568艘舰艇,一年以后达到588艘,莱曼的600艘舰艇计划基本得以实现。美国重新夺回了四大洋的海上优势,大大扭转了对苏联的不利军事局面。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作战理念都发生了剧变。1992年9月,美国海军部长颁布的《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拉开了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的序幕,其主要内容包括:由“独立实施大规模海战”转变为“从海上支援陆、空军的联合作战”;由“在海上作战”转变为“从海上出击”;由“前沿部署”转变为“前沿存在”;由“打海上大战”转变为“对付地区冲突”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rom the Sea: 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 /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该文件一改美国海军在冷战时期的主要作战任务——夺取制海权,首次将对大陆纵深的目标攻击作为海军的重要任务,这是对美国海军信奉的海权论的一次重要修正。
冷战时期海权是一种三维的海权。美国《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中不用“战场”,而用“作战空间”来指称军事行动的场所,说明美国海军对作战空间有了新的认识。在英语中“战场”一词指发生战斗的地面(水面)场所,是一平面的概念,用它来指称全方位的现代战争所展开的场所已经不太确切。《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描述的作战空间已经涵盖陆地、海上、空间、太空,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网络中心战”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世纪海权的作战空间已经涵盖了海陆空天网五维空间。海权的空间已经从马汉时代的平面走向了冷战后的五维立体。这是冷战后时代海权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由于信息化时代战争争夺的是综合制权,海陆空天电磁各个军种相互合作、协同作战形成一个整体。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依然是制海权,但也担负为其他军种提供防御能力以及对陆地纵深进行打击和兵力投送的任务,制海权已经成为综合制权的一部分,是与其他制权进行无缝链接的海权。该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愈加明显。
有些美国专家还认为,在冷战后时期,海军的角色在军事领域中地位有所下降,从原来的从事对抗性的高强度战争转变为通过低强度的保持海上秩序(保护油气及渔业资源、进行水文地理调查、反海盗行动)来进行强制性外交、建立同盟关系。海军的功能得以拓展 Mike L. Smith and Matthew R. H. Uttley,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 in Andrew Dorman, Mike L. Smith and Matthew R. H. Uttley, ed.,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p.6.。这代表了美国海权理论的新发展。
美国国防部2017年1月9日发布新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略白皮书《重返海洋控制》(Return to Sea Control)。该新战略强调美国海军要通过推行“云杀伤”新型作战理念,实行新的“海洋控制”战略,重新建立冷战时期的绝对制海权 U.S. Defense Department, “The U.S. Navys Surface Force Strategy: Return to Sea Control”, January 9, 2017, http://www.navy.mil/StrategicDocs.asp.。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指挥官汤姆·罗登(Tom Rowden)中将认为,“全球已回归大国在海上竞争的状态,美军必须因应做出调整。……美国海军必须控制全球海域展现军力” Tom Rowden, “U.S. Navy Must Return to Sea Control”, USNI Proceedings, No.1, 2017, p.8.。他宣称,“因为中国海军和重建的俄罗斯舰队挑战了美国在海洋方面的长期主导权,我们将大张旗鼓地重新控制海洋” Tom Rowden, “U.S. Navy Must Return to Sea Control”, USNI Proceedings, No.1, 2017, p.9.。这些表明制海权理论在美国的回归。
(二)海权论研究的法国流派
法国作为历史上的西方文明中心、世界思想潮流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不断演进的海洋思想和海权战略理论对世界海权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有重要贡献” 冯传禄:《法国海权研究综述》,《法国研究》2014年第3期。。18世纪以前,法国在海权理论研究上优于英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早的系统的海战理论是17世纪末期由法国人赫斯特最先提出。在海军建设的理论方面,早在英国人之前,法国人已认清应利用科学来替海军服务,海军军官必须接受专业教育,甚至于船舰也应有特殊的设计。在海军战略方面,“絮弗伦战术”被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吸收和运用,才开创了一段辉煌的英国海军史。18世纪法国人莫罗古斯的《海军战术》、格芮尼的《海战艺术》、拉马屠的《海军战术绪论》等理论成果促进了海权理论的发展并使法国人在与英国人的海战中经常保有战术优势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2页。。在19世紀后期,法国海权研究者如达留士、德费莱、达利乌和契尔波茨等法国海军军事家对海权思想理论化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法国人首次从理论上提出海军战略和制海权获得的理论。这些理论被马汉所吸收,为马汉建立海权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构成日后马汉海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法国海军战略家拉乌尔·卡斯泰(Raoul Castex)被誉为马汉之后的伟大海军战略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作《战略理论》(Strategic Theories)是研究法国海权战略思想的一部经典之作。卡斯泰将历史研究和军事战略研究结合起来,以生动的海权史料和海战分析,对战略、以及战略与政策、战略与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阐释 Castex, Admiral Raoul (France navy), Strategic Theories, Paris: Société d'Editions Géographiques,Maritimes et Coloniales; reprinted, translated and abridg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ugenia C. Kiesling, Annapolis,Md.: Naval Instutite Press, 1994.。他的理论结合法国陆海复合型的地缘政治特点,提出了法国发展海权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在这种地缘政治条件下发展海权的思考,在制海权和战略机动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主张。他的理论对后世德国、苏联,以及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的海军军事思想都有深远影响。他将“传统海权理论”和法国“青年学派”的海权理论进行整合和创新,并在制海权和战略机动方面形成自己成熟的主张,成为大陆国家或弱势国家海权的战略指导。
