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程中应用骨盆摇摆预防头位难产的效果观察

2018-06-05蔡玉珍

关键词:头位胎头难产

蔡玉珍, 廖 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科, 广西 南宁, 530003)

头位难产是指在胎儿头位分娩过程中,主要受产力、产道及胎头位置异常的影响,使阴道自然分娩发生困难[1-2]。有研究[3]报道,发生头位难产的产妇约占分娩总人数的23.98%,占难产总数的81.63%。除明显的骨盆狭窄外,头位难产很难在产前明确诊断,大多数产妇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产程后,才逐渐表现出来。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尽早识别头位难产的征象[4],及时做出准确处理,对预防头位难产、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在产程中应用骨盆摇摆配合徒手旋转胎头预防头位难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在医院住院待产、单活胎、妊娠足月胎头未衔接的初产妇260例,纳入标准:①临产胎头未衔接,跨耻征阴性;②评估胎儿体质量2 500~4 000 g;③头盆评分≥6分;⑤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语言沟通障碍;②头盆评分<6分;③胎膜早破;④脐带绕颈2周以上;⑤依从性差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31例和对照组129例。2组产妇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护理人员使用胎心电子监护仪观察产妇子宫收缩强度、持续时间、胎心音。运用阴道检查了解胎方位、胎儿先露下降及宫口扩张情况。将上述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于产时检查记录单中,并绘制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2组产程中采取的其他干预措施如导尿、人工破膜、催产素静脉点滴等相同。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1.2.1 骨盆摇摆配合徒手旋转胎头辅助分娩: 观察组产妇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助产士或产科医生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骨盆摇摆的方法及徒手旋转胎头作用,并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学会骨盆摇摆的应用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产妇进入临产,出现规律性子宫收缩时,由助产士一对一进行指导。产妇保持站立姿势,双手扶住家属或助产士的肩膀,身体前倾约30°,双腿打开与肩膀同宽。当子宫收缩来临时,助产士发出指令,根据产程的进展及产妇个体情况进行骨盆左右摇摆,摇摆时间视子宫收缩持续时间而定。子宫收缩结束,即停止骨盆摇摆,全身放松休息,连续骨盆摇摆应达到3~5次有效子宫收缩[4]。当子宫颈口扩张≥6 cm后,停止骨盆摇摆。指导产妇取膀胱截石位,严格消毒会阴下行阴道内诊扪清胎方位。如胎方位异常,右手于子宫收缩期将胎头缓慢旋转至枕前位并固定,同时左手在产妇腹部推移胎背,待下一次子宫收缩时让产妇配合向下屏气用力,必要时可重复1~2次。

1.2.2 自由体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辅助分娩: 鼓励对照组产妇在第一产程时多活动,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自由舒适体位,当子宫颈口扩张≥6 cm后,徒手旋转胎头的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产妇纠正异常胎方位成功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为产后2 h内的阴道出血量,采用容积法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产妇纠正异常胎方位和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纠正异常胎方位116例,占88.55%;阴道自然分娩121例,占92.37%;因胎儿窘迫阴道助产1例,占0.76%;剖宫产9例中,因活跃期停滞4例,持续性枕后位3例,胎头下降停滞1例,羊水Ⅲ度污染且胎儿心电监护有晚期减速1例。对照组纠正异常胎方位80例,占62.02%,阴道自然分娩86例,占66.67%;阴道助产9例中,因枕横位2例,因第二产程延长合并胎儿窘迫7例;剖宫产34例中,因活跃期停滞13例,持续性枕后位14例,胎头下降停滞4例,羊水Ⅲ度污染且胎儿心电监护有晚期减速3例。观察组纠正异常胎方位成功率、阴道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2组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9例和34例行剖宫产,故统计产程时间分别122例和95例。观察组第1产程、第2产程和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第3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产程时间比较±s) h

2.3 2组产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阴道分娩122例)产后出血量(151.87±42.48)mL,对照组(阴道分娩95例)为(252.51±60.75)mL,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5,P<0.01)。

2.4 2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比较

观察组发生2例(1.53%)胎儿宫内窘迫,对照组发生10例(7.75%)胎儿宫内窘迫和5例(3.88%)新生儿窒息。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3.1 产程中应用骨盆摇摆预防头位难产的机制

