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碳解锁的机会窗口与响应策略

2018-06-05梁中刘健

社会科学 2018年1期

梁中 刘健

摘要:对于深陷“碳锁定”困境的产业而言,如何有效识别、判定和把握其碳解锁的机会窗口问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命题。作为一种系统演化的结果,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的形成紧迫且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内部联动机制较为复杂,已有研究亦无成熟的分析范式可供参考。对此,本文尝试通过整合机会窗口和碳解锁理论,以“窗口开启条件分析——窗口状态判定——窗口响应策略设计”为研究逻辑,按照技术、市场和政策三个条件共同演化催生解锁机会的逻辑,来探索构建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的一般理论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窗口开启条件的有利性程度,把窗口细化为不同等级的开启状态,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的、具有内在递进逻辑的“破窗——扩窗——锁窗”响应策略体系。

关键词:碳解锁;机会窗口;响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045-10

作者简介:梁中,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安徽蚌埠233030)

在全球生态负债时代,无论是出于世界新经济革命的内在驱动,还是所谓“碳政治”意蕴下的国际秩序再构建①,绿色永续发展的理念和范式都已跨越理论纷争,成为人类新文明演进的主流“大道”。对于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的中国而言,绿色发展亦已上升到一种国家意志,被确立为五大基本战略方向之一,并把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政策议题,纳入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规划。上述发展趋向和治理文明的嬗变,将为深受“高碳锁定”之困的中国产业提供重大解锁机遇。

一、文献梳理与研究思路

现阶段关于产业碳解锁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锁定过程及锁定效应诊断基础上的论证逻辑,即主要围绕技术锁定、制度锁定和社会文化锁定等具体锁定形态,以碳排放计量分析和锁定演化分析为技术手段,以特定地理区域或具体产业为边界来进行不同层面的碳解锁策略分析。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集中于以旨在促进实现碳减排和产业低碳转型为目标的理论构建和政策设计,如脱钩与弹性脱钩理论研究 Tapio P., 2005,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 Vol2,No.12, pp.137-151.、碳税与碳交易政策研究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0期;李剑、苏秦、马俐:《碳排放约束下供应链的碳交易模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6 年第4期。、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4期;王文举、向其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潜力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期。、产业碳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管理汪中华、成鹏飞:《中国碳超载下碳锁定与解锁路径实证研究》,《资源科学》2016年第5期。等。综合来看,已有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宏观层面上的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借鉴和设计依据,同时也为“碳锁定”及“碳解锁”相关议题的研究拓展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支撑。

然而,对于相对微观层面上的碳解锁时机问题,中外研究者都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于在碳锁定情景上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即碳锁定程度、碳排放水平、碳解锁技术基础等在不同产业上的严重不均衡性)的中国产业而言梁中、徐蓓:《“碳锁定”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2期。,如何定义以及如何可操作性的识别、选择和把握其碳解锁的机会窗口问题,仍存在着广阔的探索空间。该研究触角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既有解锁理论的解释力度,也会因时机维度上的模糊化,而导致削弱解锁政策的设计精度和执行效力。我们认为,PEREZ和SOETE针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问题所提出的“机会窗口”理论分析范式 Perez, C., and Soete, L., Catching up in technology: Entry barriers and windows of opportunity in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1988.,同樣适用于后发国家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碳解锁问题,原因就在于二者在成因上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即均是由国家经济-技术-制度系统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被整体“锁定”在不利位置所引致的。尽管前者指向的是“技术低端锁定”,而后者侧重于“技术和产业的高碳锁定”,但在当代绿色技术革命的语境下,低端化与高碳化则恰如“硬币的两面”,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进行融合性分析。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尝试借助机会窗口的相关理论思想,从产业层面的高碳锁定问题出发,探索构建产业碳解锁的“机会窗口开启条件——窗口开启状态判定——窗口响应策略”这一整体分析框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有关于追赶机会窗口研究的对象多是微观企业,在分析工具上以案例法为主,如徐雨森等对HTC公司的创新追赶案例研究徐雨森、逯垚迪、徐娜娜:《快变市场环境下基于机会窗口的创新追赶研究——HTC 公司案例分析》,《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6期。、郭磊等对中国智能手机的产业追赶研究等郭磊、周燕芳、蔡虹:《基于机会窗口的后发国家产业追赶研究——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案例》,《管理学报》2016年第3期。;而部分从技术轨道变迁角度或具体行业追赶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也主要是基于演化经济学或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范式,同样缺乏对机会窗口的可操作性判断。为此,本研究将在整合上述两个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判定的理论框架,从需求窗口、技术窗口和政策窗口三个层面进行综合判断,并据此提出基于系统解锁思路的窗口响应策略。