从整体来看,法国早期的海权研究成果中,大陆性思维主导了重陆轻海的战略取向。19世纪后,法国“青年学派”比较强调“弱者的海权战略”,同时法国国内也有主张发展强大海权的声音。二战结束以来,法国海权研究多从整体安全和国家利益拓展出发,更注重陆海均衡 陈新丽、冯传禄:《法国海权兴衰及战略研究述略》,《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9期。。
当代法国学者对法国海权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向比较细化。他们考证了近代以来法国海权运用的指导思想、理论沿革和历史实践,清晰阐释了法国海权这一主题的主要方面,并着重考虑法国海权的战略优化。阿尔内·罗克逊德(Ame Roksund)2007年出版著作《The Jeune Ecole: The Strategy of the Weak》,详尽论述了法国“青年学派”的海权思想和战略理论 Ame Roksund, The Jeune Ecole: the Strategy of the Weak,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7.。法国著名学者迪迪埃·奥托朗(Didier Ortolland)2010年出版的著作《海洋空间的地缘政治》认为,冷战后法国海洋空间经历了三方面重大变革:对外行动领域进一步拓宽、行动机制开始走向“联盟式”而非“家长式”、假想敌人也发生了变化 Didier Ortolland et Jean-Pierre Pirat, Atlas géopolitique des espaces maritimes, éditions Technip, Paris, 2010, p.352.。帕里特斯·基尤特洛(Patrice Guillotreau)2008年出版的著作《海上法国的挑战及未来》,分析了全球化对法国海洋战略的重大冲击,并针对新的海洋局势,提出了借重欧盟加快海洋开发战略 Patrice Guillotreau, Mare economicum: Enjeux et avenir de la France maritime et littorale, PU Rennes, 25 aou^t 2008.。米歇尔·夏龙(Michel Scialom)等2011年出版的《法国是个海洋国家吗?》认为,历史上法国必须综合平衡海权和陆权,而当代法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有效的海外战略力量 Michel Scialom, “la France nation maritime”, Economica, 1 septembre, 2006.。这些研究者显示了对法国海权的当代关切。同时,从欧盟视角探讨海权问题也日渐受到法国学者重视。例如,法国学者菲利普·德普杜朗(Philippe Deprédurand)在21世纪初出版的《欧盟与海洋:海上霸权的雏形?》中认为,欧盟具备在未来成为海上霸权的潜力,但欧盟目前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海洋战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海洋治理框架,作者构思了欧盟未来海洋霸权并建议欧盟“西扩” Philippe Deprédurand, Union européenne et la mer ou leslimbes dune puissance maritime, LHarmattan, 2001.。
(三)海权论研究的英国流派
英国是传统的海上强国,曾经是近代的世界海洋霸主之一。英国著名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Julian Stafford Corbett)是差不多与马汉同时代的又一位杰出的海权理论家。他创立的海洋战略学派开辟了20世纪英国海权理论的新天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海权理论 杨震、方晓志、杜雁芸:《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国际观察》2015年第4期。。虽然海洋战略观的名气和影响不及马汉海权论,但是其体系之完整、结构之严谨、目光之长远与后者相比更胜一筹。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检验。海洋战略观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且极具逻辑性的战略理论。科贝特分别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海军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严密地对英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推理和论证。各级战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来考虑军事战略和海军战略。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海陆联合作战,将海军的威力从海洋延伸到陆地的主张。科贝特在《海军战略的若干原则》中指出,“英国或者海洋国家的战争模式,是运用有限战争的方式来实现无限战争的目标,来配合我们的盟友在大陆上的大规模作战……” 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p.66.。《海军战略的若干原则》还基于英、法海战案例,归纳出海军战略思想若干原则,其中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离岸平衡”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构成海洋霸权国笃信不移的一项战略原则 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p.189.。科貝特的海洋战略观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海军,也对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海军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代,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教授布莱恩·兰夫特(Bryan Ranft)对冷战时期的海权争霸形势和战略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Bryan Ranft and Geoffrey Till, The Sea in Soviet Strategy, London: Macmillan, 1989.。杰弗里·蒂尔(Geoffrey Till)对海权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他1982年出版的《海上战略和核时代》比较全面地阐释了海权的基本概念和海权理论的演进史[英] 杰弗里·蒂尔:《海上战略与核时代》,海军出版社1991年版。。蒂尔2004年出版的《海权:21世纪的指导》对当代制海权、海军外交和海洋秩序维护等做了富有学术启示的讨论 Geoffrey Till, Sea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 2004.。2006年出版的《英国海军思想沿革:纪念布莱恩·兰夫特文集》,对18世纪至20世纪末的英国海权理论和海军战略演变做了系统的研究 Geoffrey Till, 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Naval Thinking: Essays in Memory of Bryan Ranft, London: Routledge, 2006.。
(四)海权论研究的俄罗斯流派
俄罗斯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同时,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并有多个方向出海口的大国,具有发展海权的基本物质条件,海权建设有一定的优势。经几代人努力,俄罗斯建起了强有力的海洋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寒冷地带,严重削弱了海洋地理条件的使用价值。寒冻使其漫长的海岸上优良不冻港变得稀疏难得。海岸开放性差,出海通道阻塞不畅,多处受制于人;各个方向的海岸之间通达性差,联系不便,难以协调统一。“这些海洋环境条件的约束,使俄罗斯海洋力量的发挥面临重重障碍,海权建设的海洋地理条件天生不足。” 陆俊元:《海权论与俄罗斯海权地理不利性評析》,《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
