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案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03吴敏慧

江西教育C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活案例初中教学思想品德

吴敏慧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的生活化特质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要深度挖掘生活中的案例,针对生活案例展开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生活中的案例具有多元性,教师应结合生本和文本的需求,多角度对案例进行选择、呈现、设疑、评价,促成课堂教学的系统体系,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的正能量。

关键词:初中教学 思想品德 生活案例

一、案例选择,做好教学调查工作

生活案例的内容非常宽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调查工作。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的专题特色、学生的接受维度,选取适合的教学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形成对接。

(一)展开教情调查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有品德、健康心理的内容,也有法律和国情层面的知识,但这些内容全部以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依托。在学习教材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协调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关系,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以教情为参考。

在教学“走近法律”时,教师综观文本,明确教学的内容应该围绕规则和法律展开。因此,教师应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与生活对接,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教师选择学校门口的交通状况,通过观察发现,平时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状况良好,但是每到星期五,家长接学生回家时,交通状况异常糟糕:机动车占非机动车道,红绿灯成为摆设,每个人都强行加塞,乱成一团。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对比,明白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身边有关规则的案例,师生一起感受规则,纠正学生内心对规则的认识偏差。

(二)展开学情调查

初中学生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在生活中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同时学生又充满着热情和抱负,闪烁着独立思考的火花,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生活案例选择时,教师应设计好,把出现的问题当成思品课堂的路标,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活成课堂教学的推动力。

在教学“感悟青春”时,教师根据青春期学生的一些常见现象,展示案例:“小明的妈妈发现最近小明总是喜欢一些很花哨的衣服,打了耳洞,留着很长的头发,还染成黄色,嘴里总说自己很个性。小明的妈妈说过他几次,但都被小明顶回来,小明的妈妈很无奈,你是怎样理解小明的行为呢?”学生对这个案例很有感触,因为从小明的身上看到自己或同伴的影子。因此,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学生逐渐了解到个性不是表现在外表,而是内心的独立,是具有敢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勇气。

二、案例呈现,抓住教学展开契机

课堂处处有精彩,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是教师为达成课堂效果而精心优化设计的。生活案例的呈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时机。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对课堂和生活案例蕴含的多元因素进行考量,筛选出最佳呈现方式和时机,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学生对生活案例的特质有更深入的感知。

(一)优化案例呈现方式

即使是相同的生活案例,也会有数十种呈现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和课堂需要,设计适合初中学生的呈现方式,作为课堂重要的教学契机。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中感受生活案例,并逐渐建立对案例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礼貌显魅力”时,教师让学生表演了《顾客》中的生活案例:“顾客甲和顾客乙去饭店吃饭,顾客甲说话有礼貌,举止得体;顾客乙说话粗鲁,表现得不耐烦。服务员先招待了甲,乙不满意服务员,在饭店和服务员大声争吵。”教师找三名学生扮演顾客甲、顾客乙和服务员,其他学生都是观察者。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用演绎的方式把案例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看到不讲礼貌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深刻体验到举止优雅、有礼貌的魅力。

(二)抓住案例呈现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教师的语言,引入的资料,还是文本的内容,都是教师提前为学生设计的启发方式,目的是给学生带来心灵的触动,但是效果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呈现时机。如果时机把握得不好,学生会无动于衷,甚至反感。如果恰好在关节点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教学“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为更好地启发学生,教师设计了“侵害知多少”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侵害现象有一个系统感知。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作为青少年,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呢?教师如果简单地讲解办法,学生不会有深刻认知。此时,教师呈现精选的生活案例,当遇到家庭、社会、意外侵害时,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这样就可帮助学生学会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

三、案例设疑,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课堂的一切活动都要秉承这个理念。生活案例是教师运用的教学载体,教师要让学生对案例有更深刻的认知,可以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围绕学生的疑惑,需要对案例设置问题,然后发动学生探究案例中的问题,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创造条件。

(一)围绕学生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因学生而生动,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讲究问题设计的技巧,准确把握学生接受能力。案例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在设置问题时选准初中学生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问题的适合度,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教师引入以下案例:“小刚在电视广告和打折出售的鼓吹下,买了一个电话手表,但是回家之后发现不能打电话了。小刚的爸爸主张让商家负责,妈妈则表示太麻烦了,当手表用也不错。”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设计梯度问题:“你赞同爸爸还是妈妈的想法?为什么?”“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么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从小刚的经历中,你收获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深入,照顾到全体学生,并能让学生学到切实可用的生活技能。

(二)发动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问题设置成功,但是课堂教学并没有完成,还要发动学生解决问题。虽然初中生已经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教师还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順利突破难题,这样课堂才能获得应有的高效。

在教学“无形的财产”时,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经常买盗版书籍和光盘的行为作参考,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些盗版的书籍和光盘到底该不该买?”这个问题针对性很强,为了发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课堂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盗版的危害有更清晰的认知,学会了更加理性地对待别人的智力成果。

四、案例评价,实施积极激励机制

对于教学的评价,要突出个性化特征,评价的实施要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案例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只看学生一堂课的表现,而要明确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创新评价形式,把学生、家长也引入评价,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评价方式,发挥出评价机制的无限潜力。

教学评价的方法并不是越花哨越好,丰富评价方法要讲求效果,要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真实可见的积极效应。在教学“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时,教师通过很多生活案例,告诉学生依赖的危害、自立的重要。教师采取科学的评价策略,在课堂上主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同时又把评价延伸到课外,让同伴和家长参加。经过学习,看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是否真正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种多边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案例的选取、呈现、设疑和评价环节入手,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重新审视成长中的问题,这对学生更好地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生活案例初中教学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结合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认知的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高中化学新课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导入
探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