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晚报》文化周刊:用“四度空间”留住读者 打造地方文化大餐
2018-11-19□文/严勇
□ 文/严 勇
作为一家地市级晚报,《泰州晚报》面对的群体是地方读者。当新媒体正成为跨越诸多领域的“超级产业”,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挑战与挤压时,理应多思考、多关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抓手在哪儿?怎样才能尽可能地留住本地读者?近年来,《泰州晚报》重点在文化周刊——“泰周刊”上,花功夫、下力气,形成以封面、观察、视点、访谈、方志、望海楼、书画、微拍、专栏、读书、读诗、新苗、大家拍、专版等16个版面的文化盛宴,服务读者。以“温度、深度、广度、气度”为抓手,形成“四度空间”,不断创新,精心烹制“地方文化大餐”,极大满足本地读者对文化的需求。
一、散发文化温度 讲述有温度的人和事
衡量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不但要看“颜值”,更要看“气质”,而气质又是综合文化素质的最直观体现。2017年9月24日,《泰周刊·视点》重点推出特别报道《第五届全国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举行》,50余名文化界名流聚济泰州就这一文化主题进行广泛交流。一个充分体现文学地理特点的文学流派正在形成。让重大文化事件迅速在“泰周刊”上落地生根,做成一道散发浓郁地方特色的家乡菜,散发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温度,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去做的。泰州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京剧现代戏《青衣》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我们对其原作者毕飞宇进行了专访,从侧面了解了《戏梦人生:青衣与青衣的相遇》这样有温度的京剧故事。在“望海楼”散文版,我曾刊发了《保姆是个新嫁娘》,文章主要写了一位保姆在雇主家的种种不良表现。这位保姆有着年轻新嫁娘的特殊身份,还没有受过培训,就出来当保姆,本以为是一个简单轻松的工作,却发现保姆工作也是有技术含量的,然而在被解雇之后,作者却宕开一笔,充满温情地规劝:一个人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做一个强者,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张报纸,不但要传递正能量,更要把自立向上的文化温度植入人心。还有一篇《老奶奶画家》描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极具人文关怀,也是在讲述有温度的人和事。顾成兴的《泰州与古琴》,则详细梳理了泰州与古琴的历史渊源,重点讲述了泰州人对于一张唐代古琴的保护与钟爱,让人感受到泰州人的文化温度。
二、挖掘文化深度 打造有深度的栏目品牌
媒体的文化深度,往往表现在对某一个重大题材的深入挖掘,读者通过阅读就能体会报人传递的深度。要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一定要有重量级的深度文化专题做支撑,才能打响一个栏目品牌。
“泰周刊”的专栏,应该最能体现出这一特点。专栏从2016年2月开栏以来,已经历时两年多,按照每周推出2个整版,6个专栏作家的作品,累计起来已经非常可观。专栏采取轮换方式,即9到12人的规模,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这些专栏主题有:读书抄(《文艺报》副总编徐可主持)、琼楼玉宇(《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编辑刘琼主持)、我爱我家、走过、说梅、梦水乡、门诊日记、我与佛缘、棋人棋事、荷花池、我的父老乡亲、人海之中、范家村手札、街道手札、北漂纪事、黑松林小故事、旅行笔记等,可谓深入到各个领域,体现了我们对于挖掘地方文化深度的全面性与独特视角。这些作者,有的是获过紫金山文学奖的散文大家,也可称为专业作家,有的是干部、医生,有的是中学、棋院老师,有的是画家,还有的是企业老板。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却能用手中之笔,写出各自领域里的人事变迁,世间百态。这些各行各业的专家们,用独特的视角,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讲述他们对自己行业领域的深度剖析,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着力打造“泰周刊”的专栏栏目,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挖掘同城其他媒体没有涉足过的、或者涉足不深,但能唤起市民的情感与文化记忆的题材,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而有内涵的版面,塑造出独特气质和视角,培育一批忠诚读者。
“泰周刊”的专栏栏目,顺应读者的这种需要,逐渐介绍富有地方特色的名人名家、历史掌故、物产地理、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景观风物、趣闻轶事、文明溯源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专栏里讲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永远是“泰周刊”挖掘不尽的宝藏。
挖掘文化深度优势还体现在,即便在全国重大的文化事件发生之后,也可以做点文章,进行有个性的独家报道。比如,梅兰芳诞辰110周年,全国各地都发表了大量纪念梅兰芳的文章,总体看来,这些文章基本是评述梅兰芳的是非功过,显得很“高大上”,但内容却是人人皆知的陈年旧事,没有什么新鲜元素。“泰周刊”则在视点、缅怀等栏目,围绕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狠下功夫,做了一系列的精心策划,邀请本地文化学者,谈当初梅兰芳返乡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同时在“望海楼”版面,刊登梅兰芳回乡时的心路历程,这就比那些“高大上”的报道,更接地气,有血有肉,让大师回归平民,回归我们心中。