18世纪俄国的扩张重在夺取出海口。其中,西进波罗的海是当时俄国海权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海军奉行“小规模海战理论”,以苏联工业水平和造舰速度为依据,把海军仅仅看做是陆军的一个配属军种,主要任务是近海防御,配合陆军作战。在冷战期间,苏联海权理论一度落后,制约了其海权的发展。在军事理论上,前苏联一段时期内未能充分估计海军的作用和地位。苏军总参谋长索科罗夫斯基主编的《军事战略》(1962年)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所著的《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力量》(1974年)两部权威著作中,都仅仅把海军作为一支普通的军种,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战略力量,忽视了海权在大国战略中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苏联加剧同美国争霸,并推行全球战略。此时,戈尔什科夫出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为配合苏联全球争霸战略,并为大力发展海军提供理论依据,戈尔什科夫十分重视海权理论和海军学术的研究。在总结世界重大海战和苏联30多年海军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他发表了《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和《国家的海上威力》两部专著,从国力与霸权的角度考察海权,把它看作一个国家实施对外政策的工具和夺取霸权的重要手段。其理论的核心是作为一个强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支持国家的建设。在一定条件下,海战场可能成为主要战场,海军可以改变武装斗争的进程甚至结局;海军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关,一个海上大国的崛起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后盾,没有强大海军的国家不能长期成为强国[苏] 谢·格·戈尔什科夫:《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苏] 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在这种海权战略引导下,苏联海军实现了由二战结束初期的“近海防御型”向“远洋进攻型”的重大转变。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初期,俄罗斯海军受到较大的削弱。进入21世纪以来,普京对俄罗斯海洋安全十分重视。在他的推动下,俄罗斯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文件。2000年4月,俄公布由普京批准及国家杜马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这份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海军战略”的概念,提出了海军要面向世界大洋的宏伟战略构想。2000年7月,在俄罗斯军事和安全首脑会议上,普京特别强调,发展武装力量对俄罗斯来说至关重要,而海军是重中之重,只有强大的海军才能实现强国的目标。2001年7月29日俄国海军节上,普京再次重申,“俄海军在历史上和将来都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必须确保海军的战斗力,必须用先进武器武装海军,海军的强大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捍卫俄在21世纪的国家利益”。2003年初,普京又指出,“俄罗斯急需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维护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如果放弃海军建设,俄将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发言权” 江新国:《海权对俄罗斯兴衰的历史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第14期。。可以说,普京在这些方面发展了俄罗斯的海权思想。
(五)海权论研究的日本流派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海洋起到了日本安全屏障的作用。古代蒙古大军渡海攻击日本就因海上气候的恶劣而被阻遏。于是,日本逐渐形成了海洋是保护日本的天然屏障的朴素观念,加之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古代和近代相当长时期内日本的海权观与世界近代的海权观几乎完全不同。
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率舰队用武力胁迫日本打开国门。这也使日本社会逐渐接受了西方近代的海权观念。日本开始进入重视海军及海上安全的传统海权观阶段。1868年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天皇就提出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 《明治文化集》第2卷,日本评论社1928年版,第33-34页。,并被作为国家意志由日本政府坚决地贯彻执行。1868年10月,天皇颁发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日]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龚建国、方希和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1872年2月,日本废除了兵部省,设置了海军省和陆军省,从而使日本海军完全独立。为加大对海军的资金投入,日本皇室、文武官员以及普通国民都积极捐钱、购买公债。随着马汉著作的问世,海权观进一步理论化,日本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海权论者,如金子坚太郎、小笠原太郎、秋山真之、佐藤铁太郎、加藤宽治等。他们的特点是把“马汉海权观”与日本的实际相结合、把海洋战略研究与海军战术研究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日本传统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日本及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海洋的关键是制海权,制海权的关键在于海军的强大,海军战略的关键是实现“大舰巨炮”,通过舰队决战击溃敌方。从此,日本开始以海军扩张为依托,追求海权强国的目标,将邻国一次次拖进战争。正如《日本海军史》所言,“使日本海军兴起的是战争,使日本海军覆灭的也是战争”[日]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龚建国、方希和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由强调以海上军力及海上安全为主的传统海权观,向海上军力、海上安全与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并重的新综合海权观转变,带有传统海权观与新综合海权观及海洋战略过渡期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张景全:《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当代亚太》2005年第5期。。但是,日本尚未真正进入新综合海权观和海洋战略阶段。近年来,日本安倍政权推行“新安保法案”,加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力发展、强化美日同盟,在与中国的钓鱼岛争端中采取强硬立场。这些使日本强调海上军力及海上安全的传统海权观强势回归,新综合海权观显现弱势。
