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微生物课程全面深化教学策略
2018-06-04关统伟袁永俊
关统伟 袁永俊
摘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高校微生物课程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作为其中的一环志在必行。因此,微生物教学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思想上统一到国家战略布局中来,响应新时代的呼唤,及时更新教材知识体系,构建"一心一点一线"教学新模式,以产学研联动促进微生物教学的深化改革,打造新时代社会化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关键词:微生物教学;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92-01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国际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国际一流的教育。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被公认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教学改革要体现在我国教育的每个行业和具体的课程培养中。微生物学课程人才的培养也应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全面实现"小目标"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1.新时代微生物学教材知识体系更新的同步性与必要性
教材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灵魂,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与载体,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引导着教学质量的控制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今天,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新时代,微生物学知识的数据信息量每天都在翻新,每年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增长。我国传统的教材每四年更新一次的模式和各大高校参差不齐的教材编写质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更无法承担起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McGraw-Hill Education 出版的Prescott's Microbiology 来说,从1990 年第1 版至2016年出版了10 版[1],平均2.6年更新一次。因此,我国微生物学教材更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总结、提炼、吸收、消化国内外精品微生物学教材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的人力与精力,力争2年更新一次,引领世界微生物教材迈向新纪元。同时,建立稳定的、连续的、精湛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编写经验丰富的微生物学教材团队,并设置独立的部门,开展系统的工作。另外,适时补充、更新新知识,推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最新微生物信息成果,动态植入微生物教材与授课内容中,以适应微生物学科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病毒章节可设计问题讨论:病毒不能够独立的繁殖和代谢,但病毒拥有复制所需遗传信息的能力,且在侵染后遗传信息就被激活,那么病毒是生物吗?既然书本的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微生物信息发展的速度,那么就必须同时设置与教材配套的"第二课本",以体现授课内容与现实社会科技发展的同步性,实现书本与时代特征的无缝对接。
2."一心一点一线"协同构建微生物教学新模式
作者在多年微生物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心一点一线"的微生物教学新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全面响应社会需求,多维度立体式教学,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卓越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centeredness),起始于80年代,曾经作为美国当时新的教学范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从2000以来,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在中国知网"以学生为中心"检索,2000年有189篇文献,2016年则有3502篇文献。强大的数据支撑了中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做出的巨大努力,但问题的关键是有多少教师在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大多数高校教育中,微生物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决定,教案只有教师教法而没有学生学法,进而失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的是课程中学了什么、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而传统模式则强调课堂纪律、分数高低和未来毕业率的情况等。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要落到实处是关键。学生认知能力随着社会变化区别明显,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来源地区的学生差别较大。通过教与学了解学生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赵炬明教授[5]在以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要角色是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要求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学习环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设计者、引导者、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主动和自觉的学习者。但令人担心的是实践精神的达成度有多高,即所言是非所行?
以创新为重点,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只是夯实诸如微生物学这类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职业精神。西华大学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在讲解微生物发酵中会涉及到机械工程、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等其他内容,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布置课后讨论性作业"如何让微生物给手机发电"、"微生物繁殖这么快,可否设计一个微生物食品来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等;另外,还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参加每年举办的"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等。在微生物教学中关注细节诱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创新思维。
微生物教学内容是主线,是学生知识架构的主体,是成才道路上的原始财富积累。因此,在微生物教学内容上要充满故事性,体系严密而不呆板、内容丰富而不累赘、取材新颖而不做作、可读性强而不繁琐、案例解析到位而充满神秘与色彩,能够很好的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而不枯燥。为什么一部小说让人爱不释手?为什么一部电影催人泪下,因为内容充满智慧、情感与故事。
3.产學研联动促进微生物教学深化改革,打造新时代社会化人才培养新格局
社會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学习和成长,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微生物可以做什么的问题",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协同推进资源共享,产生由点到面的聚合效果,加速社会化人才培养的进程,产生1+1>2的联动成果。目前,我国部分大型和多数中小型企业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研发团队不完善、创新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端仪器设备投入大等实际问题;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丰厚、高端仪器设备闲置期长、研发资金不足、成果转化缓慢、学生的社会化属性不高等。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年的讲话中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产学研合作目标方向。指出"高等学校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从而解决了由于不同程度的产学研脱节现象造成的大量资源处于游离分散状态的情况。为此,西华大学通过协商建立了"蜀之源酒业-西华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新希望乳业-西华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华大学联合实验室"等,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开发了米曲霉麸曲新产品及其生产四川芝麻香型白酒的酿造新工艺,并获得"四川省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推动的"复合乳酸菌及发酵酸奶饮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获得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郫县豆瓣企业联合开发了"一种改善郫县豆瓣色泽的红曲霉和米曲霉复合发酵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ZL201210452431.2)等等。产学研合作充分整合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与平台资源, 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企业获得了更高的生产效益,企业生物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大学生被有效融入社会生产实践,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明白了"微生物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被塑造成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新时代社会主人,而不在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另外,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授课中可以赋予教师更多的社会经历、专业技能和社会化的课程定位,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改进教学的质量,进而培养具有时代烙印的个性化、创新水平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的大学生。这样才能共同推进新时代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把深化教育改革的口号落到实处。
培养人才是现代高等院校的天职和根本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个中华儿女的努力,而良好的教育和人才输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元件。微生物教学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的努力,持续的改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每个"小目标",方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唐晓峰,唐兵,陈向东等. 英文教材Prescott's Microbiology的特点及其发展. 微生物学通报,2016, 43(4): 72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