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老题材新切口的地方媒体实践
2018-11-19何百林
□ 文/何百林
一、不抢第一落点,新闻更加准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侠小说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同样适用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传媒行业。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能在第一时间抢到独家新闻,始终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对于有些新闻题材来说,经过一定的时间沉淀后,反而更加准确、全面,从而产生更好的传播效应。
2017年6月17日,浙江省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聘请8位市民(其中3位是在义乌经商的外商)担任5条城区道路部分路段的“市民街长”。“市民街长”的主要工作是对各类影响道路环境、交通、广告等街面秩序的问题进行巡查。除了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市民街长”还可参与监督,以助力义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对于这一做法,有人点赞,认为这体现了义乌这座国际商贸城市的开放包容;但也有人质疑,认为这是相关部门在作秀,甚至在推卸所在部门的监管责任。另外,不少人对这一做法的实际效果产生怀疑,担心此举流于形式、走过场。
面对这一情况,《金华日报》记者没有盲目抢发第一点新闻,而是对“市民街长”的实际效果进行了3个多月的密切关注。其间,记者对相关部门、“市民街长”、沿街商家、普通市民等各方代表进行了深入采访。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由“市民街长”参与管理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周边区域具有万商云集、涉外群体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聘请“市民街长”,特别是聘请外商为“市民街长”,可以通过外商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外商配合义乌的城市管理工作。为此,在“市民街长”举措推出100天之际,《金华日报》刊发记者精心采写的消息稿《义乌首创“洋街长”百日治街气象新》。
这篇消息稿内容鲜活生动,题材小中见大,刊发时间巧妙,既较好地展现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窗口城市的义乌,勇于创新、大胆改革的城市面貌。同时,通过义乌这个窗口,生动展现了我国海纳百川、不断深化改革的良好国际形象。
《义乌首创“洋街长” 百日治街气象新》刊发后,被人民网、浙江在线等众多媒体转载,不少在义乌经商、生活的外商也纷纷转发这篇报道。之后,中新社、光明网、搜狐网、凤凰网等众多媒体先后跟进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突破地域限制,担负时代使命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731部队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细菌战,浙江金华是我国遭受细菌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金华所属的义乌崇山村共有400多人死于细菌战,是我国遭受细菌战最严重的村庄之一。1997年8月,义乌崇山村村民联合我国各地的细菌战受害者及遗属代表,组成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共108人),到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递交集体诉状,由此开始了一场历时数年、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跨国诉讼。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金华日报》记者就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报道义乌崇山村细菌战受害情况。20多年来,《金华日报》从未间断对崇山村细菌战及对日诉讼的关注。按理说,义乌崇山村细菌战及对日诉讼题材已属于典型的“旧闻”了。
但是,在2017年下半年,《金华日报》经过精心策划后,再次精准发力,将义乌崇山村细菌战及对日诉讼题材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灵感源自2017年9月18日在义乌崇山村举行的一场主题为“正确的历史认知”座谈会。当天,作为《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的驻地记者,我也应邀参会。
在这次座谈会上,我了解到,义乌崇山村参与1997年对日诉讼的30名原告团成员中,如今只有9人在世。这一数字,令我十分震惊。那么,国内其他城市的原告团成员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20年后,当年的108名原告团成员还有多少人在世……一连串的问题,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快速闪现。进一步了解后得知,经过20年的人事变动及城市拆迁后,不少原告团成员已失去联系,就连长期关注对日诉讼的专家学者也不掌握所有原告团成员的相关情况。
