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出土汉代陶熏炉相关问题探讨
2018-06-01陈文利
陈文利
(许昌市博物馆,河南 许昌 461000)
熏炉是我国古代专门用来焚香的器物,有关资料显示最迟在战国时期,室内熏香的习俗就已经出现[1]。研究者通过整理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发现铜质熏炉多出自墓葬中,而且数量较多,已达到177件[2],具有造型多样、分布范围广的特点,这说明铜熏炉在汉代比较流行,使用普遍。汉代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熏炉,死后还会将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熏炉随葬。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的汉墓中发掘出土的陶熏炉和铜熏炉内还有燃烧过的香灰、明显的熏痕[3]。许昌地区墓葬出土的熏炉以陶质为主,完整的有七件,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墓葬,造型比河南省其他地区的陶熏炉丰富,装饰手法、装饰风格独具地方特色。
1 陶熏炉的造型
根据陶熏炉造型的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盖豆形、博山形和宝塔形。
A型:盖豆形彩绘熏炉。2007年2月6日,许昌市群众艺术馆再建工地出土。通高19厘米,炉口径12.8厘米,底径10.7厘米。由炉盖、炉身两部分组成。通体施白衣,再绘彩,彩绘绝大部分脱落。盖呈覆钵式,稍深,盖中间有圆柱形分节捉手,中空,盖上饰内凹三角形纹,内凹处挖三角形或圆形出烟孔,盖沿一周饰X纹。炉盘较浅,与炉盖纹饰相同,只是没有挖孔,圆柄中空,覆钵式底座比炉口稍小(图1)。
B型:博山形熏炉。根据盖、柄的造型及是否施釉等情况,又可分为四个亚型。
Ba型:刻画博山盖无柄熏炉。2010年许昌市禹州市张得乡杨庄村墓地出土。通高24.5厘米,炉口径10.5厘米,底径11厘米。由炉盖、炉身两部分组成。盖上以阴刻线刻画出树木、山峦和人物,盖沿一周为排列整齐的树木,其上山峦叠嶂,出烟孔或圆,或方,或呈三角形,有规律地分布在一侧。圆形出烟孔旁一人挥舞着长袖,摆动着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炉身子母口,腹部向下斜收呈斗笠状,与喇叭形圈足衔接。圈足一周饰四组对称的阴刻线(图2)。
Bb型:堆塑博山盖高座熏炉。1979年许昌市禹州市东关大队崔庄砖室墓出土。通高24.9厘米,炉口径9.5厘米,底径11.8厘米。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堆塑镂孔式博山盖,山间树木、人物图案生动逼真,盖沿饰三周环纹。炉身子母口,弧腹,平底,口沿也饰环纹两周,腹部为竖阴线、斜阴线组成的网纹。炉身与喇叭状圈足之间有明显的两道分界线,好似炉身直接放置在高圈足之上。圈足及外沿刻画四株树纹(图3)。
图1
Bc型:复色釉短柄博山盖熏炉。2007年许昌市襄城县七里店部队营区工地出土。通高20厘米,炉口径12.7厘米,底径13.8厘米。由炉盖、炉身两部分组成。炉盖施黄褐色釉,炉身施绿色釉。博山形盖上刻画一朱雀,雀回首张望,雀尾逆时针绕盖半周,尾羽处随形镂孔作出烟孔,周围山峦起伏,祥云飘动,朱雀、山峦以及祥云绘白彩。炉身子母口,浅腹,粗柄中空,下接喇叭状足(图4)。
Bd型:博山盖带承盘熏炉。2003年8月26日,许昌市五一路办事处樊沟社区工地出土。通高31.5厘米,炉口径10厘米,盘口径13.9厘米。由炉盖、炉身和承盘组成。通体施白衣,彩绘全部脱落。博山盖呈锥形,外壁模印山峦纹,山峦之间有圆形出烟孔。炉身子母口,腹壁稍厚,向下斜收与中空的细长柄相连,下承平底浅腹圆盘(图5)。
C型:宝塔形熏炉。根据炉盖、承盘的差异及有无底座情况,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Ca型:宝塔形无底座熏炉。2011年许昌市禹州市新峰墓地出土。通高25.7厘米,炉口径11.6厘米,盘口径20厘米,底径10厘米。由炉盖、炉身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熏炉盖呈斜面坡双层塔式,上小下大,上层顶端有平面圆形捉手,两层之间有开窗中空的圆柱相连,下层斜面坡度较大,盖饰直角三角形纹以及圆圈纹和“小”字纹带。炉身子母口,浅腹,圆柄中空,两端粗,中间稍细。承盘平沿,折腹较深,矮圈足(图6)。
