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10年提炼、修改标题经历

2018-11-19江南华

中国记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江门市江门日报

□ 文/江南华

笔者在《江门日报》经济专题部做二审将近10年。二审除了把关防错外,提炼标题、修改标题,也是工作职责所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标题如何制作才能传神?

一、寻热点,列痛点,引发共鸣

每年春节前后的一两周,有关春运的新闻,都会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2018年,海南春节游返程时,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雾让琼州海峡持续封航,叠加春节黄金周返程高峰,海口三个港口附近一度滞留了上万辆汽车、数万名旅客。笔者从新华社航拍的图片看到,排队的汽车蜿蜒绵长如游龙。此次严重的“大拥堵”更导致从海口或三亚飞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机票高达上万元,有的航程票价甚至高达2.5万元,仍一票难求。

《江门日报》经济专题部朱卫星主任立即布置旅游跟线记者迅速行动,抓紧时间采访了两位春节期间到海南自驾游的江门人——陈先生和周周。记者的稿子采访比较扎实,场面和细节描写都比较形象、生动,但标题却不够出彩。

原标题:游客讲述海南堵车困境(引)

去时面朝大海 回时堵在车海(主)

原标题一眼看上去,有吸引力,但细细斟酌,就觉得有些流于空泛。“游客讲述海南堵车困境”,哪的游客,指向不明确,没有落到本地。“去时面朝大海 回时堵在车海”,运用对比,讲求押韵,看上去美,但未能提升热点新闻的价值,也难以让人对这段很不舒服的旅行经历感同身受。

改成:这个春节,海南游火了,火的不单是景区,火的还有等候离岛的长长的车队(引)

雾锁港口,江门人亲历“人在囧途” (主)

引题“再现”了海口“爆堵”的情形,有画面感;三个“火”字,一方面点明了新闻的热度,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语言的韵律感。主题,“雾锁港口”交代了“大拥堵”的主要原因; “江门人亲历‘人在囧途’”,新闻落地,也一语击中“春运”痛点。此新闻见报于2018年2月28日的A14版,获《江门日报》2月好新闻二等奖。

二、巧用修辞,让标题生动鲜活

2017年,“取消普通门诊抗菌药物输液”被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列为12项重大行政决策之一。同年7月,江门市有四家医院叫停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对此,记者走访了这四家医院,采写了新闻,见报于2017年7月3日的《江门日报》A09版。

原标题:叫停门诊输液,提高用药安全性(主)

我市四家医院从7月1日起叫停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副)

原标题简明扼要地向大众传递了门诊输液的最新“变化”,但由于文件化的语言表述,标题显得有些生硬、生冷,让读者有距离感。如何优化,让标题更好?我在审版时看到了新闻配图,发现昔日人头攒动的门诊注射室如今“人去室空”,挂吊瓶的输液架也悉数撤去,于是灵光一现,将标题作了如下修改:

7月1日起,我市四家医院叫停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引)

门诊输液室“吊瓶森林”不见了(主)

引题将时间“置前”,强调实施的时间。主题运用比喻,让人生出画面感,也强调了记者亲临现场所见。标题如此一改,就显得鲜活许多。如此巧用比喻,增强了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样的标题还有见报于2018年3月19日《江门日报》A09版的针对世界睡眠日做的专题报道。

原标题:“95后”看上去像大妈,小伙睡觉每小时“断气”100次,老板完成大买卖后每晚兴奋得睡不着……睡眠问题惹的祸可不少(引)谁动了你的睡眠?听听专家怎么说(主)

改成:“95 后”女孩为何看上去像大妈?小伙睡觉每小时“断气”100次?老板明明做成了一笔大生意,为何自此夜夜失眠?(引)

“无法入眠,黑夜只给了我黑眼圈”(主)

拿什么拯救你的睡眠?一起来看看专家如何支招(副题)

引题将陈述句改成疑问句,增加悬念,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无法入眠”,紧扣“世界睡眠日”做文章,让专题策划得到体现;“黑夜只给了我黑眼圈”,将“无法入眠”的后果具象化,使之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就让标题具有新颖和渗透性特点。另外,在标题制作过程中,我也融入了互联网公众号标题制作的艺术,让标题有流量感。

除运用比喻外,包括我在内的编辑们还常运用谐音、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制作标题,比如:

江门也难逃“霾”伏(主)

医生告诉你如何才能自强不“吸”(副)(2017年1月9日《江门日报》A11)

听到“涨”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2017年7月13日《江门日报》B01)

新消费 新“煮”意(引)

沙拉也要当主角(主)(2017年6月23日《江门日报》B01)

三、凸显行业特色,让标题有温度、有情怀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捷性难免让人生出浮躁情绪,出现了不少标题党和快餐式新闻,似乎觉得形式、流量比内容本身更重要。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依旧有许多新闻从业者选择了默默坚守,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写有温度的新闻。

2017年6—7月,《江门日报》经济专题部策划了“走进人医 走近白大褂”系列报道。江门市人民医院(简称“人医”)是一家深受病人及家属信赖的老字号医院,其在医改浪潮中,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模式,为江门街坊及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诊疗服务。记者以纪实的形式,还原了该院一线医护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系列报道共有8篇,由于每篇报道,记者都蹲点医院相关科室,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因而写了不少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少生动的细节。这一组有温度的新闻,真的值得编辑们花费脑汁、咬文嚼字、精雕细琢去制作标题,提升新闻的价值,扩大新闻的影响力。8个科室,领域各异,标题制作如何做到相对精准?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记者采写“人医”眼科的报道,刊发于《江门日报》2017年6月23日A06版。

原标题:江门市人民医院眼科“光明使者”(引)

让病人重见光明(主)

标题几经修改,曾改为:“他们为病人驱散了‘黑暗’”“他们以精湛医术,擦亮‘心灵之窗’”等等,标题拟了六七个,总觉得不太满意。冥思苦想而不得,心里不免烦躁、焦虑,干脆暂时放下版面。吃完午饭后,我再次把稿子从头到尾细读一遍,更细心地看了前言,当看到“江门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用相当于头发丝十分之一细的手术刀,在直径23毫米的眼球上‘精雕细琢’,以精湛的技艺履行着医生的职责”时,觉得标题可从这段文字中提炼。后来再和同事商量,几经斟酌,最后确定改为:

在“针尖舞台”上守护“光明”(主)

江门市人民医院眼科微创技术获赞(副)

该标题获得人民医院院长的点赞。

还有6月28日对该院肿瘤科的报道,原标题是:“用温暖与爱浇灌出希望之花”。癌症是不治之症,医生再怎么温暖,再怎么付出爱心,病人“生之希望”都渺茫。显然,原标题不够精准、恰当。但是,医生的爱心相伴,却是能温暖生命的,能让病人生出力量,去与癌症抗争。于是,我将标题改成“抗癌路上,他们给病人以力量”。还有,如何表现不同科室的专业差异?报道重症医学科,我改的标题是:“ICU: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战场”;报道急诊科,我突出“急”字,所改标题为:“争分夺秒,为抢救生命而奔跑”。

笔者认为,有温度、有情怀的标题自带光芒。文字是有力量的,能力透纸背,传播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让正能量在社会传递。如今的纸媒广受冲击,但无论新闻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媒体人,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

(作者单位:江门日报社经济专题部)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江门市江门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阳光路上歌声扬
——广东省江门市老干部大学校歌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江门市氨氮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应用现状浅析
大白兔奶糖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灵感日报
数据挖掘在江门市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研究分析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