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56例疗效观察

2017-02-21张林娟杨华超于小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神经外科

张林娟++杨华超++于小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脑外科术后发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术后发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给予术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试验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温的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都有一定下降,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明顯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发热;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097-03

Abstract:

Keywords:

神经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发热十分常见,其发生率高达72%[1]。持续发热或过热会增加脑氧耗量,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影响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同时Vespa[3]认为在神经病患者中,发热持续时间越长,疾病预后越差。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关的降温治疗措施,尽快降低发热对原发性颅脑疾病的损伤。笔者就中药在脑外科术后发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发热的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4],其中脑血管病21例,脑肿瘤24例,脊髓疾病21例,颅脑外伤23例,先天畸形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12~72 岁,平均(42.3±3.8)岁,病程7~10d,平均(8.5±1.2)d。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9例;年龄9~75岁,平均(42.5±3.4)岁;病程7~10d,平均(8.5±0.9)d。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以腋下体温为观测指标,4次/d,每次腋下夹持 5~10min,超过37.2℃可定为发热。

1.3纳入标准[4]①年龄在9~75岁的患者;②已行手术治疗,术后低、中度发热的患者;③常规检查未发现明确感染性病灶者;④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依从性良好者。

1.4排除标准[4]①有严重慢性器质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者;②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③已参与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有心脑血管等其他严重病患者。

1.5治疗方法两组术后常规给予抗癫痫(丙戊酸钠:生产厂家GruppoLepetit S.R,L 批号H20100076)、营养神经(神经节苷脂:生产厂家TRB Pharma S.A 批号H20120458)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试验组给予中药汤剂(所用中药均来自广州医药厂,批号20151216),每日一剂,共7剂,每剂分早晚两次于餐后30min服用。

试验组进行辨证治疗。①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柴胡25g,党参20g,生地黄20g,土茯苓15g,骨皮15g,山药15g,白术10g,升麻10g,陈皮10g,当归6g,炙甘草10g;②血虚发热。归脾汤加减:白术12g,茯神10g,黄芪12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党参12g,当归10g,远志10g,木香10g,炙甘草5g;③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④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g,赤芍6g,生地黄9g,红花9g,牛膝9g,桃仁12g,枳壳6g,川芎5g,柴胡3g,桔梗5g,甘草3g。

1.6观察指标治疗1个疗程(1周)后,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体温变化、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7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治愈:7d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7d内体温下降1.5℃,体温仍未恢复正常,临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7d内体温降下降 0.5~1.5℃,体温仍未恢复正常临床伴随症状均有好转;无效:治疗后体温下降<0.5℃,临床伴随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 总例数。

1.8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外科手术要求精准而耗时长、术后恢复慢及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特点导致术后发热症状较其他手术常见。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规范化无菌手术操作观念的指导及抗生素的运用,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性发热的发病率,术后发热以非感染性最为常见。引起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很多,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是因创伤应急反应、术野切口渗出物的吸收引起的,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手术对机体来说就是一种损伤,而这些损伤就是导致内伤发热的重要原因[5]。内伤发热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不恶寒,热型多为弛张热,呈现持续发热状态,体温时高时低,上下浮动,体温升高多发生在下午至前半夜,发热可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四肢酸软、脉弱等症状,临床辨证多为阴阳两虚、血虚、气虚、血瘀等。本研究根据临床辨证分别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对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发现中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神经外科患者的病程较长导致久病体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表现为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舌淡苔薄,脉细弱。治疗这种发热,李东垣《脾胃论》[6]提出:“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的代表,可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外伤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头晕眼花,神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質淡,脉细弱。《医宗金鉴》[7]提出:“损伤之症发热者,若亡血过多,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血虚发热也。”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血不虚,则热退。

手术过程中难免出血甚至失血,导致病人术后阴血亏损,阴不制阳,阴虚阳亢而发热,表现为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所谓“阴虚则热”。《温病条辨》[8]载:“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清中有透,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

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形成瘀血,未能及时排出体外,造成瘀血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个部位发热,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黄帝内经》[9]云:“久卧伤气”。气不行则血不行,颅脑手术患者恢复慢多卧床休息,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限,难以有效转输脾所化生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进而加重瘀血。胸中血瘀,失眠多梦,入暮潮热,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

参考文献

[1] Commichau C, Scarmeas N, Mayer SA. Risk factors for fever in the 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J].Neurology,2003,60(5):837-841.

[2] 肖华,孙晓川.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热的原因分析及体温控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8):506-508.

[3] Vespa PM. Fever in critical neurologic illness [J]. JAMA, 2014,312(14):1456-145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6-166.

[5] 张诗海,周章武.中医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9):1328-1330.

[6] 金·李杲著,鲁兆麟等点校.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7] 清·吴谦.医宗金鉴 [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53-1640.

[8] 清·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3.

[9]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神经外科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基于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及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ICU患者焦虑的影响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
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