(六)海权论研究的中国流派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陆权国家,海洋传统和海权意识薄弱,海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冷战结束后,一些中国专家学者在将马汉海权论介绍到国内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海权的研究。
张宗涛在《马汉及其“海权论”》一文中认为,马汉的海权论是美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产物,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张宗涛:《马汉及其“海权论”》,《军事历史》1993年第6期。。张晓林、刘一健在《马汉与“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中提出,在帝国主义这一时代背景下,又因受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目标的驱使,还由于马汉本人具有集职业海军军官、历史学家、海军理论家等为一身的特殊经历和才能,所以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产生了轰动世界的海权论 张晓林、刘一健:《马汉与“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倪乐雄认为,一方面马汉的海权论首先来源于历史实践;另一方面有其悠久的思想来源,是人类对海权问题思考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 倪乐雄:《海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
巩建华《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一文提出,海权可以分为狭义海权和广义海权,广义海权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观念层次的海权、战略层次的海权、权利层次的海权、权力层次的海权、利益层次的海权。从政治学角度看,海权包括海洋权力、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三个部分。研究中国海权,可以从逻辑向度、历史向度、现实向度三个维度展开。发展中国海权,需要从观念层次、战略层次、权利层次、权力层次和利益层次全面推进 巩建华:《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7期。。
关于美国海权问题的研究。曹云华认为,美国的海权兴起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它沿着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这一链条不断延伸 曹云华:《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当代亚太》2006年第5期。。郭培清着重分析了美国海权发展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定时期内适宜的国际环境是海权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顾国际环境,一味固执于建立强大海权的目标,单骑突进,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郭培清:《对美国海权之路“天时”的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关于陆权与海权的关系以及陆海复合国家海权发展问题的研究。叶自成认为,海上力量聚集得快,消失也快,陆权发展的成果更能长期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地位,更具持久性,主张每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来选择海权与陆权的孰先孰后,并强调制度建设是一国发展陆权或海权的重要内涵 叶自成:《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对此,倪乐雄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只要人类同海洋发生关系,迟早会形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迟早要召唤强大的海权。对海洋国家来说,不存在海权和陆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国防体系运作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随战场空间变换二者如何协作的问题。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内调动各种资源来压跨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刘中民比较全面分析了陆海复合国家海权发展的特点与困境 刘中民:《陆海复合国家海权发展的特点与困境》,《海洋世界》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中国专家学者对海权的研究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江河在《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中认为,强大的海权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基本前提 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法学评论》2014年第1期。。
三、中国特色新海权观:范式·变量·逻辑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海权论具有了崭新的形态。与传统的海权论不同的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海权观突显出开放性、竞争性、合作性和制度性。
(一)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分析范式
传统的海权论采取一种西方国家思想史中根深蒂固的认识论的偏见,亦即主客体二元对立。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张“分”,坚持二元对立的思维,提出一系列对立概念,例如,主体和客体、本质和现象、运动和静止,等等。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说了一个故事:两个人在大森林里狭路相逢,互不退让,互不承认,只好拼死一战,以冲突决出高低,以实力判定胜负。斗争的结果产生了黑格尔所说的主人和奴隶、主体和客体、中心和边缘等概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2-123页。。这就是西方文化中主体和客体的割裂思维方式。马汉的海权论遵循了这一思维方式。马汉认为,“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愤怒情绪,必然导致战争”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 1.,“无论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战火,是否掌控了海上霸权都成为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 1.。因为“人们认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所以“通过海洋商业和海军优势控制海洋意味着举世无双的影响力……(是)國家权力的繁荣的首要物质因素” William E. Livezey, Mahan on Sea Power,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1, pp.281-282.。
