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2018-06-02冯敏

教师·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学生

冯敏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一定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然而,很多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误区,文章提出了一些在创设情境中应该把握的原则:具有针对性、把握生活性、遵循适度性、注重生成性、突出启发性,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境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生;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6

作者简介:冯 敏,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政治教研员,硕士研究生。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

“情境”一词,从字面上看,是“情”和“境”的组合。“情”是指人心理状况的外在表现。从这个层面讲,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心理,深入学生内心,注重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融入教学情境,能够融入教学情境。“境”,指环境。“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所创设的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體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据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以艺术性的语言渲染一种氛围,用直观的教具模拟现实的画面,以逼真的活动再现生活场景、以启发性的提问制造疑惑,借多样化媒体模拟氛围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觉进入教学中,产生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显性的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学会观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培育法治意识,培养理性精神,形成政治认同,学会公共参与,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带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核心能力的提高、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发展要以对具体情境的感悟和体验为依托,离开具体情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从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3.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师一直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投入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层层设疑、逐步诱导,以情境承载教学内容,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启发学生思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把握原则,提高实效

1.具有针对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所以,教学情境要针对教学内容,要能够承载内容,否则所创设的情境就会成为华而不实的“点缀”和“摆设”。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层出不穷。一些教师为了突出“新、奇、趣、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设备,从中摘取教学素材,挖空心思创设教学情境,但这些教学情境却远离文本、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导致浪费时间而徒劳无功。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走近教师》一课,在讲授教师职业特点这个知识点时,展示了一张“教师的一天”的PPT:

5:30 起床洗漱,6:30 吃完早餐出发去学校,7:20指导学生早读,7:50—

9:30上课,9:30—10:00 参加学生大课间活动,10:00—11:30 批改作 业,11:30 吃午餐,12:30—13:20 进班辅导学生,14:00—15:40编写教案,15:55—16:40参加学生大课间活动,16:40—17:30 辅导自习,17:30—18:10 编写学生学案,18:10—18:50 在学校吃晚饭,19:00 回家。学生看完PPT,只觉得教师非常辛苦,并不会得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情境设计显然不能够承载教学内容,不但不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会导致课堂逻辑性欠缺,学生思维混乱。因此,创设情境不能赶时髦,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突出针对性、目的性,把握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避免出现教学情境“喧宾夺主”、教学内容“舍本逐末”的情况发生。

2.把握生活性

德育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德育才能回归它的自然本位。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彰显活力,实现应有的信度与效度。因此,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一课,在讲授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时,播放了电影《战狼2》片段,并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视频中,当看到冷锋举着中国的五星红旗通过交战区时,你的感受是什么?问题二:看到五星红旗,交战双方都大喊“Its Chinese”并停止射击,这背后说明了什么?结果参与互动、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差较远。这个电影片段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但不适用于这个班级的学生,这是一所山区学校,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看过《战狼2》,缺乏对教学资源背景的了解。此外,此视频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谈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国家安全是离山区的初二的学生生活较远的话题,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相差较远,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能够从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如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切入,学生会更容易融入教学情境、理解教学内容。

3.遵循适度性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物极必反,情境太多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多媒体时代,可供选择的教学情境资源很多,如电视电影、故事案例、音乐歌词、图片漫画、焦点话题,等等。讲故事、播视频、提问题、展图片、演小品、颂诗词、听音乐、组织辩论赛等都是可选择的活动形式。因此,一些教师对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爱不释手,便创设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但是过多的情境、过度的包装、频繁的活动,反而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打乱课堂逻辑结构,甚至占用过多时间,造成不能深入讲解,形成低效课堂。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创设了大量教学情境:网络流行歌曲导入、播放视频、调查表、情景模拟、小故事、若干张图片漫画。学生的热情被一个个教学情境点燃,在课堂中忙得不亦乐乎,课堂呈现一片热闹景象。也因为如此,所以教师没有时间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整堂课成了教学材料的堆砌,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主线没有明确,教学结构松散,知识讲解支零破碎,学生获得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而不是连贯的知识体系。

而另外一位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则以一位中学生和一位网友的交往故事为主线展开,一例到底承载教学内容,故事内容亲切真实,情节设计合情合理,逻辑结构清晰严密,将知识点的讲解渗透在具体故事情节中。这样,学生在分析材料中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

4.注重生成性

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情境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不可能在完全预设的情况下完成。情境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眼明耳聪”,根据教学动态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整合预设,使新的问题成为新的生长点,使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深化。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潜能”这个知识点时,设计了“潜能大比拼”的课堂竞赛。在竞赛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瞬时记忆去记忆一串数字然后写到黑板上,这时候一些学生作弊,他们事先将数字写到手上然后抄到黑板上。而当时该教师或许是不想打消学生积极性,所以装作没看见,没有理会这样的行为,反而给这些因为作弊记忆准确的学生表扬。这样的做法会给学生不良导向,没有作弊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作弊的学生尝到甜头,不仅意识不到此种行为的错误性,而且在今后会变本加厉。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应该多一些思考,不断拓宽自身的课程视野,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巧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实现教与学的价值,让教师教得有成就感,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共建精彩的课堂。

5.突出启发性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环境、思考理解的基点,起到一种提示启发的作用。学生要根据提示、启发,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要有启发性,要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促进知识由外化到内化的转换。如果教学情境太过简单,学生一看就明了,并能够从课本中直接找出对应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虽看起来有学生参与,有双边互动,但其实质不过是灌输式教学的翻版,没有激发学生思考,没有思维碰撞,没有探究过程。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家的意味》一课时,播放了关于亲情的一个电影片段,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谈感悟,当学生谈到被影片中母亲的行为感动,母爱是最伟大的爱时,教师问道:“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应该爱自己的家?”学生给予肯定回答后,就进入了另外一个课堂环节。整节课都是无效的问题、无效的引导,使得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难以深入,表面上看起来也有互动,但学生并没有得到思维与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共鸣。

四、结语

道德教育必须与情感相伴,法治教育必须从学生身边做起。没有情感铺垫、远离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只能是假、大、空。情境教學可以使抽象的、说教的道德与法治课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重要的是,教师要创造的教学情境必须是有效的,要具有针对性、把握生活性、遵循适度性、注重生成性、突出启发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袁 枫.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56-257.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学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学生写话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