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构

2018-06-04沈霞余雪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沈霞 余雪莲

摘要:我国教师资格将实行全国统考,本文结合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分析当前高校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及成因,阐述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变革的思路和“六结合”培养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六结合”培养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4.007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4-002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人口关”,目的是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我国2011年开始在部分省份启动,2016年开始全面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国考”制度的实施,意味着高校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给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倒逼高校师范类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素质”是“国考”笔试科目之一,如果师范生不能通过综合素质笔试,则不能参加面试,就无法顺利地拿到教师资格证,所以探讨与“国考”相适应的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国考”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一)强调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涵盖面。综合素质总分为150分,坚持“四个导向”,突出考查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与基本能力等。考试内容全面,涉及历史、政治、艺术、文学、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涵盖面,方能彰显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强调学生要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综合素质考试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等特色题型,且试题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要求考生学会审视、思考教育现象,理解现象蕴含的知识和规律,构建自身动态的教育知识体系,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考试试题所涉及内容较广,往往不是哪一门课程的内容,而是多门课程的综合,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师范生要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现象,并能把其作为理论学习的资源,形成对教育教学现象的价值判断。

二、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学生素质。现行高考选拔制度导致高中阶段就进行文理分科教学,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积累方面存在着偏差,文科学生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理科学生对人文学科知识了解甚少,使学生综合素质存在诸多缺陷;进人大学后,由于部分师范院校只注重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因文理分科造成的综合素质缺陷没有得到有效补救。

(二)课程设置。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重视学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较少,且缺少文理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影响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文化素养”占综合素质考试12%,考试内容多为文化常识、科技史等,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与此相关的课程。

(三)教材选取。高校教材版本很多,但很多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国考吻合度不高,如“职业理念”占综合素质考试15%,但目前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教材中大都没有此内容。因此有必要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和国考的要求,重新选择或编写吻合度较高的教材。

(四)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以致学生不善于去发现、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不少师范生培养和训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育资源。师范生要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不少院校与基础教育联系不够,学生缺乏实践教学发展平台,无法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向课外迁移拓展,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教育理念。由于部分师范院校教师对基础教育缺乏深切了解,以致缺乏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更谈不上将新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且对学生拓展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不能有效提升师范生的为师从教能力。

(七)评价方式。高等院校课程考核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再认识和重现,较少涉及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探究能力等内容,造成大部分学生为应试备考只注重做考卷、背教科书,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八)培养目标。以往对师范生的培养,强调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如师德修养、法规意识等内容,以往不在教师资格证的考查范畴,未受到院校的重视,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出现短视现象,导致培养过程极度弱化,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构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六结合”模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师范院校要针对教师资格国考要求,认真研讨考试标准、考试大纲,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大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让更多的师范生既能胜任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又能顺利地通过“国考”获得教师资格证,做到课证融合。具体措施是:按照相应的教育阶段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构建“四个阶段,六个模块,综合为主”的课程体系,重视教育技能训练和教育科学的学习,做到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第一阶段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如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这些通识性课程可以为师范生打下完善的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第二阶段则是学科专业课程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通晓本学科知识并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知识层次,促进其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三阶段则是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如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成长案例研究等课程,学校要确保教师教育課程的课时比率,增强师范特色,以完善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能。第四阶段则是分流选修课程,学校参照“国考”的考试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进行选修。一般可细分成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维和写作等基本能力。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部分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国考”通过率,可能对开设课程的门类和开设顺序做出调整,打破课程体系内在的逻辑顺序,对专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防止出现“应试化”,我们要注意如下四点:一是在每一学期都应贯穿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可逐步扩展,以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二是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要掌握课时比率,以保证在本专业较精深的同时对其它学科又有所涉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三是教育课程的开设内容要全面,既要规定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的教育课程,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分流选修课程,完善准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提高准教师的教育专业化程度;四是特别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出与国考对学生能力取向、实践取向的一致性,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确保教育实践的质量。

(二)科学选取教材: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学校要实现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要选好用好教材。目前高校教材版本很多,但大都没有该部分内容或相关性不高。目前已有多家出版社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出版了系列教材,为师范院校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此系列教材多是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指导课教材,偏向备考实效性。为把握好素质培养与应试备考之间的平衡,编写校本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师范院校可以在国家课程的大体框架下,结合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自身特点,编写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来补充教学,以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校本教材应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以探究性的教材为主,选择、补充对学生有益的社会教育主题,才能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等基本能力。校本教材应具备如下三点:一是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进来,特别要将优秀教学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二是教材应能体现我国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和教育方向,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的教学实践情境文字,使其逐步获得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并内化为初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能力;三是教材中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教学动态,分析讨论教育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在考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提示我们:教学应从源头起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要求我们多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理论运用的切入点,发掘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使理論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如何去运用。只有被学生掌握并运用的理论知识,才能最终转化成为学生个人的能力。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对师范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为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应将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六大能力纳入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之中,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变传授知识为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成长。常见做法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学科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将社会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热点问题带人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有价值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反思等基本能力,并从反思中获得进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学习和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处理信息等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让学生具有教育科研意识、能完成一定的教育科研任务,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实验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会如何解决课堂情境中出现问题和遇到困境的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丰富教育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综合素质》考试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考试试题涉及内容广且是多门课程的综合,充分体现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理念、知识和能力等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训才能形成。因此学校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挖掘、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培养的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充实学科前沿知识,加强教育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综合运用能力;做好“双进”工作,邀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来校做专题讲座、上课、评课等,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师范生提高自身的教师教育素质;实行“双导师”制,采用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培养学生。如学科教学法、幼儿活动与设计、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实践课程,由校内教师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担任实践教学,由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直接授课,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借助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课外实训的最大效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多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如中华诗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竞赛、征文比赛、说课比赛、三笔字比赛等,通过不断参与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合作,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学生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丰富实习基地层次,保证实习见习实效性,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技能,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完善评价形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资格证国考中,《综合素质》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试题题型多样,强化能力考核。为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不能只靠传统的一次性笔试来完成,应完善评价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考。一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如连续观察和面谈、实践活动评价、书面测试、个人经历记录等),以整体性发展、各领域渗透为原则,从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交流能力、反思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评价,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二是学校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相关课程考核目标、题型、内容等均要与国考接轨。如根据学科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调整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计算机考试、纸笔考试、实际操作、读书报告、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考核变成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重视以教促学: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从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和这几年考试试卷来看,考试内容更为丰富全面,新增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若要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引导者,则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要求上进行必要的学习与改变。一是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应对“国考”,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动态,了解和掌握探究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保持教学内容与“国考”内容的一致性,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渗透国考的考试要求,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还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三是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学历、科研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技能,如重视教师间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与分享,加强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沟通,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