二、中国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开启的基础条件

如前所述,由于当前尚无关于碳解锁机会窗口分析的成熟框架可供参考,本部分主要以演化经济学中的技术追赶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系统论的相关思想,从技术范式、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等解锁系统构成模块上的重大变化——而可能引致类似“创造性毁灭”性质的解锁机会这一逻辑出发,对中国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的开启条件进行框架性分析。

(一)产业碳解锁的技术窗口开启要件:绿色技术革命催动与引发

从根本而言,“产业碳锁定”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技术-制度系统长期演化和运行失调的结果,其解锁窗口的开启同样需要系统性的反向演化条件。如果把产业碳解锁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那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产业技术和市场需求则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其中技术因素处于中枢位置,对解锁契机的引发起关键作用。根据机会窗口理论,“在成熟的技术上不可能存在追赶机会”和“新技术领域是追赶的第二种机会窗口”这两个核心论点,亦明确了“新技术”或者说“新的技术范式”是追赶窗口开启的关键条件。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产业碳解锁的窗口亦将首先由技术层面的变革所引发和开启,而当代全球技术发展轨道上一个最为重大的变革,就是绿色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那么,绿色技术革命是否具备催动与引发技术解锁窗口的动能呢?

首先,从绿色技术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效力来看。“绿色技术”涵盖的外延较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无统一,但其中欧洲专利局的定义——“适合环境的技术”(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简称EST) 最有代表,较为准确的厘定了绿色技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基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技术伦理。正如贾根良所言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绿色技术革命的本质就是旧生产函数的 “绿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其与产业碳解锁之间原本就具有内在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即均是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取向)。在全球工业化生产范式向“绿色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趋势下,随着大量具有颠覆性创新特征的绿色技术在产业领域不断应用和推广,产业共同体将朝着低碳化、绿色化和高端化的方向渐趋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进而获得外围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有效支撑,即在环境窗口和市场窗口都开启的状态下,整个碳基体制(包括技术体系、产业制度、管理政策、经济运行及消费方式)都将发生深度变革,直至产业碳解锁进程的实现。因此,可以判断的是,绿色技术革命将是一场技术经济范式意义上的系统性协同变革,充分具备对原有碳基技术体制“创造性毁灭”的力量,也藉此构成了产业碳解锁的技术窗口必要开启条件之一。

其次,从技术追赶的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初始阶段都是后发国家进行“弯道超车” 的战略机遇期。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绿色技术革命正处于发轫阶段,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甚至开始显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总体而言,全球绿色技术体系还处在初级演化过程之中,大量技术在成熟度、适应性和规模化商用潜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硬性约束,而这也正是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进行追赶的空间和机会所在。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麦肯锡公司:《中国的绿色革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2009年。,中国产业的绿色转型或者说碳减排机会主要集中在电力和高排放工业部门(钢铁、水泥、化工和煤炭开采),其约占到总减排潜力的三分之二,其他则广泛分布在建筑、家电、道路运输和农林业等部门。上述减排机会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相应技术方案的支撑,如电力领域的清洁煤电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工业制造领域的减碳技术以及建筑领域的从设计建造到使用、维护、再利用的全流程低碳优化技术等。而中国在这些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虽然存有差距,但具有较好的研发积累和应用优势,尤其在太阳能热技术、汽车节能技术、水电技术等领域不仅跟发达国家同步研发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甚至具有全球性的领先优势,完全具备支撑技术解锁窗口开启的潜力和基础。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绿色技术革命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历史性的产业技术解锁机会,同时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也应当成为这场绿色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创新者和领跑者”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但要明确的是,中国对绿色技术的赶超不可能全域性地同步展开,必然要从特定技术领域、特定行业部门或特定企业率先起步,借助特定市场契机进行“点”的突破。如前文所述,这个具体“点”的选择也就是解锁窗口的确定问题,不仅取决于技术自身的演化逻辑,也受到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在上述技术窗口分析的基础上,對此类窗口的开启条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二)产业碳解锁的政策窗口开启基础:绿色治理的价值确立与制度革新能力支撑

