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WF及TSP-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2018-06-05薛金枝范东旭徐桂超邹仁亮

关键词:急性期血浆血小板

薛金枝,范东旭,徐桂超,孙 瑶,邹仁亮,金 松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静脉血栓栓塞症(V T 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居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第三大常见血管疾病1。据Mozaffarian D等统计,在美国,白种人平均年发病率为108人/10万人,黑种人为78人/10万人2,VTE后的5年生存率估计约为72%,患病30年后的死亡率:DVT增长至3/5,PE则为6/113。在中国汉族人群的12421次尸检中发现存在4.7%的人群死亡原因是肺动脉栓塞,由此表明亚洲人可能低估或未完全检测到VTE的真实发病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人体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在静脉血栓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检测下肢DVT急性期患者血中vWF与TSP-1的浓度,来探索vWF与TSP-1在DVT早期病程中的具体变化以及相关机制,为DVT急性期的早期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09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30例为实验组。筛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确诊的初患;病程均在2周内,入院前未行相关系统治疗;患者自愿原则(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程>2周;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者;有易栓症(SLE、肾病综合征、血栓性疾病遗传史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

对照人群由在同一期间在同一大学医院的体检中心接受常规检查,进行健康检查的门诊病人30例。

1.2 标本与材料

下肢DVT急性期患者在住院后,未进行系统治疗前的2小时内采血,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血,离心后取血浆置于-80℃冰箱保存,集中检测。

1.3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

将血浆标本置于37℃恒温锅内,水浴10分钟,再在室内放置15分钟,严格按照ELISA法的操作流程来进行检测,测得vWF及TSP-1的OD值,换算成血浆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信息

实验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41~80岁,平均62.43岁;分别为左下肢DVT 19例,右下肢DVT 11例;对照组其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16~63岁,平均38.17岁。

2.2 vWF、TSP-1浓度对比

DVT组和对照组患者血中vWF、TSP-1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506(P<0.01)。如表1。

表1 下肢DVT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vWF及TSP-1血浆浓度比较( ±s)

表1 下肢DVT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vWF及TSP-1血浆浓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n vWF(U/L) TSP-1(ng/mL)实验组 30 991.59±80.23* 272.54±45.84对照组 30 609.90±74.85* 76.25±12.61

3 讨 论

人类寿命的延长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从之前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4,VTE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老年人中尤其明显,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VTE对社会疾病负担的影响不容忽视。

VTE包括PE和DVT,超过90%的急性PE是由于下肢DVT的血栓脱落造成的5。其中DVT的频繁发生部位是容易血流瘀滞的静脉瓣膜尖,随着血栓发展,血细胞和纤维蛋白聚集,产生具有“尾巴”的更大的血栓,最终可能导致静脉腔全部或部分性阻塞6。本实验主要筛选下肢DVT急性期患者用于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发病机制中vWF及TSP-1的相互作用。

UL-vWF对血小板的受体,GPIb/IX/V膜复合物具有最高的亲和力,以vWF为桥梁,血小板可与胶原链接,促进血小板的黏聚。TSP-1与vWF相互作用,可活化血小板,促进其黏聚,进一步形成血栓。同时在以往的多个研究7中也得出:vWF及TSP-1介导的血小板黏附是血栓形成的起始,同时血小板活化可释放更多的vWF及TSP-1,促进和稳定血栓,从而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中心作用已得到很好的证实,该作用是预防动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主要靶点8,多个研究报道9证明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VTE的方面效果与抗凝治疗相近。

本实验通过研究vWF及TSP-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作用,间接证明血小板在下肢DVT急性期中的积极作用,为急性期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同时,是否可以从vWF及TSP-1的作用位点来研究新的抗血栓药物,希望从今后的试验中找到答案。对于患者早期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能否改善症状,改善预后,拟在后续试验中进一步得到证实,以此探讨血小板治疗在DVT急性期治疗中的意义。

[1] Pieter H. Reitsma, Henri H. Versteeg, Saskia Middeldorp.Mechanistic 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2,32:563-568.

[2] Mozaffarian D,Benjamin EJ, Go AS, et a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J].Stroke Statistics S.Heart diseaseand stroke statistics-2015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2015;131:e29-e322.

[3] Sogaard KK,Schmidt M,Pedersen L,Horvath-Puho E,Sorensen HT.30-year mortality after venousthromboembolism: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Circulation.2014;130:829-836.

[4] Raskob GEAngchaisuksiri PBlanco ANBüller HGallus AHunt BJHylek EMKakkar TLKonstantinides SVMcCumber MOzaki YWendelboe AWeitz JI.Thrombos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global disease burden[J].Seminars i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14,40(7):724-35.

[5] D'Alesandro M. Focusing on lower extremity DVT[J].Nursing 2016,46 (4):28-35; quiz 35-6.

[6] Lewis SL,Dirksen SR, Heitkemper MM,Bucher L[J].Medical Surgical Nursing:Assessment andManagement of Clinical Problems. 9th ed. St. Louis,MO:Elsevier Mosby,2014:847-849.

[7] Prem Prakash, Paresh P. Kulkarni, and Anil K.Chauhan.Thrombospondin 1 requires von Willebrand factor to modulate arterial thrombosis in mice[J].Blood.2015,125(2):399-406.

[8] G. Sharma, J.S.Berger, Platelet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pparently healthyindividuals: a review of the data, J[J].Thromb.Thrombolysis,32:(2011) 201-208.

[9] Anderson DRDunbar.Aspirin or Rivaroxaban for VTE Prophylaxis after Hipor Knee Arthroplasty[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8,378(8):699-707.

猜你喜欢

急性期血浆血小板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