访谈栏目,是彰显文化深度的另一种表现手段。主要针对本土实力作家,对于他们刚出版的新书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与展示,挖掘文章背后的故事,提升作家的知名度和版面的活跃度。在最近两年,我们陆续推出的访谈人物有:毕飞宇、汪政、王干、费振中、朱辉、刘仁前、顾坚、沙黑、严勇、陆秀荔、《荷花池》女性丛书(兴化十人)等,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三、拓宽文化广度,策应地方文学流派
“泰周刊”不仅在文化温度、文化深度上下功夫,而且在文化广度上,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文化的广度主要体现在“读诗”栏目上。读诗栏目,我们划分为“里下河诗群”“诗眼”“古诗词”三大块。左边栏为诗评,主要邀请名家来担任,讲述新诗精妙之处;中间一栏上面主要致力于推出“里下河诗群”。中间一栏下面主要是一人一诗;右边栏主要是古典诗词,讲究平仄格律,要求较高,一般以老同志为主,培养年轻作者为辅。其中的亮点也是特色就是推出“里下河诗群”栏目。
这一栏目的开创,就是为了跳出泰州这一狭小地域,将文学的触角延伸至苏中三市和苏北二市,即泰州、南通、扬州、盐城、淮安等五市。从地理意义上说就是,南到通扬运河,北到苏北灌溉总渠,西到大运河,东至大海。当然,广义的里下河流派,还可以往外适当延伸。这一领域,已经涌现出像汪曾祺、毕飞宇、曹文轩、汪政、夏坚勇、吴义勤、鲁敏、黄蓓佳、王干、朱辉、小海等一大批全国著名作家。特别是毕飞宇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夏坚勇、王干、吴义勤、鲁敏等荣获鲁迅文学奖,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策应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发展,我们“泰周刊”专门推出了“里下河诗群”系列组诗,为“里下河文学流派”造势,从诗歌上有力地推动这一地区诗人的进步与发展,也向世人展示这一地区诗人的整体实力。
目前来看,小说、散文、评论都很强,唯有诗歌稍微薄弱一点,所以,这一栏目的开设有力地助推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小海、雷默、海马、崔益稳、张作梗、庞余亮、翟明、徐泽、姜桦、布兰臣等一大批诗人纷纷加盟,高水平地展示了“里下河诗群”的实力。全国著名评论家,里下河代表作家叶橹教授,更是在“诗眼”栏目中,每期推出一期诗评,对三百首现代诗歌进行点评,提高当地诗人的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引起了社会广泛好评。
我们还利用“望海楼”散文版,推出“里下河乡村系列散文”,通过这一平台,呼应诗歌版的“里下河诗群”,共同为里下河文学流派造势。其中,以时庆涛的乡村系列散文——草荡记事最为突出。作者从文学的广度,全方位介绍了里下河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还有名家专栏,我们也推出了最新一届紫金山散文奖第一名得主——李明官的《范家村手札》,同样以散文的笔调描写了里下河的人情风俗,一草一木。总之,拓宽文学广度,精心策划一系列文化栏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 果。
四、胸怀文化气度 建立一支可靠的文学队伍
胸怀文化气度首先表现在文学队伍的培养上。副刊文学,可以说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文学平台,它肩负着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支持文学中坚力量、展示文学大家风范的使命。作品见报,这对于一个文学青年来说比什么都重要,都令他鼓舞。所以,笔者在接受来稿时,往往对于新作者的作品,会适当降低要求,甚至自己动手,对文章进行修剪增删,帮助完成处女作的发表。这样一来,作者树立信心的同时,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为接下来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文学中坚力量,他们写单篇散文的技能早已过关。此时,笔者就会通过有针对性的约稿,来提高其创作含金量。这个针对性就是,就一个主题,写一个系列文章,八篇、十篇皆可,比如人物系列、非遗系列、乡村系列、古 镇系列、班级系列、美食系列等,可以在“望海楼”连载,如果确实写得好,甚至可以开名家专栏。同时,笔者还利用担任泰州文学杂志《稻河》编辑职务之便,对于他们的优秀长篇,极力推荐发表,以此鼓励他们写长写精写出水平。如果积累可观了,他们将来就为出书做好了准备。同时,利用一年一次的江苏省副刊评奖的机会,将优秀作品推荐上去。
对于本地文学大家,则极力邀请他们来担任名家专栏,提高“泰周刊”的文学品位,同时,为新人们提供一个学习、观摩的机会,整体提高创作队伍的实力。我还一直在策划,将“泰周刊”上的一些优秀文章,整理成册,交给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公司——凤凰出版社泰州分社出版,一年出版一至两册,推动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学工作的副刊编辑,具有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气度,将是必备的素养,对地方文学的兴起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
“望海楼”版面上既有名家名作,也有新人新作,广纳雅俗,彰显个性,在读者中享有一定声誉,成为本地文化圈子里的一面旗帜。2017年,在江苏省副刊作品评奖中,陆泉根散文作品《最后的铁匠》获得地市报中散文类唯一的一个一等奖,本人也荣幸成为唯一获得好编辑奖的地市报编辑。“泰周刊”以传播先进文化体现报纸品位,以名家名作提升报纸品位,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编辑和报纸的胸怀与气度。
(作者单位:《泰州晚报》)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