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游活动“静”下来
2018-05-31张凤英
张凤英
【摘 要】 天气渐暖,三月底四月初是学生春游的时节。城区学校,步行的、包车的,离开校园,奔赴目的地。回想一下春游的过程,脑海里回响的是吵闹的声音,眼前浮现的是晃动的身影。学生都做了些什么呢?似乎和“拥抱大自然”几乎没有联系。虽然之前大家也会明确主题,组织诸如诗歌朗诵、游戏乐园、祭扫活动等等,大多停留在形式表面。在这样的季节里,亲近自然应该是走出校门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但大家都是口号式地挂在嘴上,几乎没有任何效果的。
春游是学校中的重要活动,但是对过往春游进行思考,春游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在文中主要就针对春游这个互动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春游展开探讨,以期为如何发挥出春游的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春游;组织;收获
天气渐暖,三月底四月初是学生春游的时节。城区学校,步行的、包车的,离开校园,奔赴目的地。回想一下春游的过程,脑海里回响的是吵闹的声音,眼前浮现的是晃动的身影。学生都做了些什么呢?似乎和“拥抱大自然”几乎没有联系。虽然之前大家也会明确主题,组织诸如诗歌朗诵、游戏乐园、祭扫活动等等,大多停留在形式表面。在这样的季节里,亲近自然应该是走出校门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但大家都是口号式地挂在嘴上,几乎没有任何效果的。
造成這样现状的原因可能很多。一是学生生活整天囿于极小的范围,周边人群,特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缺失关注自然的意识与能力,生活于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对身边自然的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生也没有观察的习惯。二是老师对自然对活动认知不足,没有必要的引导策略,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发现。三是每次活动都是大部队行走,无法真正意义上地驻足,更没有俯下身子的机会,走马观花是必然结果。四是开展活动只是为了把这件事“做过”,迎合学生“痛快玩耍”的心理需求,没有真正发掘它在孩子生命过程中的成长价值,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众多因素使得季节性的活动缺失个性,没有心灵的悸动。
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必须关注如何把“游”与季节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积累,设计可行有效的活动环节,让活动“慢”下来,悄悄地走进孩子的心里,做到游中欣赏美,游中发现奇,游中寻找趣,游中收获疑,游出内涵,玩出品位。
首先,学校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允许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外出活动,变集中为分散,分批次举行,让“静”成为可能。其次是精心设计,多次实践,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处处看、静静听、细细闻、耐心摸,在“静悄悄”的活动中,品尝到快乐,逐步提高观察的能力,养成留心自然的习惯。
一个班级或几个小组出行,提高了时间和地点选择的自由度,保证目标的达成。几十个人或十几个人为一个团队,在野外是很容易定点的,河滩、树林、草地、蔬菜大棚、花卉苗圃、乡间田边,既不会形成无意间的破坏,也便于指令的传达与落实,还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讨论、更正与补救。小部队行动,大大增加了时间的可选性,如选择早晨或晚上,来到有树林有小溪的地方,可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数数鸟鸣,辨辨虫吟,流水声,树叶声更会清晰可闻;可以闻闻大自然的气味,树叶、小草、野花、泥土,乃至昆虫;可以摸摸周围的世界,粗糙或者光滑的树干给你什么样的触感,草地是不是都是柔软如地毯,蚂蚁爬过手背是不知不觉还是痒痒的,肉嘟嘟的青虫摸起来是滑还是软……现场体验,现场交流,更可以现场发问,现场验证,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成为活动过程的自然状态。
这样的活动,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那就更为轻松惬意。每次几位家长志愿者参与,每人带领几个学生活动,孩子们很容易静下心来,赏、玩、议、做,“探索”的味道会更浓,既不会只是看到大片的鲜花,一阵惊叹了事,也不会见到一片草地,打几个滚就算过瘾。
【参考文献】
[1] 贾宪章. 春游是“体验”更是“检验”[J]. 天津教育,2016(04):61.
[2] 杨敏毅. 学生春游的意义是什么[J]. 上海教育,2013(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