头位难产是导致剖宫产的常见原因之一[5],其中,胎头位置异常是引起头位难产的首要原因。胎头位置异常易使胎头下降受阻,宫颈扩张缓慢、停滞,继发性宫缩乏力[6-7],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能对新生儿的预后造成一定影响,并可能导致母体受到严重的损伤[1]。在头位难产处理常规中,如果头盆评分≤5分者就不能阴道试产,应行剖宫产术,而≥6分者可行阴道试产,当试产失败或活跃期停滞或胎头下降停滞者,才决定剖宫产术[8-9]。

根据分娩机制,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胎头仍未衔接,因警惕存在头盆不称[10]。本研究临产胎头未衔接的初产妇是存在有头位难产危险信号。因此,应用骨盆摇摆是通过骨盆左右摆动,在子宫收缩力的作用下,利用羊水浮力、胎儿向下的重力,帮助胎儿在产道内下降和旋转。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①产妇进入临产,出现规律性子宫收缩,子宫收缩力量逐渐加强;②孕妇站立,保持身体前倾约30°,这一姿势使子宫趋向于腹壁侧,胎儿重力、纵轴与产力、产轴相一致,增大骨盆径线,有利于胎头在中骨盆下降、俯曲及内旋转。同时下降的胎头压迫宫颈,可反射性加强子宫收缩;③于子宫收缩来临时,连续左右摇摆骨盆达到有效子宫收缩3~5次,能够使骨盆关节活动度增大,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纤维拉长,宽度增加,胎儿在中骨盆内活动的空间变大,因为骶棘韧带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11]。此时,利用羊水浮力、胎儿重心与重力原理,通过子宫收缩力,使胎儿纵轴向母体位置最低的腹前位旋转,充分发挥力学上的移位效应,促使胎头枕部向前旋转成枕前位,从而纠正胎头俯屈不良现象,预防头位难产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成功纠正胎方位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分娩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也高于吴海霞[12]研究报道的71.10%(620/872),阴道助产即胎头吸引术低于其报道4.01%(35/872),剖宫产率低于其报道的24.89%(217/200)。由此可见,应用骨盆摇摆能及时有效地扩张骨产道、纠正异常胎方位,对预防头位难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2 应用骨盆摇摆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风险

头位难产产妇在试产过程会出现产程异常,临床中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或停滞、第2产程延长或滞产。故在阴道试产的过程中,应及早识别头位难产的征象,仔细查找原因,做出准确判断和有效处理,使其向顺产方向发展[13]。本研究应用骨盆摇摆能有效预防头位难产,并明显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临产后,连续左右摇摆骨盆达到有效子宫收缩3~5次,使骨盆关节活动度增加,韧带纤维拉长,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宽度增加后,利用羊水浮力、胎儿重心与重力原理,在短时间内促使胎头枕部向前旋转成枕前位。以达到明显缩短产程的效果。降低了因产程延长而导致的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和胎儿窘迫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第1、2产程、总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应用骨盆摇摆能有效缩短产程,对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1] 廖玲, 廖东林. 头位难产处理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26): 49-51.

[2] NEAL J L, RYAN S L, LOWE N K, et al. Labor Dystocia: Uses of Related Nomenclature[J]. 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 2015, 60(5): 485-498.

[3] 漆洪波. 头位难产的识别及处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5): 264-267.

[4] 廖玲, 廖东林, 李慧龄,等. 骨盆摇摆配合气囊仿生助产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1): 2345-2349.

[5] 董慧. 2960例剖宫产主要原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3): 1777-1778.

[6]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中册)[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795-836.

[7] 周红林. 体位改变联合手转胎头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5): 5874-5876.

[8] 张裕芬. 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的时机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15): 53-54.

[9] 段春英, 陈殿红. 活跃期体位干预对分娩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11B): 15-18.

[10] 乐杰. 妇产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9-82.

[11] 谢幸, 苟文丽. 妇产科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9-10.

[12] 吴海霞. 头位胎膜早破872例临床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2(6): 554.

[13] 杨春荣, 白润芳, 刘晓琴,等. 初产妇足月头位未衔接胎膜早破临产前体位管理[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6, 17(5): 460-461.

[14] 胡小梅. 新生儿窒息与产科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7): 50-51.

[15] SANDSTROM A, ALTMAN M, CNATTINGIUS S, et al. Durations of second stage of labor and pushing, and adverse neonatal outcome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J Perinatol, 2017, 37(3): 236-242.

猜你喜欢

头位胎头难产
先娩后肩法在肩难产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胎头吸引术对母儿的影响
影响荷斯坦牛产犊难易的原因分析
胎头俯屈过度阴道分娩的方法探讨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用于头位难产的临床价值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奶牛难产的诊断及助产
“土管修法”难产的背后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