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满意度分析与创新设计

2018-05-31朱道才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课程教学

朱道才

[摘 要]基于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能力、期末考试组织方式、学习媒体质量不满意的程度也较高,说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待进一步改进,应以自主化学习为核心,以提升学习能力为导向,以形成性考核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一体化创新设计。

[关键词]课程教学;满意度分析;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112-03

西方经济学(国外同类课程一般称为Economics)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既涉及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厂商的供应和生产以及供需结合的市场规律和法则,又同时对宏观经济主体政府行为和目标进行解释和说明,还对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开设,一般有144学时,8个学分,分两个学期完成,经济学等专业的本课程学时数可能达到180,高达10学分,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大学新生刚从高中踏入大学生活,学习的目的囿于知识的掌握上,难以上升到理论的分析,而且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了解以及对于微观主体、宏观主体的行为和目标的认识,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困难重重,常常遇到投入与收获不对等、实践与理论相脱离以及普遍性与个性化教学难以实施等难题,致使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达到西方经济学课程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的探索。

可以这么说,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该课程涉及面广,在财经和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到目前为止,西方经济学课堂内容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创新的必要性。众多学者认为我国本科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主要还是萨缪尔森《经济学》早期版本的体系和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动态、发展潮流和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教材内容中缺少先导内容的介绍,面目生硬,初学者往往事半功倍,学习效率非常低[2]。二是创新的目标。我国学者关于开展西方经济学创新的目标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剔除西方经济学包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3]。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创新的目标还应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创新[4]。西方学者认为应包括解释现有经济学概念的能力以及表述和研究新的經济学问题从而形成新知识的能力等6种教育目标[5],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融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政策和实践,注重各专业的交叉生长点和数理与数量的经济分析[6]。三是创新的重点。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考核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创新内容主要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应适当增加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非主流学派的介绍和公司治理结构、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西方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与最新发展动态以充实传统的教学内容[7],同时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分析方法比如“硬核”“保护带”的讲解等内容[8]。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考核方法也由原来的规定时间的纸卷考试改变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与传统考试相结合。学习方法的创新相对教学来说更为重要,更能促进学习者能动性提高,是现代教学目标创新的体现,主要的方式有自主化学习、现代开放资源MOCC支持下的在线学习等[10]。四是创新研究的内容。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多倾向于从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宏观”的角度来切入与探讨西方经济学的改革,而国外学者倾向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比如案例教学、面向问题的教学及社会实践法等,强调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分析技能和适用于不同情景的通用技能。

综合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的探索比较全面,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正是本文努力完善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应该将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程作业、课程考核、学习方法创新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设计;二是关于“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过高,导致实际的操作性不强,与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相脱离;三是研究方法欠科学,缺少学习者的需求和评价问卷调查,很多研究和设计比较宏观,没有足够的依据,可行性也不高。本文立足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来确定学习者(学生)西方经济学课程创新需求,建立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学习方法一体化创新体系,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努力实现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满意度分析

为分析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作者设置了5级李斯特量表方式的调查问卷,对省内外4所不同层次本科院校大一、大二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收到有效问卷372份。问卷设置的内容包括课程认知、学习媒体、教师教学、自主学习、学时安排、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效果评价等8个方面,涵盖32个问题,选项A、B、C、D、E分别对应统计中的5、4、3、2、1得分。

(一)满意度的总体分析

首先,借助统计工具,对问卷的总体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首先,由表1 可以看出,Cronbach's Alpha可靠系数=0.995,说明问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问卷的8个方面(32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8个方面累计解释了研究对象88.436% 的内容,说明问卷的效度很高。

其次,在对问卷各项目得分基础上,进行加权汇总求得平均数和总均数,通过统计分析得出8个方面的满意度(见图1)。

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75.65%。就课程教学的主要项目满意度来看,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的认知处于满意度的最高层次,接近80%;形成性考核(76.93%)、学时安排(76.14%)、自主学习(75.67%)三项在75%以上;教学评价(72.54%)、期末考试(72.91%)、学习媒体(74.26%)三项处于最低层次,比70%稍高。数据表明,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能力、期末考试组织方式、学习媒体质量不满意的程度较高。

(二)满意度的具体分析

由于构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8个方面,即课程认知、学习媒体、教师教学、自主学习、学时安排、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效果评价等具有很好的信效度,因此对满意度的具体分析,即构成8个方面具体因素满意度分析,可以在具体因素的信效度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学生对各个具体因素的满意程度,从而发现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课程教学创新提供依据。

首先,将组成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为变量分别纳入因素分析,根据KMO的检验结果,判断问题(变量)对8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解释度,确定问题的取舍(见表2)。

由表2可知,32个问题(变量)解释各自项目的可信度和效度都是比较高的,问卷具体问题的设置也是较为科学的。

其次,根据各个问题对解释对象的重要性,分别确定影响8个方面的对应问题的满意度,选取满意度最低的两个问题,由此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见表3)。

对照调查问卷各个问题,选取学生满意度低于77%的具体项目,结合学生访谈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用性认识不够,并不认同课程学习对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对包括文字主教材、辅导材料和网络资源在内的学习媒体,学生给出的评价都不高,尤其认为网络资源的质量和针对性较差;在所调查的所有高校中,学生普遍认为教师面授课非常重要,但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初学者很难适应;MOOC资源、小组学习、课外作业等自主学习方式,一方面难以组织好,另一方面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考虑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较难,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学时数(平均108学时)不够;对现在实施的闭卷考试形式、试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对声音较多;对某些学校无纸化机考形式探索,学生也不认同;对学校组织的课程期中考试,学生认为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压力,作用也不明显;单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或学生评教来评价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都是不可取的。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

通过以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包含课程认知(学习动机的原始动力)在内的学习主体、以学习媒体为主的学习客体、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以课程考核评价为重点的学习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意,这也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理应引起教学管理的关注,应在学习、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一体化创新设计。

(一)以自主化学习为核心进行学习创新设计

学习主体的研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出发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更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理念,尊重学生需要。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应向导学者角色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辅助者,协助学生制订自主学习一体化方案,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文字辅导材料进行学习,检查自主化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和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建立学习计划一致的学习小组,规范约束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

(二)以提升学习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或课程导向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呈现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等特征,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問题法”和“讨论法”,结合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联系市场需求和学生未来就业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经济思维的能力。

(三)以形成性考核为手段进行考核评价创新设计

影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应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规范考评指标。对于教学来说,除了考核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外,还应加大对教材和辅导材料以及网络资源质量和适应性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着重强调包含课程学习整个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评价体系,课程作业、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均列入评价范畴,降低纸卷考试成绩所占比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瑢.创业教育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117-119.

[2] 文良.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109-111.

[3] 肖功为.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3-94.

[4] 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5] 黄乐.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0):110-112.

[6] 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4(2):62-65.

[7] 方福前.有针对性地讲好西方经济学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Z2):35-36.

[8] 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3):181-182.

[9] 高鸿业.20世纪西方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8-1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课程教学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