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例甲亢中医病证规律研究
2018-06-04张爱霞陈宴岳仁宋
张爱霞 陈宴 岳仁宋
【摘 要】目的:研究甲亢中医证候及辨证规律。方法:本研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甲亢的患者进行科学调查,以适宜样本的临床资料为基本数据建立甲亢患者数据库,软件使用SPSS13.0再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相关因素分析:根据性别、年龄段分析,女性多于男性,30-40岁最多,其次40-50岁;主要涉及脾、肝、心等,以脾气虚、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气阴两虚主要常见证型,②整体而言,甲亢是一个虚实夹杂之症,虚证多于实证,虚证中无论是在纯虚证还是在虚实夹杂证中,均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而血虚、阳虚占比例较小;实证中以气滞、痰湿、血瘀等。结论:甲亢中医病证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由于机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不同,在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引发了不同的其他证型;该病以虚实夹杂证为主,虚证明显多于实证,而虚证中以气虚为主;气虚是甲状腺疾病的中医本质。
【关键词】甲亢;中医辨证;规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056-01
甲亢属于甲状腺疾病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饮食结构有了很大改变,甲亢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年来多处报道中医药对此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甲亢中医药防治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产物,但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变异,目前还没有甲亢的数据库及中医病证的统一标准对其作为指导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通过的中医临床文献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借助现代数理统计技术,來探求甲亢中医病证分布的一般规律,为甲亢的临床诊疗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因此,为探讨甲亢中医病证分布规律,笔者在导师岳仁宋教授的指导下于2012年4月-2013年0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省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本次研究条件的甲亢患者113例病史资料及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证候分布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希望能对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12年4月-2013年02月在内分泌门诊及住院病人资料,共纳入113例,男24例,女89例,年龄在12岁~75 岁(包含12 岁和75 岁)。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版)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断标准筛选。中医诊断辨证标准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内分泌疑难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 2008)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1]及《中医内科学》(21 世纪教材)中的甲亢常见证型综合拟定,具体如下:①气郁痰阻证②肝火旺盛③肝郁脾虚证④心肝阴虚证⑤气阴两虚证⑥心肾阴虚证⑦脾肾阳虚证。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版)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2岁~75 岁(包含12 岁和75 岁);中医辨证属纳入标准证型之一者(不符合上述证型者另行记录)。
1.4 排除标准 ①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小于12 岁,大于75 岁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
2 研究方法
2.1 甲亢病历资料收集表的建立 本研究收集113例病人资料,根据甲亢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制定资料收集表。资料收集内容为患者首诊或入院后首次发病时的内容。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中医基本证候、诊断、证型,并制定规范的资料调查表。
2.2 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 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的所有原始资料录入计算机,在SPSS13.0软件对各证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症状的频数和频率 见表1。113例甲亢患者中,男共24例,女共89例,男女比例约为1:3,甲亢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3.2 甲亢中医症状频数和频率 见表2。从上之下呈现症状递减趋势,且甲亢中出现频数及频率都较高的症状是以气虚证所表现的乏力、汗出、气短懒言等;其次,表2还显示出肝郁所表现的烦躁、易怒及阴虚所表现的怕热、五心烦热、口干欲饮等症状。
3.3 甲亢中医证型的频数和频率 见表3。甲亢常见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气虚、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痰气郁结、阴虚火旺。(注:以上各证型出现频率均大于 5%,且本研究仅对出现频率大于5%的证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3.4 甲亢涉及的脏腑中虚实、实证分布和频率 见表4。甲亢涉及的脏腑按出现的频率高低依次为:脾、肝、心、肾、肺、胃;脾、心、肾以虚证为主,肝中实证与虚证比例约为6:1出现,而胃以实证为主。
3.5 甲亢各年龄段的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的分布频数 见表5。甲状腺疾病分布在30-40岁最多,其次40-50岁,且以虚实夹杂证为主;而虚证、实证分布均在40-50岁达到高峰,40岁以前随年龄增加甲状腺疾病亦呈递增趋势,50岁以后则相反,频数呈现递减趋势,但频率呈递增趋势;而虚实夹杂证分布在30-40岁呈现高峰期,而30岁以前与年龄成正相关,呈递增趋势,40岁以后与年龄成负相关,呈递减趋势。
3.6 甲亢各年龄段的各年龄段的气、血、阴、阳虚证分布频数 见表6。甲状腺疾病以气虚为主,其次阴虚,且在30-40岁呈现高峰期,而30岁以前与年龄成正相关,呈递增趋势,40岁以后与年龄成负相关,呈递减趋势;而血虚、阳虚在各年龄段分布波动不大,但频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
3.7 各年龄段虚实夹杂证中气、血、阴、阳虚证分布频数 见表7。在虚实夹杂证中,气虚、阴虚证是随着年龄越大而出现的频率也越大,而血虚和阳虚出现的频率极小。
综上所述,从表 5--7中统计分析中可得出以下结论:在甲亢虚证中无论是在纯虚证还是在虚实夹杂证中,均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血虚、阳虚占比例较小。
4 讨论
甲亢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高功能状态,产生过量甲状腺激素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由于地域性、生活环境、体质差异而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据最近有关报道甲亢的发生除了可能与遗传、年龄、吸烟与饮酒等不良嗜好有关,也与持续性焦虑抑郁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妊娠等因素相关。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不仅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女性较前面对精神压力及精神刺激的机率也会较多,随之对文化素养、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要求亦越高,同时男性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亦是与日俱增,要面对更大的压力和精神刺激,不免有持续剧增的焦虑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由此甲亢发病率中男女比例亦有相对缩小的趋势。以上综合分析甲亢发病率趋势的內外因后,我们在临床诊治中可以有明确定位,对症下药,以及心理指导等排除外在影响,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命质量,缩短疗程,减少医疗费用及患者的痛苦。因此,为有效的降低甲亢的发病率,尽量减少过多的精神刺激及改善生活环境不乏为有效的主观措施;而心理治疗亦是防止甲亢复发的必要途径之一。
以上在甲亢相关因素分析中,在纳入的113例病例中,其中76例患者中均有神疲乏力的表现,频率达67%;同时从病例来源来说,基本上都属于四川居民。四川因地理位置关系气候环境多属于阴雨潮湿地方,而这一环境对机体脏腑来说,对脾胃影响最大,相继亦影响其气血运化之功能,而作为后天之本的脾来说,湿为阴邪,湿盛易致脾虚,脾失健运,对于患者来说疲倦乏力、便溏、大便次数增加为常见症状很易解释,且现代医学认为甲亢就是异常的能量消耗过程,对机体来说就是“虚”的一个过程。
可以得知甲亢的本质是气虚,但临床中对于一些甲亢患者表现为实证的时候,如痰气郁结等,根据中医理论强调: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但是辨证及治则都正确,治疗效果却不是很乐观,有时反而还会引发其它症状出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朱震亨对“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中有一句话说得好: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以及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的思维对于治疗甲亢疾病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患者的气虚证没有表现出来之前而进行补气呢? 这充分说明了以病为纲的重要性,也是证的实质研究的目的,脱离了甲亢这个病的本质—气虚而去进行宏观上的辨证论治,最终将导致痰气郁结没有治好,反而出现了气阴两虚,从而疗效也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要借助于抽象思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甲亢的患者进行科学调查,建立甲状腺亢的临床数据源,找寻其中医病证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爱霞(1982-11),女,汉,新疆,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从事以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为主及其他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等疾病。
通讯作者:岳仁宋,男,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脑、肾受损中西医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I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