中国产业系统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已经形成较为严密的利碳化制度体系,这不仅会导致产业政策及管控机制层面的利碳化偏好问题(如区域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财税补贴等都会受到现有高碳产业布局的规模化和集聚化影响),也会渐趋引致形成非正式制度(主要由利碳化倾向的意识形态、社会资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要素构成)的深层锁定约束。要实现对上述制度锁定状态的破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政策安排或规制上的革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抓手,亦即政策解锁窗口能否开启将直接影响产业碳解锁的成效。我们认为,政策层面的解锁进程主要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公共治理的绿色价值取向是否确立。在生态和环境管控议题方面,政府的治理导向和政策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关键性因素。公共治理的绿色价值取向选择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对多元利益矛盾进行权衡、协调和抉择的准则设定,因而产业碳解锁能否被纳为公共治理的优先选项,本质上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治理主体及相关利益者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领域历经多次价值嬗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12-2007.9)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重建”(2007.10-2012.11),再到自中共18大之后延续至今的“绿色发展”理念李雪娇、何爱平:《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拿捏》,《改革》2016年第6期。,已基本确立了以构建“绿色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治理价值导向。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层次来看,上述绿色价值导向可被视为整个国家经济体“碳解锁”行动的“元政策”,其将为产业碳解锁具体政策层的设计安排提供方向规定,并解决相关政策之间的衔接障碍或价值排序问题。

二是政策或制度革新的能力是否具备。产业碳解锁的政策窗口能否开启,除了公共治理元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之外,还取决于政策或制度革新的能力及相应资源状况。一般而言,产业政策的革新受制多种因素影响,如政策工具资源的有限性、政策成本-收益的风险性以及相关制度框架的完善性等,都会对其革新的动能和空间产生制约。目前,中国产业碳解锁的政策情景较为复杂,不仅面临全球范围内绿色政策“革新竞争”的压力,同时国内有关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政策革新诉求也日益强烈。换而言之,绿色政策或制度革新的能力,已成为考量国家综合竞争力或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尺之一。我们认为,中国当下正处于绿色发展的加速推进期,支撑政策革新的基础能力已经具备,基本构建起了逻辑严密的绿色政策框架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立法体系、生态补偿制度体系、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环境监管体系等),并在总体上朝向着“有利于弥合政策理念和政策行动之间鸿沟的方向演进”王海芹、高世楫:《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改革》2016年第3期。。

鉴于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和所处经济阶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学界在产业政策的正负效应问题上存在激烈争议(如林毅夫和张维迎之争);但无可回避的是,政策干预在当下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仍将发挥巨大效力,尤其在公共产品属性显著的“碳治理”议题上更是如此。因此,对中国产业碳解锁的机会识别问题而言,政策窗口的开启与否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前述分析表明,中国已具备绿色政策革新的价值支撑及能力基础,其渐进化的革新行动将不断创造和释放产业解锁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特定产业或产业环节如果能抓住政策机会,在同等的技术和市场机会条件下,将最有可能率先实现解锁突破。

(三)产业碳解锁的需求窗口开启判断:新经济增长点出现与巨大市场空间的诱发

从产业碳锁定的成因来看,区域市场资源的禀赋特征是锁定形成的基础动力,因此破坏锁定的着力点必然聚焦在市场需求层面,即需求拉动引致的市场机会是实现产业碳解锁的根本条件,技术机会和政策机会最终也都要借助市场机会才能转化为现实效力。当然,市场机会的产生与前述两种机会往往互为引发或强化。我们认为,当下中国产业的绿色转型面临着历史性的市场机会,宏观意义上的解锁需求窗口已经打开。

