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见解
2018-06-01李焕梅
李焕梅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 255000)
物理课的教学,无非就是通过深入浅出地分析,变复杂为简单,把真理通过实验或讲解等让学生获得知识.真理的获得需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思考,而不需要过多地点缀,过多地修饰,以《密度》为例:
《密度》这节课是通过两个实验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关系研究”,进而得出结论:同一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而不同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上述比值也就是密度的物理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正理解了密度反映的是各类物体的独有特性.下面是本人对《密度》这节课教学的见解:
一、三种引入方式
(1)在古时候的叙拉古王国,有一位国王拿黄金让一位著名的金匠打造一只纯金的王冠给自己,但当精美的王冠打造好后国王却怀疑金匠以其他廉价的金属代替黄金,将自己交给金匠的纯金窝藏.于是国王命人用秤测量其质量,得出王冠的质量和给金匠的质量一样,那么,该如何辨别这只精美的王冠是不是用国王给金匠的纯正黄金制成的?
(2)取相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和木块用天平来称,它们的质量相同吗?你对于称量的结果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受到了什么启发?
(3)夏天,同学们口渴了,总是喜欢买可乐,汽水,这些东西喝多了会造成钙的流失,咱们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易多喝.同学们,如果一瓶汽水喝了一半,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那体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呢?
新课的引入必须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创设引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该节课内容并发散其思维.上面第一种引入看似很精美,但是如果只是用这么长的故事去引出课题密度,和新课要探究的“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脱节,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当老师已经开始讲下一环节,有同学可能还沉浸在故事中.第二种引入开门见山,对于不同的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那么相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没有关系呢?顺利成章地把学生带入到下一个环节,非常简洁.第三种引入简单明了地引入了要探究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实验的设计
本节课要探究两个问题:相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特征、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特点”
(1)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两个实验是不可能的,可以让一半的同学去探究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另一半的同学去探究橡皮砖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全班同学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特点.
(2)对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例如木块),老师要准备3个体积不同的木块,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如果采用了把小体积的木块粘起来,变成体积不同的物体,这就给学生暗示,体积增大一倍,质量增大一倍,这是不可取的.
(3)数据的处理,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图像化,目的让学生很直观地得出“同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再计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而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固定的,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基本不同.最后他们会意识到的物理意义:质量和体积之比可以反映出不同物体的不同特质,物质的特性也就是密度.此外,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图表来验证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图像与橡皮的质量和体积的图像,如下图1、2所示,然后把它们摞起来,发现倾角不同,即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图1 木块的质量和体积 图2 橡皮的质量和体积
三、单位的换算
1g/cm3和1.0×103kg/m3的换算,如果采用
这种形式,会增加换算难度,包括数学上的计算等.由于刚刚由实验得出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可以利用体积1cm3变成1m3,体积变为原来的106倍,质量也变为106倍,即1g变成了106g,等于103kg.
四、密度表的应用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一般的含义是什么呢?通过观察密度表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
(1)水的密度:1.0×103kg/m3,冰的密度:0.9×103kg/m3
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密度不同.
(2)酒精的密度:0.8×103kg/m3,煤油的密度 0.8×103kg/m3
不同的物质密度也有可能相同.
参考文献:
[1]司南中学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教师教学用书[M].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