要确立全球化时代新海权观的分析范式,必须首先打破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偏见。随着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在增长。各国经济越来越面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同时,核武器和网络战能力的发展等成为制约大国战争的有力因素。大国之间在核武器方面形成相互威慑,促使它们尽力避免相互之间爆发武装冲突或战争。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因此既是世界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也是避免大国战争的最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而且,大国共同面临着各种非传统安全的严峻挑战。安全范围由传统安全扩大到非传统安全,没有一个大国可以单独解决全球变暖、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海盗、环境污染、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国只有合作才能够共同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对立统一的法则作为全球化时代新海权观的分析范式。“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矛盾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与传统的海权论坚持二元对立的思维不同,对立统一的法则很强调同一性。同一性即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毛泽东指出,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毛泽东:《矛盾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頁。。这就是说,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在当代,海权强国之间、海权强国与弱国之间、海权大国与海权小国之间都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各以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而且,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没有一个海上强国能单独应对全球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权强国之间、海权强国与海权弱国之间、海权大国与海权小国之间,必须合作来共同应对跨国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在海权强国之间相互依存上升的情况下,用战争手段来保护海上航道的安全越来越困难。
同时,这些矛盾统一体中的各方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例如,海权主导强国与海权新兴强国之间在进行着权势转移;海权强国与海权弱国之间也在进行相互转化,虽然这种过程将会是长期的。
(二)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分析变量
1. 权力仍是新海权观的核心自变量,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
传统的海权论衡量权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海军实力,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文化等因素只有被转化为海军实力后,才能在海权上是有意义的。马汉认为,“海权是对国家之间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3.。马汉提出,影响一个国家海上力量主要有六个因素:地理位置;形态构成,其中包括与此相连的天然生产力与气候;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特征;政府特征,其中包括国家机构[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0页。。在此基础上,领导人做出的武力控制海洋、发展海上军事实力、发展航运与和平贸易等决策会对海洋霸权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这样,一支健全的海上舰队才能够稳定地发展。”[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随着海权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海权论的内涵在扩大。马汉时期的海权是一种平面的海权。大炮巨舰之间的决战所争夺的制海权是海平面的制海权,随着潜艇和航空技术的发展,水下和海空也成为制海权争夺的内容。冷战时期,美苏确定了海基战略核力量在海军诸兵种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全面完善水下力量,大力发展反潜兵力,遏制敌方海基战略核力量,确保己方相应水下核力量实战和威慑效能的充分发挥。这标志着海权进入了核时代。冷战结束后,布热津斯基宣称,“美国不仅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洋和海,而且还发展了可以海陆空协同作战控制海岸的十分自信的军事能力”,使得美国能够成为一个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美]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3页。。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空间更多地扩展到太空,太空这一“高边疆”正在成为各大国争相探索和利用的新高地,太空权成为各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太空实力成为影响海权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发展迅速。一些国家已具有电子战、信息战和网络战能力。特别是网络战能力在若干大国之间形成相互威慑。电子战、信息战和网络战能力也成为影响海权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新武器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现代战场成为包括地面、水面、水下、空中、太空、电磁等方面的五维战场。海权以往的作战模式主要是海战,夺取制海权,封锁海岸和对岸攻击。而信息化时代现代战争争夺的是综合制权,海陆空天电各个军兵种相互合作、协同作战,形成一个整体。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依然是制海权,但是也担负为其他军种提供防御能力以及对陆纵深打击和兵力投送的任务。现在海权具有与其他制权(制陆权、制空权、制天权、制电磁权)实行无缝链接的趋势,海权已经成为综合制权的一部分,正在向五维立体的方向发展。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不仅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战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战斗力之一。争夺信息优势成为战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信息战也成为战争的一种重要样式,信息威慑甚至可以成为战略威慑。现代海战的模式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海战成败的关键。没有对信息的全面掌控就无法赢得制海权。海权也因此进入了信息时代。美海军在《2020海军远景:未来——由海向陆》中第一次将网络中心战定位为最核心的作战能力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U. S. Navy Vision 2020”, September 1992, http://www.Bupers.navy.mil/NR/rdonlyres/1E1DFD27 27D0-4995-8B61 A37FC53B1394/0/2020VisionPrint.pdf.,而2002年美国《海军转型路线图》和《21世纪海上力量》则提出美国海军转型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加快“力量网络”建设,实现“网络中心战”由概念到实践的转变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October 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
