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园公开课异化

2018-06-04彭珊珊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异化反思

【摘要】幼儿园公开课,是我国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课程讲授形式,也是幼儿园自身检验、改进、提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对目前幼儿园公开课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表演”、教学设计与实施“失真”等异化现象做一阐述,并对其异化现象进行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公开课 异化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06-02

幼儿园公开课被认为是教师们心中理想教学的应然状态,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高质量、高效教学,是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技艺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幼儿园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在其运行过程中,挖掘出许多研究者认为是不合理,而在教师看来却是正常的一系列“异化”现象,反思这些现象,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幼儿园公开课的认识。

一、幼儿园公开课“异化”之象

(一)教师“表演”

公开课通常具有一种展示性,展示范围小到园内同事之间交流学习,大到园外,甚至是省市级全体幼教同行竞技比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免不了会一反常态教学自然、真实的表现,多了“表演”的成分与嫌疑。

1.才艺表演过多

公开课的展示性、竞赛性,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为使教学形式显得新颖,内容丰富,以弹奏钢琴、表演舞蹈等形式吸人眼球,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教学环节上下脱节,前后不一致的后果。以笔者在幼儿园观看的一节公开课——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线条画》为例,教师在活动导入部分,以弹奏钢琴,唱歌提问的方式,从而引导幼儿指认相应的颜色。然而,在唱歌提问过程中,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关注幼儿回答与所指颜色是否一致的表情、眼神或者是动作,而只是专注于弹奏钢琴,幼儿们所指颜色也多半与回答不一致。最终,活动的导入部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弹奏钢琴也与整个美术活动显得格格不入,效果并不理想。

2.“人格面具”驱使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曾提出人格面具(Persona),指的是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试想在一堂公开课中,面对诸多同事、领导,教师必然会努力将自己教学中最好、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以求得大家的赞同及认可。然而,这“最好”和“最美”,却未必是“最真”。公开课紧张的气氛、特定的情境以及听众的多样性、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表现必然不同于常态教学,因此,在“人格面具”的驱使下,教师不自觉的“表演”成分也会增多。

(二)“挑选”幼儿参与教学

通常,我们在幼儿园所看到公开课,都是选取一部分幼儿参与,由教师提前设计安排好活动所需材料。笔者也曾在幼儿园观察过一段时间,对幼儿的选择与准备,就是将那些在老师眼中调皮、捣蛋,经常出状况“不适合”去上公开课的的幼儿排除在外。一方面,他们的加入可能会破坏班级秩序,导致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与教师“配合不好”,又会导致教学预设环节中断,从而最终影响教学整体效果。

因此,“挑选”幼儿上公开课,在幼儿园教师眼中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了,为确保公开课的效果,这只是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中必需的一个环节。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失真”

1.教学手段形式化

在公开课中,教师基本都会用到多媒体,以此为教学增色。然而,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用多媒体只是流于形式,更有甚者会将多个多媒体交互使用,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图片、视频、音乐样样具备。除此之外,在公开课中,大量玩、教具的使用,通常也免不了是“形式大于内容”。以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小鸟与大象》为例,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让幼儿学会合作游戏。活动前,教师制作了相关flash动画,又准备好三十多个头饰,供幼儿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寻找一起游戏的伙伴。在活动中的游戏环节,突然出现了4、5个配班教师,上前帮助幼儿佩戴头饰。试想,在常态化教学中,教师能够有大量精力做这样的教学准备与配合吗?而且,从整个教学活动来看,教师前期所制作的flash简单、粗糙,活动中头饰的佩戴也没有能够帮助幼儿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整个活动看不出任何“合作游戏”的影子。

2.师幼互动形式化

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评价一节公开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常规课中,教师不会刻意地去表扬幼儿,然而,在公开课中,我们却随时都能听到“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表扬声,这种随口的肯定,不仅模糊、笼统,而且语气又何其夸张,根本不能让幼儿明确自己是哪里做的好。事实上这种“廉价”的表扬和评价,作用也只是在于表明公开课中,师幼之间有互动。

二、反思

(一)公开课的价值定位

示范课、公开课的实质精神应在于研讨。通过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探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如何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相联系,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研究;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如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幼儿园公开课其价值也在于通过群体“研讨”,共同探讨、分析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各环节、各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带动和促进教师个体学习与发展。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幼儿园教师、领导及幼教专家都认同公开课重在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不应是费尽心思打造一节完美的教学活动,以供展示和模仿。但是,当公开课落到教师个人头上时,落到幼儿园教学展示任务安排上时,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相挂钩,与幼儿园的荣誉、利益相关联时,又有多少人不追求完美,作为展示方的幼儿园,又有多少园长能承受失败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二)幼儿园教学实际状况

一直以来,幼儿园班额大、师幼比偏高,是影响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公开课教师要挑选所谓的“好孩子”,一方面除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机制欠缺,难以从容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外。另一方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挑选一部分幼儿,组成的小班额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按照既定程序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幼儿数量少,教师能够关注并与每一位幼儿互动,活动效果也大大提升。如此一来,公开课的良好效果自然得到保障。虽然国家对幼儿园的班额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与理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一直都存在,而且也已经成为幼儿园普遍存在的、见怪不怪的问题。

可见,公开课的良好展示效果必须通过“挑选”幼儿后的小班额教学得以实现。

(三)公开课隐性的误导

公开课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异化现象,如教师反复试教、磨课,打造完美教学;以过多的“表演”和才艺展示企图丰富教学,展现个性;同时,刻意挑选幼儿,组成小班,配合教学等等,如此展示出的公开课对普通教师的常态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切实、可借鉴的经验与意义,反而,更糟糕的是,如此展示的结果使很多教师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所谓的“好课”、公开课都是如此展示,难道自己要挑战这种已有的公开课组织实施模式和评价标准,去冒未知的风险吗?于是,公开课的异化在这种误导中循环、反复,最终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5日,第008版.

[3]冯婉桢.幼兒园观摩教学中教师表演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李盛.幼儿园公开课的反思[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3): 88-90.

[5]沈俊,严文琪,宋云梅.幼儿园研讨型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95): 38-40.

作者简介:

彭珊珊(199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异化反思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