我立刻意识到,2017年是中国细菌战受害者对日诉讼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作为离义乌崇山村最近的地市级媒体,《金华日报》有责任、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从2017年9月25日起,我开始在《金华日报》重要版面推出纪念对日细菌战诉讼20周年的系列报道《艰辛诉讼路 风雨二十载》。在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以学者视角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先后赴省内的义乌、衢州、宁波以及省外的湖南常德、黑龙江哈尔滨等地,终于全面摸清所有在世原告团成员的最新情况。这是对日诉讼后,我国首次对108名原告团成员进行的全面寻访。
此次寻访得知,目前全国仅31名原告团成员在世,其中21人已超过80岁。截至目前,全国仅《金华日报》记者掌握所有在世原告团成员的最新情况及联络方式。
系列报道《艰辛诉讼路 风雨二十载》由《二十年过去了 三十名原告团成员仅九人健在》《我曾三赴日本参与细菌战诉讼》《为救治崇山首例鼠疫患者而被传染 家中九人死于鼠疫的中医医师王道生 是我的亲爷爷》《如果我们离世了 会让下一代记住那段悲痛的历史》《坚持对日索赔 坚守正义和平》等10篇通讯稿组成,共计2万多字。这是2017年国内外所有关于对日细菌战诉讼20周年的新闻报道中,唯一对108名中国原告团成员进行全面寻访的新闻作品。这组系列报道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真实、客观地记录31名在世原告团成员的最新情况,为我国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三、持续深度挖掘,散珠变成项链
2017年9月,一部反映义乌商人创业故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该电视剧讲述了义乌商人从“鸡毛换糖”起步,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创业经历,反映了三代义乌商人坚守信念、守望梦想的创业人生,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沧桑巨变。剧中被称为“谢书记”的原型人物,正是30多年前率先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从而为义乌奠定“华夏第一市”地位的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其实,近年来不少媒体刊发过与谢高华有关的新闻报道,谢高华在1982年决定率先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报道谢高华的事迹?
这一次,《金华日报》记者同样选择了等待。经过精心的前期准备,2018年1月12日,《金华日报》在头版推出人物通讯《为官一任兴一市 两袖清风勇担当》,详细报道了1982年谢高华拎着“乌纱帽”,在全国率先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重大决策,以及他结合义乌实际情况,先后提出“兴商建县”“四个允许”等多个事关义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为全球最大小商品城立下汗马功劳的感人事迹。
之所以选择在今年1月开始推出谢高华相关报道,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推出谢高华的相关报道,更有时代意义;二是在去年12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专门对谢高华的事迹作出批示,称赞谢高华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好干部。
当然,在具体的采访及稿件写作方面,记者全力避免与之前的报道雷同,并独家挖掘出不少感人的细节。比如,“文革”期间谢高华受到迫害。其间,他落下严重的胃病,不得不切除四分之三的胃。1982年到义乌任县委书记后,谢高华从未透露自己做过胃切除手术的事。他经常因工作不能按时吃饭,最后都是匆匆吃一点剩菜冷饭就继续工作。直到有一天,时任金华地委书记厉德馨听说此事后,忍不住给义乌县长打了一个电话,义乌县委班子才知道谢高华做过胃切除手术。
再比如,尽管谢高华为义乌市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直到今天,他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间商铺,没有一份中国小商品城的原始股。就连小孙女到义乌考察市场,他也一再叮嘱:“不准打着我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
在推出开篇之作后,《金华日报》又一口气推出《听冯爱倩讲述35年前拦街故事》《如果没有谢书记 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为官无私念心中有百姓》《他总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新时期同样需要谢高华精神》《义乌党史专家讲述档案背后的谢高华》《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致敬”谢高华》等多篇深度报道。这组后续报道通过采访义乌第一代市场经营户代表、当年与谢高华共事的老干部代表、专门研究党史档案的资深专家等不同群体,将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珠子”一一拾取,进而有机组合成一串光彩照人的“珍珠项链”,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目前,这组连续报道仍在持续。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谢高华的相关新闻报道中,挖掘最深入、报道最客观的一组。报道刊发后,先后被人民网、东方网、浙江在线等众多媒体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在浙江省的党员干部中,正掀起一股争做“谢高华式好干部”的学习热潮。
(作者是《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