冷战结束以来,海军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获取制海权为主要目的的“海上力量的政治显示”作用,发挥以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作用,即军事功能、警察功能和外交功能。军事功能包括海洋控制、海洋拒止(控制沿海水域)和向岸上投放力量。警察功能包括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资源、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和反海盗行动。外交功能包括显示实力、参加国际联合军演和联合巡逻等。而且,海军越来越多地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人道主义救援、抢险救灾、反恐怖主义、反海盗、缉毒、武装护送、护航护渔、情报收集与分享、联合演习、显示武力、撤离非战斗人员等。
从海权的外延来说,军事实力虽然仍非常重要,但它在世界上能解决的问题在减少。同时,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作用和影响在全面上升。一国实施海权战略时必须是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种实力。
据此,在当代,除了海上军事力量,以下机制和力量也应该是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海洋管理机构。海洋管理机构包括国家主管海洋的行政机构和海上执法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有效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使之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和推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使之合理有序地进行;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包括维护国家的领海主权、勘探开发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自然资源的权利、开发利用公海和海底资源的权利等 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南京海军指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页。。
第二,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产业指人类直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杨震:《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
第三,海洋法律体系。包括国内有关海洋的法律和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国际海洋法是国际上“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各国在各种不同海域中从事航行、资源开发、科学研究并对海洋进行保护等方面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魏敏、罗祥文:《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第四,海洋科技实力。海洋科学和技术是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健康和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的依据,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拓生存空间和扩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 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01)》,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2. 国际海洋地缘政治仍是海权公式中一个重要变量,但海陆二分的地缘结构正在被海陆一体的新地缘结构所取代
传统的海权论将地缘位置作为研究的起点,但主要是從海陆二分的地缘结构来研究问题,认为地缘结构决定了不同地缘位置的国家必定采取独特的地缘战略,如英国等岛国偏爱海权,德国等内陆国家偏爱陆权。马汉说:“如果一个国家既不依靠陆上的交通去保护自己,也不通过陆路向外扩张,而是单纯地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具备了比四周以大陆为界点的国家更为优越的地理位置。”[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马汉指出,“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优越与否,会直接提升或者分散这个国家的海上力量”[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从这一论点出发,马汉认为,“英伦三岛就拥有比法国更为突出的优势”[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海洋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解体后,美国和苏联在各大洋对制海权的争夺不复存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支海军可以与美国海军在远洋作战能力上进行角逐,美国海军可以牢牢控制大洋。已握有海洋控制权的美国,将目标转向以控制海洋为基础,从海上干预地区事务。美国要保持在欧亚大陆的战略主导地位,防止任何其他大国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以达成美国海洋安全战略的最终目的——控制世界。因此,美国提出“由海向陆”战略,进而将矛头直指敌国的近海、沿岸甚至是陆地纵深,从而压缩对手的海上防御纵深,迫其在沿海甚至是沿岸应战,利用技术优势进行美军擅长的“非接触性战争”,从而以微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美国企图从海上对欧亚大陆新兴大国进行制约。为此,美国海军保持“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拥有完善的全球海军基地体系,具备覆盖全球的战场监控能力,目前不但已达到事实上能控制整个世界大洋的程度,而且正进一步向远洋的沿岸和内陆不断延伸,理论上已能打击和控制世界80%左右的陆地” 高子川:《蓝色警示——21世纪初的海洋争夺与展望》,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在冷战后海权竞争中,海陆一体已经成为新的地缘结构。
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新的海洋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已经不限于主要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而是扩大到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工业、造船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滨砂矿业。此外,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正在逐步发展,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及高值化产品加工业、海洋电力工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保业。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海洋与人类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使海洋与陆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3. 威胁的多元化成为主要的因变量