一方面,从大的经济周期层面来判断。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长波中的萧条期,按照演化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该时期不仅是新一轮技术体系轨道变更的孕育期,也是新兴产业或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期。出于应对危机和争取未来发展先机的需要,世界诸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几乎都选择将绿色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象。而对于中国而言,绿色经济的选项除了有助于摆脱当前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下行困境,还具有后发赶超的巨大历史意义。因此,破解产业发展的高碳锁定格局,创造新的绿色产业体系及相应的绿色产品(技术)市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甚或赶超,既是一个具有广泛共识基础的顶层设计逻辑,也是中国未来经济演进的必然趋势。综上分析可以判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范式的确立,将为深受多年“碳锁定”之困的中国产业创造战略性解锁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广阔的绿色市场空间是实现产业碳解锁的根本支撑。绿色产业技术对规模经济的刚性要求,使得市场因素在解锁进程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尤其对于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不仅是诱发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动力,也是实现产业赶超的核心优势。判断中国绿色市场规模的一个简单逻辑,即是考察两类需求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和城镇化进程所引发的绿色能源及相关产品需求,表现特征为需求总量大、涉及产业领域广、推动市场增长的长期持续性;二是绿色政策驱动所形成的“制度型市场”需求魏江、潘秋玥、王诗翔:《制度型市场与技术追赶》,《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与前者相比具有市场扩张速度快、产业针对性强、周期性起伏明顯等特点,其独特的市场效应已被国内部分产业成长历程所例证,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电等产业的市场规模都在短时间内因政策刺激而跃居世界前列。简而言之,基于上述两类需求拉动(“制度型市场”亦可看作是一种制度供给所创造的需求)产生的市场机会,将为中国产业加速突破碳锁定创造客观条件,并有助于巩固和扩大作为全球最大新兴绿色经济体的后发解锁优势。

三、产业碳解锁的机会窗口判定逻辑与响应策略

(一)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判定的理论逻辑

综合以上三大基础性解锁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形成或开启的要件是多重维度并存的,并具有内在机制上的联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对机会窗口的判断和识别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条件,即无论是技术范式、政策环境还是市场需求上的单项变化都不必然导致机会窗口的开启;而只有在三者构成一定的叠加效应形态时,才最有可能引发窗口的出现。从上述思考出发,按照技术、市场和政策共同演化催生解锁机会的逻辑,构建如下一个窗口判断的理论模型(见图1)。

首先,把产业碳解锁的机会窗口视为系统演化的结果。其中技术子窗口的开启(主要取决于产业绿色技术的基础积累和技术领先性两个方面)为必要条件,作为最为基础的演化动力,直接决定解锁窗口开启的可能性;市场和政策子窗口的开启为支撑条件,前者影响解锁窗口开启期的长短和开启幅度的大小,后者对窗口的开启形态(即渐进式开启或突发式开启)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的演进进程中,上述三种条件因素互为影响,隐含着因果链上的正反馈机制,即彼此不断强化和力量放大,最终形成一种反向破除“碳锁定”状态的解锁动能,并藉此推动和引发解锁窗口的出现。

其次,在不同产业发展情景下,各子窗口开启的状态会有差异。具体而言,可能存在如下三种典型情形:一是同时开启(如图1中的A区),即技术、市场和政策窗口出现开启时机维度上的完全重叠现象,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对整体解锁窗口的催发最为有利。二是部分窗口叠加开启(如图1中的B区、C区和D区),其中B区是技术和市场叠加型,这一类型因其绿色技术获得充沛的需求支撑,有利于扩大窗口开启幅度和延展窗口开启期,但由于政策条件的不足或缺失可能会迟滞其窗口开启的速度;C区是技术和政策叠加型,该种情形有利于快速引发窗口开启,但因不具备与政策导向相匹配的绿色技术应用空间,因此维系其窗口长期开启的利益驱动机制难以真正建立起来;D区是政策和市场叠加型,这种形态具有“诱发”相关机会产生的特殊优势,但容易催生一种虚假的“泡沫型”机会窗口(类似中国风电和光伏产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投资“潮涌现象”),由于其在本质上缺乏新的技术范式引领和支撑,因此如果一直不能获得外部高级知识和积累技术创新能力,则难以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锁机会。三是单项孤立开启或所有子窗口同时闭合状态,基于该类情形不具备系统演化的内在联动机制,我们认为其不能引发产业解锁机会窗口产业的产生。当然,上述所有窗口形态都不是静态存在的,其在发展进程中具有动态演化性,并有可能实现融合或转化,这也正是讨论产业碳解锁的现实可行性所在。

最后,必须明确即使机会窗口完全开启,也并不意味着产业碳解锁就一定成功。从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更迭的历史来看,各种跃迁机会一直或隐或现地存在,关键在于能否对机会进行有效辨识和科学响应。对产业碳解锁问题而言,由于多个子窗口的叠加形态较为复杂,且往往会出现几类窗口同时并存和互为转化的现象,因此尤为需要治理层面的战略性决策以配合。换而言之,不同的窗口演化形态,所需应对的解锁逻辑不同,包括产业解锁目标设定、创新战略选择、资源配置和管控等政策行动均需与之保持动态匹配,亦即解锁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差异化的窗口响应策略以支撑。