Cb型:宝塔形带底座熏炉。1996年许昌市禹州市中医院建筑工地墓葬出土。通高34.5厘米,炉高31.5厘米,炉口径12厘米。由炉盖、炉身、承盘和底座四部分组成,该炉的造型、纹饰和Ca型基本相同,只是承盘为折腹,较浅,圈足稍高。熏炉带有方形底座,长38厘米、宽37.2厘米、高5.8厘米。底座的外形同陶案,只是中间挖有圆孔,熏炉承盘安放其上,底座四角附环状足,不同于陶案的兽面足(图7)。
图2
2 陶熏炉的使用年代
七件不同造型的陶熏炉均出自墓葬中,墓葬的形制、共出的器物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等均可作为其使用年代分析的依据。
A型,炉的造型与新乡王门墓地出土的战国晚期带盖高柄浅盘陶豆(M9∶1)相似[4],结合孙机先生的观点:“早期熏炉多为陶制的豆形炉,做工也不太讲究,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已经出了不少,而中原地区则出现得相对晚些。”[5]A型熏炉做工相对比较精致,那么它的年代应在西汉早期稍后阶段。
Ba型,禹州市张得乡杨庄村墓地M38出土,M38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葬结构包括墓道、墓室、耳室三部分,耳室内放置2件带盖灰陶壶和1件陶罐。壶盖弧壁顶稍平,子母口;壶盘口稍深,束颈稍长,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居中,圈足。肩、腹部各饰3道凸弦纹,其间饰对称的铺首衔环,铺首双目、眉毛突出,两侧有耳,鼻子高高突起穿环。这2件陶壶的造型,与禹州市新峰墓地出土的乙类圆肩盘口壶Bb型Ⅲ式相同[6],陶罐与Aa型Ⅵ式同[7],由此推断,Ba型陶熏炉的年代应该是在西汉中晚期。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Bb型,禹州市东关大队崔庄砖室墓(M1)出土,该墓共出土各类器物34件,其中有博山盖灰陶壶、灰陶钫等,根据出土器物组合及特征,参与清理此墓的考古人员认为该墓为西汉晚期墓葬①该墓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姜涛发掘并断代为西汉晚。,那么,Bb型熏炉的年代也应该是西汉晚期。
Bc型,为复色釉又点白彩。据陈彦堂等在《河南济源汉代釉陶的装饰风格》一文中写道:“目前所著录的复色釉陶器,以关中斗鸡台最早,时代约在新莽时期前后。”[8]新乡王门墓地出土的陶博山炉(M54∶8)炉盖上点有白彩[9]。与Bc型熏炉同时出土的两件博山盖釉陶仓,其中1件器盖及口沿处也点白彩。综合分析,Bc型熏炉的年代应在新莽至东汉初期阶段。
Bd型,与许昌市襄城前顿墓地M6出土的陶熏炉造型相同。M6还出土有陶人俑、圈厕(内有猪、狗各1)、灶、盘、鸡等以及铜钱9枚,铜钱分有郭五铢、磨郭五铢两种,这些器物具有东汉中、晚期特征[10],那么,Bd型的年代也应该大体在东汉中、晚期。
C型中的Ca型,出土于禹州市新峰墓地M10,是一座斜坡墓道双洞室小砖墓,该墓出土的随葬品丰富,各类器物共计75件,有黄褐釉陶壶、陶鼎、陶博山盖;灰陶壶、陶魁、陶樽、陶盘、陶陶纺轮;铜镜、铜车軎、铜节约、铜衡末;铁刀、铁釜;玉蝉、玉剑璏;铜钱有“货布”“货泉”和“大泉五十”。根据出土的连弧纹昭明铜镜(M10∶52)、铜钱以及墓葬结构来判断,该墓葬年代应在王莽及其稍后时期[11]。Cb型虽然比Ca型熏炉多个底座,但其造型基本相同,也应该属于同一个时期。
3 陶熏炉的地域特点
3.1 发现的时间早,延续时间长
从发掘出土情况来看,许昌陶熏炉在西汉早期前后就有发现,直到东汉中、晚期仍有出土。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河南省一些地方的陶熏炉只有零星发现,如周口市淮阳平粮台汉墓发掘出土1件西汉早期早段的彩绘陶熏炉(M304∶15)[12];南阳市淅川县李沟汉墓发掘出土1件西汉晚期的陶熏炉(M48∶22)[13]。熏炉出土比较集中的新乡王门墓地,共出土了5件熏炉,其中1件是西汉后期偏晚至新莽时期,其余4件均为东汉时期[14]。