在马汉时代,海权所面对的威胁主要是敌对国家海军舰队的威胁,即军事威胁。马汉认为,“所有的海上国家都或多或少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海洋商业上,对于这样的国家,海洋就是最重要的命脉,但它们的海上贸易又随时可能处于强大敌手的控制中。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对手会放弃如此的优势?难道它们的海军就是摆着看的?答案是否定的”[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页。。
冷战结束后,海权所面对的威胁出现多元化的特点,既包括传统安全威胁,也包括非传统安全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指军事威胁。美国作为海权大国,其海军战略目的之一是进行霸权护持,防止新兴大国崛起挑战美国的海上霸权。这是新兴海权所面对的传统安全威胁。国家之间也可能由于海洋领土主权和海上权益争端,而爆发武装冲突。
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盗袭击、非法偷渡、毒品走私、常规武器的扩散以及其他犯罪行为。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2007年,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在共同发布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计划》中提出,“需要认真考虑应对”这些非传统威胁 U.S. Department of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the 21 Century Seapower”, October 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这说明美海军已经把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当成日后主要的任务之一。
(三)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基本逻辑
全球化时代为海权观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从海权样式、海权目标、海权资源基础和海权地缘结构等四个方面发展了海权论的基本逻辑。
1. 海权样式:从排他性转向竞争性与合作性的统一
排他性是马汉海权论的主要特点之一。马汉认为,“早在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为了能够获取超出本国国民应得的份额,他们完全有必要竭力排斥其他的竞争者。这种排斥往往有两种手段,一种是通过垄断或者强制性条例的和平立法,另一种则是直接的暴力方式”[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冷战结束后,海权開始从排他性转向竞争性与合作性的统一。一方面,海权中的排他性仍然存在。例如,美国仍然要保持它对世界各大洋和关键航道的控制权或者自由通行权。另一方面,海权中的合作性在上升。世界各海洋国家现在越来越多地进行海上合作来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中国、美国、欧盟、印度、日本等十余国派军舰前往亚丁湾执行护航船只和反海盗任务。
随着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多,美国不得不寻求更多合作来应对它所认为的威胁。2006年,时任美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马伦上将提出“千舰海军”(Thousand -Ship Navy)的构想,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对此表示非常有兴趣,并称将大力支持。这个所谓“千舰海军”的构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1000艘挂着美国旗帜的战舰组成的舰队,也不是美国海军要再建1000艘战舰,其真正的含义是要联合世界上所有能联合的海上力量,一起应对各种海上威胁,其实质就是与外国海军结成亲密伙伴关系,形成一个国际海上联盟。这表明美国不得不重视海上合作。
2015年3月,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在共同发布的最新版《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计划》中宣称,过去两年中,北京在海上和空中都变得更加咄咄逼人,这加剧了中国同许多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该文件指出,“这种行为,再加上中国军事意图缺乏透明度,导致了紧张和动荡,这可能带来误判甚至冲突升级” U.S. Department of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Forward, Engaged, Ready”, March 2015, http://www.academia.edu/11597648/A_Cooperative_Strategy_for_21st_Century_Seapower_Forward_Engaged_Ready.。根据该文件,为了对这种形势作出反应,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计划向亚太地区派遣更多资产和最尖端的军事平台,以“劝阻侵害”。这些资产将包括海军陆战队最先进的飞机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和MV-22“鱼鹰”运输机 U.S. Department of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Forward, Engaged, Ready”, March 2015,http://www.academia.edu/11597648/A_Cooperative_Strategy_for_21st_Century_Seapower_Forward_Engaged_Ready.。这些措施是美军“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部分。同时,该文件提出,为了避免与海洋活动频繁的中国之间发生地区不测事态,将通过这三支海上力量的前沿部署保持威慑力,并与中国海军继续保持建设性交流。这表明,中美之间在海上将形成一种既相互威慑又相互交流的态势。
2. 海权目标:从争夺控制权转向竞争制度权
马汉海权论排他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由于冷战结束后海权开始从排他性转向排他性与合作性的统一,新海权观正在逐渐从争夺控制权向竞争制度权转变,即从在特定海区中各方的权力博弈逐渐向共同治理转变。
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制度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必须建立针对特定海区的制度和机制,这应该是一种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制度。对特定海区来说,“有制度要比没有制度好,只要建立了制度,有关各方就确立了合作的存量,有助于确立地缘竞争的行为约束底线”倪世雄等:《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页。。第二,这些制度和机制必须具有合法性,不论此种合法性的程度有多高。当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海区的制度无法获得有关各方的合法性支持,自己又无力维持这一制度和机制的有效性时,这就意味着该制度和机制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需要对制度和机制进行改革和重构。总之,通过将制度性因素引入,海权论开始被纳入制度变迁的轨道。