(二)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的响应策略

从机会窗口的理论判断模型出发,为更有针对性地构建不同窗口开启状态下的响应策略体系,本研究按照窗口开启条件上的差异性,把机会窗口细化为五个等级性的开启状态,并据此分类设计具有内在演进逻辑的响应策略(见表1)。具体而言,当三个子窗口的开启条件都处于有利状态(A区),产业碳解锁的机会窗口最容易开启(Ⅰ);在三种条件都处于不利的极端状态下,窗口则不会开启(Ⅴ);而处于中间地带的则有三类开启状态(即图1中的B、C、D区),分别为较有利开启(Ⅱ)、较有利开启(Ⅲ)、较不利开启(Ⅳ)。针对第一类显著有利状态研究构建的响应对策概括为“锁窗”策略,中间两类状态为“扩窗”策略,相对较不利状态为“破窗”策略。

1.基于全面锁定机会优势的“锁窗”策略

“锁窗”策略的本质,是全面“锁定”特定产业在绿色转型和发展上的机会优势,并实现“绿色追赶者”向“绿色引领者”角色的战略转变。对于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碳解锁突破的产业部门,往往拥有着诸多较为显著的全球性比较优势和机会优势,具备引领中国产业绿色革新的动能和基础。对此类具有良好开启条件的窗口形态,战略上应采取固化和升级既有机会优势的“锁窗”响应模式,以推动各维度上的潜在优势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与转化。具体而言,“锁窗”策略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战略上确立“全球引领者”的产业目标定位。针对具有显著解锁优势的产业领域,如中国的光伏、风电和节能汽车产业等,放在全球竞争格局的变迁趋势下来判断,其整体发展逻辑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即无论从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未来的市场增长空间来分析,中国力量都已深刻冲击了产业先行国家的绝对优势地位(尤其是光伏,其世界产业发展的中心已逐渐从欧洲向中国转移),并开始呈现出产业引领者的部分特质。对于这种力量对比上的新变化,国家在相关顶层产业规划中虽然有所关注,但大都停留在统计数据的特征描述和现象观察层面,而缺乏战略思想上的确认与积极应对。我们认为,未来五年是上述产业实现赶超最为关键的机会窗口期,在顶层设计中应尽快确立其“全球引领者”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与“引领者”定位特质和战略意图(即利用制度型领先市场的巨大优势,将其转化为技术创新上的引领者和国际市场话语权的主导者)相匹配的实施方案、实施机制和实施路径。该战略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此类产业明确竞争方向,通过资源集聚和领先市场优势,率先突破全球产业链条上的底端锁定;也有利于发挥其作为绿色主导产业的旁侧效应,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及低碳化进程。

二是系统构建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动态协调机制。关于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利弊和适应范围一直存有理论争议,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清晰的,即相互冲突但可适度并存或调和;換而言之,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情景进行动态协调或转换,是最为务实的策略选择。例如,中国新能源电力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已经走出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基本具备了市场化运作的条件和环境。在这一阶段,产业政策的积极性作用开始逐渐弱化,甚至产生了大量由于行政权力不当干预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如“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对涉光涉风项目的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补贴政策的滥用等)。因此,根据产业政策呈现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以及当前光伏和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凸显的关键“瓶颈”问题(基于深层次电力管理体制原因所导致的发电装机与并网消纳之间的矛盾),可以判断实现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化已成为非常紧迫的发展议题。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率先推动该领域的产业政策向竞争政策转型,并构建以竞争政策为主导的协调模式(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最大化地消除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障碍和相关政策弊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产业政策并不是完全退出,而是需要把调控重点从个体企业转向更具普遍意义的市场环境改善上来(防止再次出现类似尚德、赛维的问题,即对特定企业垄断地位过度维护而破坏整个行业的竞争淘汰机制),以保持与竞争政策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三是通过“非对称”创新战略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超越。“非对称”创新战略是指在以发达国家为优势主导的国际技术创新竞争格局下,后发国家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采用非常规策略战术,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超越竞争者目标的一种指导思想刘立:《以非对称赶超战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重大时代意义》,《人民论坛·学术论坛》2016年第16期。。例如,作为后发新兴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新材料、光伏和风电等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较快,总体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但要看到的是,中国在上述领域还存在一些核心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如新能源电力领域的储能和并网技术、电动汽车的混合动力、电池成组及系统集成技术等),而这也是决定其产业能否真正实现“引领者”角色转型的关键要素。根据“非对称”创新战略思想,鉴于中国在该类产业领域已经具备高级技术能力,而且作为制度型领先市场,能够为非源发性前沿技术的商业化提供源发地所不具备的市场环境;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原有以技术跟踪和模仿为主导的创新策略已不再适应,而应充分利用中国在创新资源集聚和配置方面的独特体制优势,通过重点开发内部需求市场来为技术集成创新提供商业机会、资源支持和议价话语权,并进而获得超常规技术跃迁的突破口(类似高铁的成功经验)。总而言之,采用“非对称”创新战略,有利于在快变的技术和市场竞争环境下,依靠先期锁定的集成技术优势,为后继更高层级的原始创新竞争积累资本和赢取战略主导权。

