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协商民主研究现状和趋势

2018-06-04刘勇

商情 2018年13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协商民主

刘勇

【摘要】政党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政党协商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相关问题和不足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民主政治 协商民主 政党协商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早于国内。虽然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协商民主有所涉及,并且政党协商实践也存在于西方政党关系之中,但是由于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学者对中国政党协商问题的研究少有问津,成果凤毛麟角。国外学者尚未使用政党协商民主这一专有名词,而是把政党协商涵盖在协商民主的概念范围之中笼统地进行研究。因此,考察国外学术界对政党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需要从协商民主的研究状况人手。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逐渐兴起的民主政治理论。在国外学术界,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于1980年首次使用“协商民主”一词。此后,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伯纳德·曼宁、乔舒亚·科恩、詹姆斯·博曼、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更多西方学者的关注。西方学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包括政党协商民主在内的协商民主进行了研究:第一,关于协商民主的条件和实现可能性,代表作有詹姆斯·伯曼的《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第二,关于协商民意测验,代表作有费什金的《民主与协商:民主改革的新方向》、《正义的对话:通向自我反思的社会》。第三,关于协商民主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代表作有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包容他者》和《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第四,关于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JamesBohman所著《Public Deliberation:Pluralism,Complesxity and De—mocracy》(The MIT Press,1996)全面地阐述了文化多元主义、不平等和社会复杂性对协商民主的挑战,古德曼和汤普森在《协商民主意味着什么》一文中对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也进行了概括。第五,运用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实问题,如伊恩·奥佛林在《协商民主与分裂社会》中指出协商民主有利于解决多元社会的分裂问题,德雷泽克还把协商民主引入绿色政治和国际领域中。第六,关于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状况的研究,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何包钢的著作《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与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大致有三种称谓:政党协商民主、党际协商民主、党派协商民主。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于政党协商民主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研究层次。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关于协商民主这个外围领域相对宏观的研究,经历了从介绍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到探讨中国协商民主实践操作的过程,研究较为系统,成果颇为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第一,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代表性成果是陈家刚的译著《协商民主》(2004)和由俞可平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协商民主译丛”。第二,对国外协商民主理论的梳理和诠释,主要包括对协商民主的内涵、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基本特征、理论渊源、价值功能等进行理论性概括,如郑召利的专著《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2002)、陈家刚的文章《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3期)、韩冬梅的专著《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2008)等。第三,对人民政協协商民主的研究,如周国富的专著《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论集》(2011)、李允熙的专著《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中国人民政协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2012)、刘秀玲的博士论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吉林大学2015年)等。第四,对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如慕毅飞、陈奕敏的专著《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2005)、陈朋的专著《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2012)、杨竣凯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等。第五,对两种民主形式的比较研究,如周锦尉的文章《中国民主政治两种形式的发展空间和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0期)、齐卫平的文章《两种民主形式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4期)等。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专门针对政党协商民主作相对具体的研究。就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党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关于政党协商民主的含义。党的十八大以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内涵的界定表述多样,如重庆平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作了如下定义:它是受到社会政治文化支持和国家宪法法律确认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克服执政党的有限理想、在“重大方针”和“重要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通过平等和自由的讨论,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科学性和合法性,并推动决策的顺利执行。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2015年颁布《关于政党协商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研究者们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内涵的认识更为深刻,表述更加规范。第二,关于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要素。如徐映奇的论文《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现状》(《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则从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领域、协商结果、协商原则、协商形式、协商程序、协商制度共8个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要素。第三,关于中国政党协商主体、客体。2015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政党协商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以前,学术界对政党协商主体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宋连胜、刘俊杰、李君如、杨建等部分学者认为政党协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徐映奇和李允熙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认为是政党协商主体与政协协商主体一致。在政党协商的客体这一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协商内容一致。第四,关于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如宋连胜、刘俊杰的文章《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把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7年巩固与发展阶段,1957—1976年曲折与中止阶段,1976年以来的恢复与完善阶段。欧雅文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中的政党协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把中国政党协商在建国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步发展、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全面发展几个阶段。第五,关于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功能与价值。如万雪芬的文章《浅谈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及基本特性》(《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3期)认为党际协商民主有助于拓展利益聚合和表达的渠道、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刘俊杰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认为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具备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发展公民文化的功能、增强执政党领导的功能;重庆平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认为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克服中共有限理性、代表公民参与政治,强化国家政治监督、实现科学决策,维护社会稳定、规约政治权利,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历史合力,增强政治合法性、巩固执政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第六,关于中国政党协商的特点。如李后强、邓子强在其著作《协商民主与椭圆视角》(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中从政党协商的各要素人手把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特征概括为:协商主体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协商内容的全局性和协同性、协商过程的和谐性和平等性、协商形式的多样性和程序性、协商结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第七,关于政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如宋连胜、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认为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加强党际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第八,关于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如周淑真的论文《政党协商机制建设之参政党协商能力研究》(《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5年第04期)认为参政党协商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表现为:一是高层协商规范,基层协商不足;二是制度规定全面,制度刚性不足;三是协商意愿强烈,协商能力不足;四是知情渠道保障较好,反馈机制不够。第九,关于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政党协商发展路径的进行了研究。从制度建设的宏观层面进行研究的代表作有:重庆平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一要加强文化建设,夯实政党协商民主的思想基础;二要制定实体规范,夯实政党协商民主的法理基础;三要健全运行机构,搭建政党协商民主的组织平台;四要完善运作机制,确保政党协商民主的有序运行。郁建栋《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完善》(《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认为要从大力增强党际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逐步增强党际协商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度,努力提高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协商的质量和实效三方面不断发展中国党际协商民主。从微观层面结合中国政党协商的具体实践提出政党协商发展路径的代表性成果有:杨君武的论文《当前中国政党协商机制创新初探》(《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06期)认为要减少或消除政党协商中的沉默误解现象,应尽快建立或完善一系列防止“不敢说”、“不愿说”、“不及说”、“不会说”的机制。第十,关于中国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补充。例如,龚万达的文章《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历史与文本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01期)认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都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同属政治协商,关系紧密。

三、研究趋势

通过以上梳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政党协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和方向。首先,从研究的系统性层面上看,研究者们对政党协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基础理论、基本问题进行“点”的研究,附带研究和分散研究的多,系统研究和全景式的“线”和“面”的研究少。其次,从研究客体的地域分布看,对比较发达地区的政党协商情况的研究较多,而对偏远地区的政党协商研究偏少,呈现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再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套用西方理论的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少;立论于统一战线理论、政党政治理论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多,立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少;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比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比较薄弱,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缺少数据材料支撑,略显空洞,缺乏信服力。此外,经验性介绍材料多,深入透彻的学理性论著少;重复研究的内容较多,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少,理论创新与实践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推动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协商民主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让政协成为探索“协商民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