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海洋法,为将海权论纳入国际制度的轨道奠定了基础。现在国际海权博弈越来越多地通过制度博弈和竞争制度权,中国必须努力学会运用好国际海洋法来维护自己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一国际海洋法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需要逐渐进行改革和完善。
3.海权资源基础:从着眼硬实力转向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
马汉的海权论侧重于海军舰队这一硬实力。随着新科技革命、新军事革命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家所能调集的资源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得海权的资源基础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当今时代,如果没有空中实力,海上力量就不再有效了[美] 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0页。。当代海权还必须有制电磁权和制天权。主要海权强国正在发展无人驾驶战斗机、高超音速空天飞机、无人驾驶潜艇、电磁轨道炮、各种新式导弹等先进的武器。这些将使未来的海战样式发生巨大变化。
在当代,要想赢得海权优势,除了需要调集硬实力资源外,软实力资源也成为十分重要的力量基础。这种软实力资源包括法律战资源、舆论战资源等。而且,必须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强大的海权。
4. 海权地缘结构:从海陆二分转向海陆和合
马汉的海权论从实力对抗和战争的角度出发,主张海陆二分。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可能在海洋和陆地同时具有支配地位”[美]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页。。冷战结束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进入了新的海洋工业文明时代,海陆二分论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进步。
中国特色新海权观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安全的理念,主张海陆和合。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就认为,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海陆和合主张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和平相处,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互不干涉内政,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第二,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各自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彼此信赖的安全合作;第三,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相互开放,为对方的发展和彼此合作提供地缘便利条件,构建海陆贯通的通道和能源网络;第四,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不以海陆划线树敌立友,而以和平、合作为共同目标,争取实现“海陆和谐”,共同发展 刘江永:《可持续安全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页。;第五,有的国家既可以是陆权国家,也可以做海洋国家,并不以在海洋和陆地同时具有支配地位为目标,而是要同时加强海洋國家和陆地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
(责任编辑:潇湘子)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oncept of Sea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a LipingYun Xinlei
Abstract: Sea Power Theory put forward by Admiral Alfred Thayer Mahan of the U.S. well summarized and reflected the facts of state power, treasure, and the competition of honor in the world politics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nd century.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China, which had been as a continental power in the history and is going to become a maritime power as well since the Chinas openness and reform in 1978. Now when the world has entered 21st century, Admiral Alfred Thayer Mahan's Sea Power Theory has shown some limit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backward in time due to the change of era, world power transfer and change of security concept. In the new globalization period, Sea Power Theory has the new form.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ea Power Theory, the Sea Power Theory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period shows its openness, cooper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Power is still the cor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e new Concept of Sea Power but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ea power have been enlarged.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geo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the formula of sea power. However, the sea-continental bipartite geo-structure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sea-continental geo-structu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reats becomes the major dependent variable.
Keywords: Sea Power Theory; New Concept of Sea Powe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