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汉翻译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研究

2018-06-02王珍珍

教师·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模式

摘 要:在以往的日汉翻译教学中,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教师可在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课堂中将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文章分析了目前本科日汉翻译教学的主要问题,对人本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日汉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本主义;日汉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7

课题项目:本论文系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内涵发展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项目教改立项建设课题“日汉翻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研究”(20217551830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珍珍(1979—),女,山东临沂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师,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互译)、日汉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功能翻译理论。

一、引言

以往的日汉翻译教学中,经验论较为普遍,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教学模式也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生。日汉翻译的课堂中,迫切需要转换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设定教學目标,选择教学材料,从而提高日汉翻译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二、目前本科日汉翻译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太过单一,教师还是以教为主

传统的日汉翻译教学课堂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先灌输后练习,即教师课上列举译例教授某个或某些翻译技巧,课下布置一些翻译练习来巩固课上学过的内容,教师批改作业并于下次课上进行讲评。在作业讲评过程中往往流于点评式,或围绕参考译文评价学生的译文好坏。虽然教师也会让学生就译文进行讨论,但往往时间有限,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发言时也不会太积极,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说:“我觉得挺好的。”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势必不会太高。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主要是技能教学,即教师传授和学生掌握技能,但传授并不是“满堂灌”,学生也不能被动地接受。事实证明,教师将翻译技巧教授给学生后,学生在做实践练习时往往不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巧。因此,针对学生的练习,教师在讲评中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思考和总结规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翻译能力才会不断提升。关注学生的翻译过程,引导、启发和训练他们发现并解决翻译行为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应该成为翻译教学的重点。

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多年来,我们的翻译教学一直在强调实践。将翻译定为一门实践课,就外语专业本科生来说虽然是合宜的,但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不能脱离理论指导,不能忽视其理论性,特别是基础理论的教学。就目前情况来看,翻译教学中的经验论相当普遍。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似乎更偏重个人经验,讲解常常流于以例证来诠释教师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此外,教材选择相对随意,教学内容及练习的语料素材也根据教师自己的偏好去选定,缺乏系统性。比如,教师在选用语料时往往会偏重文学语篇,文学翻译其实相对复杂,其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译者的目的,译文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及读者的受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学语篇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较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功底,而且需要较好的母语文学修养。因此,在翻译课的初级阶段,将文学语篇作为教学及练习的主要素材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3.网络媒体等教学拓展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逐步应用于翻译教学当中,使翻译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目前,多媒体课件基本可以普及于翻译课堂中,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节省了板书时间,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网络和媒体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翻译教学资源,如人民网日文版、NHK、人民中国及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日语)等都推出了公众号,随时提供最新的文本材料。此外博客、微信的普及,使得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翻译过程和结果。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相关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太高,这些宝贵的网络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得以利用。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日汉翻译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要使他们富有创造性及自主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学生看成独立有区别的个体,期待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知识的机器对待。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协助者与指引者,而不是完全地独裁与领导。此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兴趣,而不是灌输学生学习知识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知,适应外部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身心合一、全方位发展的学生(温晶晶, 2015:133)。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传统的日汉翻译教学模式可以尝试做出以下改变:

1.在翻译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在日汉翻译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建立翻译中需要的知识体系,如语法层面上日汉两语的结构特点及日汉互换时常用的翻译技巧,在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通过相关译例的翻译实践,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之前所积累知识的关联性,激发想象,指引学生归纳出日汉互译的常见规律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非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引导者。此外,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还可以考虑课堂内外互相配合,除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还可指定一些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及翻译史等方面的书籍或论文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课堂上发表读书报告,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相互探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习惯。

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翻译教学的任何阶段都不可忽视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翻译过程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此,国内许多学者已做过相关研究,如封一函(2001)提出基于教室网络的交互式翻译教学,运用局域网,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与同学、教师及时交流,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翻译过程和结果。此外,李长栓(2006)提到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撰写“翻译笔记”,让学生说出在翻译中使用每一个词或句子的根据。批改作业时只是指出错误,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写出修改笔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翻译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此外,在教学中遇到较长的语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完成。翻译之前根据语篇特点分析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同组内的同学间进行探讨和推敲,最后将得出的译文在课堂发表,全班一起讨论和评价。

2.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制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系统性教案

翻译教学活动同外语教学一样,也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上提到,以往日汉翻译的教学内容往往不够系统,教师在语料的选择上也具有随意性。在人本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制作教案或选取语料时应考虑学生的需求、接受程度及学习兴趣,在学生接触翻译的初期阶段,帮助其建构基本的知识体系还是非常必要的,如日汉互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等。初级阶段的技能训练不宜全面涉及各类文体的翻译问题,但在熟悉基本的翻译技巧后,可有阶段地学习不同语篇类型的翻译技能,先引导学生熟悉语篇功能,再进行翻译实践练习。在语料的选择上可先选择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如信息类语篇中的新闻报道等。只有由浅入深地教,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信心,才能逐渐培养对翻译的兴趣。此外,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为应用类语篇,如法律文本、商函等,教师在翻译文本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需求,与时俱进,获得学生的认同。

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就日语专业本科生来讲,没必要全面系统地讲授中外翻译理论。但翻译实践中有了理论的指导,的确可以少走些弯路。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指导性较强的基础性理论,如翻译目的论、语篇类型的功能分类、翻译与语境等,通过这些基本理论教学,引导和激发学生从不自觉到较自觉地用翻译的基本技能规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3.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前面提到,网络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翻译学习资源。教师可收集选用与时俱进的相关语料,在课堂上加以呈现。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关注资源的更新,并针对这些语料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对于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微信等通信手段随时发给教师或同学,教师或同学即时提出反馈意见,这样既可增强师生互动,又可增强生生互动,营造更好的学习气氛。此外,网络课程的制作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将课件、翻译练习和其他学习拓展资源放上去,拓展资源可以是时事热点词汇的翻译术语集、经典作品的不同译作赏析、翻译名家介绍等等。学生将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随时传达给教师,这样既可因材施教,又可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交往频繁的大背景需要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反观我们的翻译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主张以“生”为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到自己运用的理论知识、采用的方法技巧、发挥的创造力,这样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势必会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温晶晶.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5):133-135.

[2]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48.

[3]封一函.教室網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2):4.

[4]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49-52.

[5]高 宁.翻译教学研究新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6]席宏晔.高校日汉翻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10(14):180-181.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教学模式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