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课堂辩论是思辨性议论文教学的活力引擎

2018-06-04黄泽予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辩论

黄泽予

【摘要】高中思辨性议论文教学借助作文课堂辩论这一辅助手段,能够增强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思辨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多角度剖析事物,论证事理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课堂 辩论 训练思维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89-02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

思辨型议论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发展的一种新的题型。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体现说理论证的思辨性。即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说深说透一个观点。从现阶段一些学校作文教学情况来看,我们有太多的困惑与无奈。其症结主要在于学生缺乏思辨思维能力,对作文材料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事物表象,忽视它的两面性,不懂深挖剖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改变。为此,借助作文课堂写作之前组织辩论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训练学生思辨思维,强化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一、组织作文课堂辩论活动的功能性作用

作文课堂辩论就是指学生在写作之前围绕一个课前预设好的辩题,正反双方展开论辩的一种活动。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思辨性议论文思维逻辑严密,重在多角度剖析事物,论证事理,难以引发学生兴趣。如何找到学生写作的兴趣点,变其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些对策。高中学生青春年少,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潜意识里总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表扬。组织作文课堂辩论活动正好投其所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课堂上,正反双方围绕教师预设的的辩题激烈地展开论辩。他们神情专注,反应敏感,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各显神通。有暂时落败的挫折感,也有一时战胜对手的成功喜悦。如此情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的论辩激情迅速投射到接下去的作文中去,激发其写作兴趣。

(二)能夠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思辨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置身在问题之中。他们只有面对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作文课堂辩论,就是让学生在辩论中尝试如何去分析、解决面对的问题,说深说透一个道理。学生为了实现这一小目标,往往会集中精力,抓住事物的两面性,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顺向类比,逆向求异,进行激烈地论辩。通过论辩,学生思辨思路较前明晰,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论据素材

积累论据素材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必备环节。学生平时不大重视素材的收集、积累,写起作文往往材料雷同,似曾相识。或者干脆无材可用,议论平直。而作文课堂辩论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短板。通常情况,教师在辩论前要确定一个合适的辩题,并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准备。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在辩场上不被对方轻易驳倒,更为了能够战胜对手,暗里都互相较劲。他们会用心去查阅相关资料,熟记名言警句,筛选、收集论据材料。学生在准备辩词材料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的阅读面,又积累到了不少好的论据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四)能够提高学生社会认知水平。

思辨型议论文写作,学生要有较理性的思想来看待事物,提炼观点,让文章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但是,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思想较为单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还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生活天地和狭隘的思想小圈子里,与现实社会还是有一些脱离。他们阅读社会,认知自身有着独特的视角,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与外界产生一些碰撞与冲突,甚至导致他们对社会认知有了一些偏见。作文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让他们懂得即使对立的两个论点,双方都可以找到理论与现实的依据。这些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学生思想日趋理性,看待社会就更加客观了。

二、组织作文课堂辩论活动的尝试性方法

(一)合理选择辩题,学生有的放矢

作文课堂辩论开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预先设定的辩题必须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一般情况下,辩题要结合教学大纲和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来选择确定,具体地说要注意四点:一是辩题要有可辩性。内容能够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充满矛盾性与争议性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的。如“当学生干部利弊之争”等;二是辩题要有趣味性。它要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能够引起他们关注与共鸣,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如“网络的实用性与娱乐性谁大之争”等;三是要有知识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辩题。如话剧《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心还是虚情,鸿门宴中项羽要不要杀刘邦等;四是要有时效性。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高铁列车的车门能不能拦之争”“当今社会合作重要还是竞争重要”。总之,教师可以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选择好辩题,为课堂辩论做好铺垫工作。

(二)预设辩前环节,避免无据而论

教师备课时,应该着重预设好辩论前期的几个环节。课堂辩论一般采取正反双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学生如果准备不充分,课堂辩论就可能出现无据而论的尴尬场面。所以,教师在辩论之前要把辩题提前告知学生,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辨论证,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提炼、使用论据素材。另外,对辩题的内涵和外延也要作一些简单的界定说明。教师要始终当好辩场导演这个角色,把控好辩论的方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足,学生论证思路清晰,论据素材丰富,论辩起来有据而依,底气十足。如辩题“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逆境方的学生就会列举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将逆境化为激励士兵斗志的“破釜沉舟”的故事,还列举了外国经典文学《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凭借顽强信念,与大自然博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从精神上取得胜利的硬汉形象。两个事例都是从逆境中凭借非凡的意志力量战胜困境的,都极具典型性,说服力。顺境方也列举了自幼生在深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沦为八旗纨绔子弟,却成为伟大帝王的乾隆皇帝。其视角独特,以史服人。

(三)及时设疑作引,提升思辨深度

在课堂辩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会从已收集到的论据材料来阐明观点,自圆其说。分析问题往往只看重事物的表象,没能抓住本质。课堂辩论或许成了一场内容单薄的论据展示课。所以,教师在辩论过程要及时把握好设疑作引这个环节。设疑作引一般是指在事件的重点,关键之处,设置精要、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思考。如辩论辩题“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很多学生都会从人性角度、道德层面大谈老人该扶的理由。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助人行为,身为中华龙的传人,本来就是这么做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设疑作引,提出另一个问题:摔倒的老人有没有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利用人性的善良进行“碰瓷”讹诈呢?并以此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同时还列举了前些年南京小学生因扶老人而引发官司的“彭宇案”以及当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类似讹人的案例。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老人要扶,但要慎扶。同時还意识到,因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道德滑坡,“老人”变味,助人的风险成本增加了。看待问题不能单从现象轻下结论,应该更全面地,多角度思考分析。教师及时设疑作引,提高了学生思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四)认真点评总结,注重辩论反思

作文课堂辩论,教师不能只看辩论的结果,关键在于认真做好点评、总结、反思几个环节的工作。有点评,有总结,才能引导学生深度感知,培养反思的意识。课堂辩论结束后,教师的角色要从导演转换到评委,要与学生共同回顾分析每个环节存在的不足与教训,并提出改正的办法。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对积极参与并主动发言的学生要肯定与鼓励,特别是对论辩过程中出现的思辨亮点更要及时表扬。如辩论“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重要,还是竞争比合作重要”辩题时,大部分学生只是顺着辩题思路,大谈合作的重要性或者竞争的重要性,各执己见,并没有发现辩题观点的矛盾性。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合作与竞争同等重要”的新观点。显然,这个观点有新意,综合了合作与竞争的优缺点,体现了思维思辨的亮点,教师要特别予以肯定;二是要求学生把辩论课前准备的辩词材料进行疏理、归纳。整理后的材料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并以此作为作文的论据素材;三是组织正反双方辩手认真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多角度,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辩场上的优势与差距,也增强了协作与宽容的团队意识。课堂辩论后的总结、反思工作,使学生从学习态度到思辨能力都有了一定改变与提高。

人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时代已经到来,作文课堂辩论这个教学辅助手段是思辨性议论文教学的活力引擎。它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实效性,提升了学生思辨思维能力,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梁立生.辩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4(09).

[2]王和平.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意义与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6(01).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辩论
高考作文“辩论稿”写作探究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