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牢理论功底,深嗅泥土芳香
——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有感

2018-06-05刘立纲

中国记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思想新要求新时代

□ 文/刘立纲

(作者是《辽宁日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掌握新本领、适应新要求、跟上新时代,担当起“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 新时代 新思想 新要求 深入学习 扎根基层

从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7年底,由新华通讯社课题组编撰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出版发行。拿到此书,笔者彻夜捧读、反复领会。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重大意义,职责使命论、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正面宣传为主论、创新为要论、时度效标尺论……该书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可谓“高、深、温、广”,四“度”兼具,使我解开了许多思想的扣子、补上了许多认知短板,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认识和把握如更上层楼、愈发清朗。

在此,笔者结合思想、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学深悟透 高得上去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老一辈新闻人常讲这样几句话:要“顶天立地”,要“站在天安门前想问题、站在田埂上看问题”,要“高站位、低落点”,要“吃透两头”。其中,“顶天”“站在天安门”“高站位”“上头”,指的都是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眼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传播领域,人们对海量信息的获取变得只需动动手指那么简单。面对“读屏时代”的冲击,部分媒体和记者一味迎合,求快、求活,追流量、重算法、抓眼球,却不太重视理论学习。他们要么应应景,学起来浮皮潦草、蜻蜓点水;要么认为理论是空的、虚的,对写稿子没啥用。这种错误认知,必须予以纠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这是对每名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极具现实针对性。

越是在价值多元、思想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深度转型期,越需要媒体发黄钟大吕之声、引社会思潮之先。如果新闻工作者的大脑不能与中央精神同步“更新”、同频共振,就难以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鉴别力,难以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难以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中央的精神讲清楚、说明白、“翻译”好,甚至会因把握不好时效度而“跑偏”“走调”。

不学习,新闻工作者就不会有灵敏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是一名记者日积月累而产生的一种“条件反射”,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的能力,是发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表象下面的本质、个案中的宏观能力,是见别人所未见、言他人所未言的能力。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就像爬山,每向上一步,都会有不同的境界。爬得越高,就会看得越远、越透、越准。这时,你面对深入基层、参加会议得来的海量素材,才能调出最佳的“角度”,提炼出最核心的思想,进而把一些看似“小”的新闻放“大”,把看似“轻”的新闻做“重”。

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必须下笨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实功夫。当前,我们最主要的就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要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必须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持续地而不是短期地学习。只有一篇一篇、逐字逐句地研机析理、如琢如磨,才会逐渐地把孤立的认识变为系统的认识,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唯此,我们才能学懂“是什么”、弄通“为什么”,才能心有定盘星、指南针、压舱石,从而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落实到每篇稿子里。

二、扎根基层 “低”得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生活永远生动于文字。只有习惯让生活开口说话,才能写出动人的故事、鲜活的表达、深邃的思想,群众才能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如今,高度发达的交通、极其便利的通讯,给记者的采访创造了优越条件。但是,却也有人不那么扎实与深入了。“过去采一万字写一千字,现在采一千字写一万字。”“采访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类似的话虽然说的只是个别人,却也直击时弊、令人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笔者认为,走进这个大课堂,须身到、心到、情到。

来自一线的才是一流的。要想写出“冒热气”“带露珠”的作品,捉到既新鲜又美味的“活鱼”,必须要有勤快的脚板子、深入基层的泥腿子。有记者抱怨,我的条线新闻太少,没稿子可写。其实,这个理由并不成立,新闻没有“荒漠”与“富矿”之别。不下去跑,而是一味地坐在家里等材料、等文件、等会议,怎么会有好线索、好素材?曾先后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已故新闻大家范敬宜,一直要求记者要冲破框子,放下架子,和老百姓平起平坐,向他们学习如何说话,如何表达。他曾用一首“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千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用来形容、批评一些记者浅尝辄止、浮于形式的作风,值得我们每个人对照自省。

时政新闻,经常会有一些重大典型报道。而对于这些稿件的采写,有些记者要个材料、唠上几句,就认为万事大吉、打道回府。结果写出来的稿子好似流水的账本、事迹的总结,毫无感染力。连自己都没感动,又如何感动读者?先后采写过郭秀明、陆幼青、汪洋湖、张云泉、王顺友、杨业功等众多典型人物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作品质朴真切,充满情感,富有诗性。曾有人问张严平写出好稿的秘诀时,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好的采访是好文章的一大半。”

紧扣时代脉搏,深嗅泥土芳香,谛听人民心跳,一直是中国媒体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只有不辞劳苦,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社区,去触摸质感的现实,才能捕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社会基层的每个细节。

三、讲好振兴故事 传播辽宁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

作为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的中心和大局就是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好辽宁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全面振兴。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辽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对辽宁振兴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精准把脉、对症开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构成了老工业基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取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辽宁日报社党委始终把深入学习领会、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辽宁日报社党委认为,媒体的创新,无论怎么搞,其丰硕的果实都应该生发于深扎的理论之“根”。所以,报社各级领导一直把抓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打造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讲习所”“新闻大讲堂”“辽报党建号”等诸多业务平台,通过定期请专家同行授课、交流研讨等形式,长年对记者进行培训。此外,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总书记每次重要讲话的单行本,报社党委都及时为大家购买,做到人手一册。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每年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和《读懂中国改革》《中国经济新方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等相关“书单”,报社也都不定期向大家推荐,使其成为记者们手边、案头的“必读品”。在报社党委的教育和引导下,辽宁日报编辑部同志们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成为行动自觉。沉下心、坐下来、钻进去的“严”“实”学风,使大家在不间断的“加油”“充电”中,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能力持续增强。

在此基础上,报社以评选“月度十佳作品”“年度十佳作品”“年度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年度特别贡献奖”等方式,激励记者围绕辽宁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走下去、写好稿。近年来,《辽宁日报》每年都推出一批重大策划,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落实总书记“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纪实的《以思想之光指引振兴之路》《用金钥匙全面开启振兴之门》《春风春雨度关东》《春天的答卷》等,深度观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振兴启示录》《号角》《决胜》等,展现全面从严治党历程的《铁纪铁流》等。每组稿件,报社都组织记者精心准备、深入采访,跳入跳出、至宏至微,声势浩大、亮点纷呈,为凝聚民心、提振士气,推动振兴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铁纪铁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两会期间推出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推进’重要指示精神一周年纪实”,受中宣部阅评表扬。

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对于每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是何等幸运、荣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职责,做一朵美丽的浪花,汇入时代的洪流,助力中国航船乘风破浪。

(作者是《辽宁日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新思想新要求新时代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新常态下,基层审计机关应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主持人的发展策略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