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8-06-01
■岷江上游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收获
记者24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自2000年来,考古学家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上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营盘山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纳入中国大遗址保护名单。2017年11月1日至11月16日期间,考古人员对营盘山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基本明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建立了初步的文化发展演变序列。据悉,营盘山遗址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东南岸的三级阶地上,距今约5300年至4600年,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址。营盘山遗址也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对探讨古蜀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湖北省文物局调研荆门沙洋城河遗址
5月8日,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带队调研荆门市沙洋县城河遗址,荆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同志参与调研。
在城河遗址,黎朝斌认真听取考古项目负责人关于遗址发掘、研究进展的汇报,仔细查看了王家塝墓地的发掘现场和出土遗物,检查东南水门、南城垣、外壕的保护状况。黎朝斌指出,考古发掘与研究是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城河遗址价值重大、信息丰富,相关部门和考古单位要同心协力,进一步深化考古工作,全力做好田野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整合已有信息,促进考古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
■20面铜镜亮相中国海关博物馆
5月18日上午,中国海关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必忠必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铜镜展”在中国海关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早期铜镜、神奇动物、天道宇宙、铭文寄意、数学等分、晚期铜镜、特种工艺、镜风鉴韵等八个部分,展出的120余面铜镜序列完整、制作精美、内涵丰富,真实再现了从先秦至清中期的铜镜发展历程。展品中一面汉镜尤为引人注目,其铭文“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展览也取名于此。此次展览持续至10月18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用复原的汉代织机复制“五星锦”
5月20日,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织造馆内,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织机对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复制取得重大成功。这件现在被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不仅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且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浙江缙云县壶镇陇东遗址考古发掘顺利结束
2018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缙云县博物馆对缙云壶镇陇东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陇东遗址位于壶镇溪东区块,该遗址在壶镇中学迁建工程施工中发现,遗址大部分已经实施工程建设,本次发掘共500平米。通过发掘可以肯定,陇东遗址是迄今为止丽水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史前人类聚落,年代为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第19处上山文化遗址。
■沈子琪艺术展呈现“风骨墨竹”
5月19日,“时尚经典”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第十六届)——沈子琪“风骨墨竹”艺术展在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览汇聚了全国126位当代优秀书画家,同时特邀中国美协、书协顾问、副主席、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长、副院长以及十余个省市美协、书协主席、副主席的1519件精品,亮相北京录入合集,部分作品由雅昌出版拍卖图册长期存网宣传展示。由北京时尚经典艺术交流中心继续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画院名誉院长刘勃舒,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原美术杂志主编王仲,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著名墨竹画家沈子琪先生,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周玉兰,画家军旅书画院院长卿建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潘学聪,首都师范大学国画高研班导师龚伟海,中晨集团、中晨美术馆总经理赵淑华女士,荣秀集团董事长张荣秀女士等数千人参加。此次展览其中展出了艺术家沈子琪的“风、晴、雨、露、雪、月”“春、夏、秋、冬”等墨竹系列共计20余幅。艺术家希望通过时令、节气的差异划分,表现了竹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无穷,竹竿挺立,韧性十足,竹叶如剑,蓄势待发。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此次展览主题“时尚经典”,而艺术家沈子琪为贴合时尚的元素,用半年多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在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其尝试新媒材的作品创作,其中有金粉竹、朱砂竹、彩墨竹。
■5800多年前北方水稻栽培证据被发现
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为研究水稻种植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参与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说,来自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体遗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地栽培链条,很大程度上说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换与贸易取得的。“大量属于稃壳的双峰形植硅体出现在灰坑中,很可能说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来收获水稻。”
■良渚古城揭示早期城市规划特征
5月19—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第四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表示,良渚文化所孕育的长江流域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已经具备了社会阶层分化、劳动分工、聚落分级和城乡分野等复杂因素。作为这一早期国家的权力中心所在,良渚古城遗址揭示出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在空间形制上,出现了具有空间层级序列的三重向心式规划结构,即具有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宫殿区的“方”与内、外城的“圆”组成的向心式三重城的空间形式,体现了明显的礼仪特性。二是在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上,中国早期统治阶层所沿用的宫殿区承担着与神、王有关的活动的功能,这与西方城市起源阶段的核心功能区包括神庙和市场的形态有着明显区别,显示出两种文明在起源阶段便已存在模式差别。此外,良渚古城遗址所展现的早期城市规划特征与“水城”规划格局,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陕西省级非遗项目总数达600个
日前,陕西省政府公布了陕西省第六批非遗名录,华胥传说、子洲唢呐、长安泥塑等九大类8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至此,陕西省级非遗项目总数达到600个。
在这九大类80个项目中,民间文学类5项、传统音乐类2项、传统舞蹈类3项、曲艺类1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2项、传统美术类12项、传统技艺类32项、传统医药类11项、民俗类12项。这些项目来自各地推荐的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及较大影响力。
■外国驻华使节团参观考察安徽博物院
5月24日下午,来皖出席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的14国外国驻华使节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驻华代表来安徽博物院新馆参观考察。来宾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我院极具徽风皖韵特色的“安徽文明史陈列”和“徽州古建筑”“江淮撷珍”专题展览,亲身感受我省浓厚的历史人文。很多来宾对我院收藏展示的史前凌家滩玉器、以楚大鼎为代表的古代青铜器以及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尤为好奇。形制雄伟的楚大鼎给来宾们极大震撼,他们详细询问了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体会安徽制造的悠久历史底蕴。
■阿富汗国家宝藏”落脚郑州 231件(套)文物展出
网红展览“阿富汗国家宝藏”落脚郑州,231件(套)珍贵文物于5月25日与中原观众见面。本次郑州站“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划分为四大单元: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阿伊·哈努姆——阿姆河畔的东方古城,蒂拉丘地——黄金宝藏的神秘之墟,贝格拉姆——丝绸之路上的贵霜夏都,共展出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31件(套)珍贵文物,囊括了金器、玻璃器、青铜雕塑、象牙雕刻等奇珍异宝,各具特色。
■“故宫—前门”项目即将落地
5月3日,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与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故宫-前门项目合作协议》。这是继今年年初东城区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第一个落地项目签约,东城区国有企业天街集团与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将共同出资,组建两家主体公司,在前门地区开展运营。“故宫—前门”项目,将通过开办故宫大讲堂、故宫文创馆、故宫学院、故宫文化数字多媒体展览、非遗项目、故宫书店等项目,广泛、多元地传播故宫文化。冰窖餐厅也将首次走出故宫,打造全新的冰窖餐饮品牌,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独特的“皇家味道”。
■重庆大足石刻首次发现宋代纸币“交子”造像
记者从大足学研究中心获悉,考古人员首次在世界遗产大足石刻发现宋代纸币“交子”造像。此次发现的纸币造像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15号龛“报父母恩重经变像”下层造像中部,一块54厘米高、100厘米宽的铭文平整面上方。大足学研究中心考古室主任邓启兵说,在新发现的纸币造像左侧,是内方外圆的铁币造像,有40多枚零散堆放。近期,考古工作者经过系统研究后发现,铁币旁边整齐堆放的石刻造像就是同时代流通的纸币“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