2.基于“基础优势+新机会”的“扩窗”策略

对于具备机会窗口开启的主要条件,但总体优势不够突出或局部领域发展滞后的窗口状态,可以在已有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利用新的战略机遇,采取以旨在扩大机会窗口和培育新增长点为主要取向的“扩窗”策略。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点破除结构性约束性瓶颈,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深度”延伸。处于“技术—市场”叠加型和“技术—政策”叠加型窗口状态下的产业,其基础优势主要体现为初级竞争阶段意义上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但前者因“有为政府”缺位,而无法给产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提供必要的外部性补偿,后者则由于“有效市场”不足而难以实现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高竞争优势。根据“市场设计理论”,要克服上述结构性约束问题,关键在于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效合作,即要在“有效市场”环境中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推动产业从初级基础优势向政策治理和产业链整合层面上的“深度”优势延伸。具体而言,首先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把强化和提升产业治理能力确立为基础性目标,并以此作为谋取产业高层级优势的关键支撑。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应重点从健全绿色财税政策和绿色金融体系入手,解决产业碳解锁的外部成本补偿和制度激励问题;另一方面要尽快构建和完善产业内部治理机制,以有效调适产业解锁进程中的各种结构性利益冲突问题。其次,应从提升产业市场化程度以及产业链整合竞争力的战略导向出发,通过强化产业绿色融合和行业间横向耦合(例如对煤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具有流程性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进行生态链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并实现有效协同(即推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集群),以此来提高整个绿色产业链条的运作效能和整体竞争优势。

二是积极利用战略性新机会,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广度”扩散。对于结构性约束条件下的机会窗口形态,还应在前述向“深度”优势延伸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战略性新机会创造和发掘新的增长点,以推动产业优势向市场空间层面的“广度”扩散。例如,对中国新能源电力产业中的水电和核电而言,虽然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但基于对安全、环境等重大敏感问题的审慎态度(加之“反核”、“反坝”等极端环保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增强),目前政策层面上对水电尤其是核电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开发较为谨慎,市场扩张的空间严重受限。然而,该类产业也面临着共同的新机会,即“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巨大能源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清洁电源需求强烈,这与中国水电和核电亟需“走出去”的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如能通过整合既有的优势技术资源实现外部市场输出,则将有效扩宽电力能源产业碳解锁的市场机会窗口。此外,对于生物质能源、水电等相关产业而言,还可以利用国家扶贫战略所创造的特定政策性机会,通过系统谋划贫困地区的产业开发布局,探索建立相应的资产收益分配扶持和利益共享机制,来促进产业绿色开发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并进而推动产业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3.基于渐进突破技术低端锁定的“破窗”策略

