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八国际妇女节对当代女大学生的精神启示

2018-06-04宋思源

好日子(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际妇女节女大学生

【摘 要】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属于全体女性的节日,这个范围当然也包括女大学生。自妇女节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各界人士始终坚持通过各种方式庆祝、纪念这个节日,它成为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女性的集体记忆。然而在当代宏大叙事消解,解构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年轻的女大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解放,试图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去妇女节”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应当认识到,妇女节的历史就是“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历史。因此,重新认识三八国际妇女节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有助于为当代女大学生认识自我、凝聚共识,也可以启发这一群体如何更好的为自身权利而斗争。

【关键词】女大学生;国际妇女节;平权运动

一、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产生、发展

妇女节的全称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关于妇女节起源的说法是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纺织女工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选举权而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在1919年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被誉为“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之母”的克拉拉·蔡特金提出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她的建议被接受,会议通过决议。以后,3月8日便成了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

北京大学的孔寒冰教授在《国际劳动妇女节起源考》一文中否定了在我国流传半个多世纪的关于妇女节起源于1909年芝加哥女工斗争的说法,第一次证明了1910年第二次国际妇女会议决议只是规定“各国社会主义妇女每年要有一个节日”,并未明文规定3月8日。还认为到1921年第三国际妇女会议才确立了3月8日作为国际妇女节,而且这是为了纪念1917年3月8日俄国彼得格勒女工的斗争。高放教授肯定了其妇女节源头并非“芝加哥女工罢工”的观点,但认为其他部分值得商榷。综合来看,妇女节的起源无论怎样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这一时期,美国发生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女工罢工。1857年3月8日,纽约市成衣女工上街游行,设置纠察,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实行10小时工作制,实现妇女平等权利。她们的队伍被警察驱散.51年之后,1908年3月8日,她们纺织业的姐妹们在纽约为纪念 1857年3月8日的行动,再次上街游行,要求选举权,禁止血汗工厂和使用童工。这次又被警察驱散。德国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1857——1933)。针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以男性为主,并且主要是为了男性这种排斥女性的特点,蔡特金一方面不断在第二国际代表大会上发出呼吁,要求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也要为实现妇女的平等劳动权和选举权而斗争。如1899年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蔡特金在关于妇女劳动问题的发言中指出,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必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各国社会民主党人要把无产阶级妇女作为战友接纳到自己的战斗队伍之中。另一方面,蔡特金努力从组织上把各国无产阶级妇女团结起来,为此,她先后主持召开了两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8月18日—24日召开的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蔡特金作了《妇女选举权》的报告。在1910年第二国际的一次妇女代表会议上,受到美国女工及其社会主义姐妹们行动的激励,克拉拉·蔡特金向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提出建议,为全世界的妇女设立一个特别的节日,以便举行游行示威。于是国际妇女节就此诞生了。

二、妇女节在中国的发展

关于三八国际妇女节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一直以来的相关研究认为1921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渔阳里六号举办的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妇女节的活动,而第一次纪念妇女节的群众性活动则是在1924年。这年3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一篇社论,题目是“庆祝国际妇女日”。社论中全文转引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传单,“三月八日国际妇女日”。这份传单说,“妇女日由1909年美国社会主义妇女团体发起,倡之者为女国际共产党领袖栉琼。1910年,妇女社会主义第二次国际会议开于丹麦京城,决议以三月八日为世界的令节,广为遵守。

1924年3月初,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提出组织妇女大会纪念国际妇女节的建议,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举行首次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经过准备,3月8日,广州各界妇女在第一人民公园音乐亭举行了盛大的国际妇女节纪念会。各女校学生、各界妇女团体共2000多人参加。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女士主持了大会,她号召妇女们团结起来,投身国民革命,争取解放。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廖仲恺先生发表了“国际妇女日的性质”的演说。大会提出了“解放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倒外国帝国主义,解放妇女所受资本制度的压迫”的口号和“妇女劳动权、平等教育权、平等工作权和女子参政权”等要求,呼吁要“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成为了中国纪念妇女节的开端,此后中国妇女每年都举办隆重的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以推进妇女运动。

三、妇女节对当代女大学生的精神启示

三八国际妇女节天然是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节日,然而根据一些学者所做的社会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仅仅认可妇女节是全体女性的节日,却并不了解节日本身的历史起源、精神意义。比如在《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作者认为,当前普遍存在对“妇女”、“妇女节”的污名化现象。这一现象在年轻的女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在她们看来,“妇女”就相当于“没有文化或已嫁人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对于自我的认同已经逐渐转变为“女人”、“女性”或者“女生”。近几年流行的“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当代女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提升感和认同感的体现,也是突破“妇女”传统标签束缚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群体通过在社会舆论、文化现象等方面不断找寻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定位这种方式来达到自我认同,以实现自我定位。这样的身份认同当然是过于狭窄化的,但这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在集體主义生产方式解体之后,“妇女”作为一个群体失去了建构实存的政治经济基础,“妇女”逐渐演化成一种性化与性别化的身份,但还带有集体主义时期历史遗留的劳动阶级的文化身份。性化的身份是以“性”本体为基础的独立实存的身份,性别化的身份是从传统延续下来、以家庭关系为主确立的身份。劳动阶级的文化身份在市场社会中又遭遇贬抑与污名化。当年轻的大学女生拒绝性别化与阶级化的社会关系制造的身份时,性化的身份就成为了女性唯一可以接受的“纯真”主体。

因此,在《身份认同与校园节日:高校女生节的讨论》一文中,参与讨论的老师提出应当辩证看待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转变。一方面,应当正视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品味、人格、价值的重新定位;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历史文化和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形塑的结果,并非一成不变的本质存在。回望国际妇女节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斗争精神和共同体意识在妇女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正是今天的人们缺少的。每年的三月,当我们在欢庆“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伟大节日时,应当时刻铭记美国女工的英勇斗争,在她们提出的“面包加玫瑰”口号下,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奋斗。

参考文献:

[1]孔寒冰.国际妇女节起源新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一期

[2]高放.“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源头到底在哪里[J].百年潮,2008.03

[3]全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闫安.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8

作者简介:

宋思源(1997.1-),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淄博市。

猜你喜欢

国际妇女节女大学生
图看天下
骑马的汉子
节日快乐
节日快乐
“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