3.2 造型丰富
许昌出土的熏炉有盖豆形、博山形和宝塔形三种造型。周口市淮阳平粮台汉墓出土的彩绘盖豆形陶熏炉(M304∶15),盖腹斜直,弧顶隆起的中间有圆钮,炉折腹,短柄,喇叭圈足;南阳市淅川县李沟汉墓出土的熏炉(M48∶22),弧形炉盖,与炉身相合呈圆球形,高柄,喇叭足;而新乡市王门墓地出土的5件熏炉均为博山形,炉身下均带承盘。许昌市出土的陶熏炉虽然有4件同是博山形,但造型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山峦或陡峭,或平缓,造型多变。
3.3 装饰手法多样
许昌陶熏炉有泥质灰陶、彩绘和釉陶三种,双色釉加点彩工艺更是不常见。炉盖装饰手法有刻画、模印、浮雕等,不仅装饰炉盖,有些炉腹至底座也有纹饰。炉盖造型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出烟孔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和椭圆形,灵活生动。新乡市王门墓地出土的5件陶熏炉,其中2件是灰陶,3件是釉陶,博山盖均为模印,缺乏立体感。许昌出土的博山盖熏炉特别注重炉盖上的装饰,其中两件陶熏炉博山盖的装饰独树一帜。如Bc型黄褐釉博山盖陶熏炉,巧妙地运用白彩装饰一只朱雀,雀冠高耸,回首举足,身上的羽毛细密真实,其洒脱俊逸的神情活灵活现。又如Ba型陶熏炉刻画的舞者,以轻柔灵活的腰肢,舞动着上肢,又带动了下肢,舞姿优雅、娴熟,在山峦之间使袖舞飘逸柔美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陶熏炉的性质
根据熏炉的出土情况来看,较早出现的是豆形熏炉,以博山形熏炉发现的为多,且延续的时间长。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熏炉的发展演变是以安全方便为准则。比如早期的熏炉口径稍大于底径,逐渐向底径稍大于口径方向演变,之后还出现了承盘,稳稳地托起熏炉。熏炉的构造也是越来越复杂,造型越来越优美,特别是宝塔形熏炉,设计巧妙,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烧制温度高,陶质坚硬。经过细致地观察,许昌地区出土的陶熏炉内壁不仅没有香料燃烧的痕迹,而且洁净如新,显然不属于实用器,而是专门制作的随葬品。
许昌出土的汉代陶熏炉,造型丰富,制作规整,工艺精湛,再现了汉代工匠大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制陶业发展的水平。为研究汉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杨金东.汉代铜熏炉研究[J].华夏考古,2014(2).
[3]王志浩等.汉代青铜熏炉及其医疗保健价值的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1).
[4][9][14]河南省文物局.新乡王门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7]河南省文物局.禹州新峰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陈彦堂等.河南济源汉代釉陶的装饰风格[J].文物,2001(11).
[10]河南省文物局.襄城前顿与十王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1]张广东等.河南禹州新峰墓地M10、M16发掘简报[J].考古,2010(9).
[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淮阳平粮台M304号汉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7(4).
[13]湖北文理学院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等.河南淅川李沟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