政策机会与市场机会叠加,是后发国家产业碳解锁进程中最常出现的窗口形态。目前,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全力推行的“绿色制造工程”,其所面临的机会窗口亦具有典型的“政策—市场”叠加型特征。如前文所述,该类窗口形态极容易催生虚假的泡沫型机会,如响应措施不当,中国制造业亦有可能再现“绿色泡沫”。对此,本研究提出以渐进突破产业技术低端(高碳)锁定为导向的“破窗”响应策略,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持以技术革新为解锁之本的长期战略定力。泡沫型机会下的产业解锁困局,实质上是制度型市场负面效应的一种表现,即随着政策导向和“风口”的变化,原有基于制度变迁所创造的市场空间也会随着制度偏好的“再变迁”而快速萎缩。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论是“绿色制造”还是“智能制造”,制度型市场和外部新技术范式的出现,都只是其产业解锁的条件变量,而能否实现解锁关键还取决于其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绿色技术作为“第二种机会窗口”,在带来绝佳追赶机遇的同时,也因其正处于技术范式转变期而具有较高的追赶成本和风险。在“政策—市场”叠加情景下,产业创新主体出于短期避险和逐利的动机,必然会催生集体非理性行为——放弃技术创新而拥抱制度型市场的红利。因此,从产业治理层面而言,保持战略定力并实施相应的制度管控和政策激励行动,不仅是对因政策不当干预引致市场失灵问题的再调适,也是探讨其他产业碳解锁政策的逻辑起点。

二是从产业价值链高端入手进行技术创新突破。在全球产业模块化分工的背景下,中国进行技术追赶或跃迁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继续沿袭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入手进行技术升级的路径,极有可能导致产生绿色技术变迁窗口上的“领先者愈加领先、追赶者愈加落后” 的马太效应贾根良:《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技术追赶道路?》,《求是》2014年第6期。。目前,中国诸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被低端模块锁定的问题依然严重(低端产业的被动分工嵌入和高端产业的低端化同时并存),如要达到《中国制造2025》中设定的目标(即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达到40%,2025年达到70%),必须选择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进行“技术登顶”。该策略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体制优势,通过构建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为产业绿色升级提供高水平源头技术;另一方面,基于“政策—市场”型机会窗口的固有缺陷,还必须重视营造以市场机制为纽带的政产学研协同共生环境,来培育和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强化绿色技术预见及产业战略预警管理体系建设。如前所述,当前全球绿色技术轨道和产业格局正置剧烈变迁阶段,新的技术范式和竞争业态不断涌现,系统性决策的难度、风险和成本也随之快速增加。基于对“政策—市场”叠加机会窗口下产业解锁风险的预防管控,提高关键技术选择和前瞻性政策行动的能力,必须尽快推动建立系统化的绿色技术预见及产业预警管理体系。从与发达国家的现行水平比较来看,中国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大力提升:一是全面优化产业宏观统筹和治理过程中的决策咨询机制,健全技术预见和产业预警的组织实施、结果评估和推广应用机制;二是在现有以官方智库为单一支撑的技术预见平台基础上,尽快着手构建从国家到地方多层次并存、多主体参与、多机构错位合作的预见管理系统,并通过强化平台组织的协调和统筹工作,为产业碳解锁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技术预见服务;三是从中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独特情景出发,积极探索发展具有一定本土化特征的预见预警方法体系,使之预判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决策指导价值。

四、结论与展望

如何识别、判定和有效响应产业碳解锁进程中的机会窗口,既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产业治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对此,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探索性地构建了以“窗口开启条件分析——窗口开启状态判断——窗口响应策略设计”为逻辑主线的分析框架,初步解决了 “机会窗口”与“碳解锁”之间的理论整合问题,为产业碳解锁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分析路径;二是尝试提出了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的理论判断逻辑,从技术、政策和市场共同演化的角度解释了三种窗口典型状态,为后续进行具体产业的窗口判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模型;三是在窗口应对策略设计方面,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窗口开启状态的差异化响应方案,其“破窗——扩窗——锁窗”的递进式响应逻辑,使得未来进行更复杂的机会窗口动态演化分析有了理论上的自洽性。

鉴于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问题涉及较多的理论交叉,其窗口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在窗口性质、判定技术、响应方案设计等关键问题上还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产业碳解锁机会窗口的概念和內涵进行更充分的学理分析和诠释,如该类机会窗口的特质是什么?不同窗口状态导致的产业碳解锁效应有何差异?其内在影响机理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二是对机会窗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动态演化分析,解决窗口从开启、缩小到闭合各个环节的演化机制问题;三是借鉴产业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预见理论,探索解锁窗口的量化判定技术,尤其是重点解决时间维度上的窗口形成、识别及进入时机抉择问题;四是选择多个典型产业进行解锁窗口的比较研究,并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来观测机会窗口在区域、产业和产业链条上的移动变化问题,进而研究提出更具有战略前瞻性的窗口响应策略。

(责任编辑: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