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公印印面大小差异的原因初探
2018-06-01杨逸云
杨逸云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已经进入了涣解期[1]。同时南北朝公印的印面大小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存在南小北大的现象[2]。
图1[3]和图2[4]均为南北朝时期的宁朔将军章。图1为北朝的宁朔将军章,印面尺寸为31mm×31mm。图2则为南朝的宁朔将军章,印面尺寸为21mm×21mm。宁朔将军是魏晋南北朝之时的散号将军之一。《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中共收录有6枚宁朔将军章。图3[5]中宁朔将军章为两晋时期的,图4[6]和图5[7]为十六国时期的,图6[8]和图7[9]为南朝时期的,图8[10]则为北朝时期的。图8中的北朝时期的宁朔将军章比图6、图7中的南朝时期的宁朔将军章尺寸大了不少,同时比图4、图5中的十六国时期的宁朔将军章尺寸也大了许多。
《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汉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案:‘汉以’下十七字本脱,从太平御览引补。北堂书钞引作‘自秦以来,天子之玺始以玉为之’。”[11]方寸玺的制度在秦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公印中一直使用。可见这些公印的印面大小和当时的度量衡制度是紧密相连的。那么造成南北朝公印印面大小差异的源头显然就是他们的度量衡制度的不同。下文将分析南北朝度量衡制度产生差异的原因。
图1 北朝宁朔将军章(31mm×31mm)
图2 南朝宁朔将军章(21mm×21mm)
图3 晋宁朔将军章(24mm×24mm)
图4 后赵宁朔将军章(23mm×23mm)
图5 前秦宁朔将军章(23mm×23mm)
图6 南朝宋宁朔将军章(25mm×25mm)
图7 南朝陈宁朔将军章(23mm×23mm)
图8 北周宁朔将军章(34mm×34mm)
王国维认为,“由魏、晋以降,以绢布为调……官吏惧其短耗,又欲多取于民,故尺度代有增益”[12],而且指出“北朝尤甚”[13]。据《隋书·律历志》记载:“魏及周、齐,贪布帛长度,故用土尺。”[14]虽然孝文帝“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15],但是由《魏书》中“延昌末……受调绢匹,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16]的记载可知,到延昌末年长尺又恢复使用了。对此,张普惠上疏曰:“仰惟高祖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所以爱万姓,从薄赋……自兹以降,渐渐长阔,百姓嗟怨,闻于朝野。”[17]北魏之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尺度更有增加。
北魏推行均田以前的租调制度是:“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18]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其后的租调制度为“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杂调”[19]。从以户为单位进行剥削变成以受田对象为单位,是唐代两税法之前赋税制度的基本模式。租调以粮食和布帛为主,而粮食和布帛的来源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在曹魏、西晋之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分裂成多个国家,虽然后来被北魏统一,但之后又分裂成东、西魏,不久又被北齐、北周取代,可以说战乱频繁。“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20]。而不断的战争也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荒芜,因此需要增大尺度,以达到减亩增产的目的。统治者对百姓劝课农桑,由此发展农业,并且能有稳定的租调税收。增大尺度之后能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以及更多的制作布帛的原材料,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有利于统治阶级从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租调。
而北方的战乱也导致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往南方。从永嘉之乱开始,北方各族混战,许多北方的世族、百姓南下避难,导致南方人口增多。北方世族需要土地在南方重建家业、重新确立地位,而百姓也需要通过农作来安定生活。南方从西晋开始实行占田制,因南北世族在土地的方面竞争十分激烈,除了田地,山林也被加入了兼并的范围。刘宋时在羊希的奏请下正式颁布了占山制,“壬辰之制,其禁严刻,事既难遵,理与时驰。而占山封水,渐染复滋,更相因仍,便成先业,一朝顿去,易致嗟怨。今更刊革,立制五条。凡是山泽,先常熂爈种养竹木杂果为林,及陂湖江海鱼梁鳅鮆场,常加功修作者,听不追夺。官品第一、第二,听占山三顷;第三、第四品,二顷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第七、第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皆依定格,条上赀簿。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少,依限占足。若非前条旧业,一不得禁。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并计赃,依常盗律论。停除咸康二年壬辰之科”[21]。南朝减小尺度应与人多而地少有关。
由此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期,北朝因战乱频繁,土地荒芜,因而需要增大尺度,减亩增产,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有利于统治阶级从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税收。而南朝因北方战乱导致大量北方的移民避难,因而人多地少,所以要减小尺度。■
[1][2]赵从苍,小鹿.古代玺印[M].北京:中国书店,1998.
[3][4]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6][7][8][9][10]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1]孙星衍,汉王隆,汉卫宏,等.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13]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魏征,颜师古,孔颖达,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5][16][17][18][19][2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2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