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个性化育人研究
2018-06-02宋金虎
摘 要: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为例,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身份渐变成长路径,完善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基于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生特质与企业不同岗位相对接的个性化育人方式,以保证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探索杰出工匠培养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个性化育人;工匠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9
课题项目: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潍坊市校企双主体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机制研究——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为例”(2017068);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汽车制造专业群校企文化融合途径创新研究与实践”(2017516)。
作者简介:宋金虎(1967—),男,山东潍坊人,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一、现代学徒制个性化育人研究思路
现代学徒制与汽车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创新“双基双能、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固根基、强技能、展个性” 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项目课程,建立学生特质与企业不同岗位相对接的个性化育人方式,以保证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探索杰出工匠的培养路径。
二、现代学徒制个性化育人措施
1.“双基双能、五段遞进”,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载体,校内深植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校外聚焦核心岗位技能强化,产学互应分段培养,推进“双基双能、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固根基、强技能、展个性”,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对接汽车制造焊装、总装和车辆检测技能岗位群,引入知名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按照固本强技和个性化优势发展的原则,校企共建“固根基、强技能、展个性”的课程体系。
3.“双对接、双指导”,探索个性化育人方式
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实现学生特质与企业不同岗位对接,建立校企导师双指导机制,建立学生特质与企业不同岗位相对接的个性化育人方式。
三、现代学徒制个性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1. 创新“双基双能、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和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校内深植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校外聚焦核心岗位,以实际生产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产学互应五段培养,创新“双基双能、五段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完成基本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双基)的培养;通过第二、三阶段的工学交替学习,完成专业核心能力中两项技能(双能)的培养,完成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学徒任务;第四阶段按照个性发展的原则,通过工学交替学习,完成专业群专业拓展能力和专业群个性化发展能力的培养;第五阶段完成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拓展训练,实现准员工向员工的身份转变。
2.构建“固根基、强技能、展个性”课程体系
学校对接汽车制造焊装、总装和车辆检测技能岗位群,引入企业岗位标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依据固本强技和个性化优势发展的原则,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结合汽车制造岗位群特征,校企共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杰出工匠型人才成长、育人根基牢固、特长突出、个性彰显的课程体系。“固根基、强技能、展个性”的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探索“双对接、双指导”个性化育人方式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自2015年开始与北汽福田山东多功能汽车厂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建立了“现代学徒制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和学生特点及兴趣,对应个性发展课程“企业管理”,学校建立了2015级“现代学徒制基层主管培训班”,培养学生的生产一线基层主管的能力,并围绕生产一线现场改善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全新视角审视现场管理,主要包括“作业标准管理”“5S与目视化管理”“班长的一天”“持续改善的流程与方法”等内容。基层主管培养共分为五个阶段,培养周期为三十天。
(1)团队共建。学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部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人员考勤、问题协调等事宜。
(2)理论课程培训。学校通过系列班组长培养课程、精益制造课程向培养人员输入相关理论知识,为下一阶段的现场改善课题研究进行理论知识储备。
(3)课题模拟训练。学校挑选一个生产线平衡改善方面的优秀案例,相关讲师带领各小组对该案例进行讨论学习,并模拟该案例的改善过程、运行情况、运行结果,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讲师根据学员分享情况、各小组讨论情况对各小组进行评分。
(4)实战训练。各小组返回生产车间,由车间指派精益制造管理员、技术员作为该小组的指导教师,帮助其完成课题研究。
(5)改善成果汇报及评价。各小组将课题研究情况形成改善成果汇报,以PPT的形式输出,并作成果汇报。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生产作业部门、精益制造推进科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从选题(研究课题角度、价值)、研究结果(效果验证、标准化文件)、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
(6)总结。各小组组员每人提交一篇关于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交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评分从总结内容、总结质量等方面进行。培训地点在企业,指导教师包括企业技术员、精益制造管理员、班段长及学校指导教师。每一名学生设立企业、学校双导师,通过基层主管阶段学习,完成了专业拓展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受益匪浅,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经验和帮助,也为该专业现代学徒制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汽车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了“双基双能、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固根基、强技能、展个性”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项目课程,建立了学生特质与企业不同岗位相对接的个性化育人方式,培养了汽车制造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为行业内在相同与相近专业及企业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潘建峰,刘 瑛,魏宏玲.高职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5-79.
[2]徐建高,马 蕾,赵林林.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 河北职业教育,201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