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德为先
2018-05-31赵俊萍
赵俊萍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引领人的灵魂、铸造人的道德,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共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化学;德育教育;育人
教育的本质是引领人的灵魂,铸造人的道德。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共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高度重视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立足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传授新知的同时,贯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在讲授这一知识点,带领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时,通过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向学生们展示了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離子……都是物质的,运动的。潺潺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变成蓝天上的白云,再变成严冬的霜雪;水电解变成氢气和氧气,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又变成了水等等。这些知识点无形地融合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在介绍白磷自燃这一现象时,首先分析白磷自燃的原因——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那么,缓慢氧化为什么会引起自发燃烧呢?原来,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放出了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来不及散发,便聚积起来,越聚越多,一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便不经点火自发燃烧起来。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由于有了热量的积累(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的飞跃。这样的素材,教材中还有很多。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中重点介绍了碳的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与CO2相比,它们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仅仅是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不同;即:一个CO分子中只有一个氧原子,而一个CO2分子中则有2个氧原子,由于氧原子的个数的不同,从而引起质变——性质、收集方法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CO难溶于水,而CO2能溶于水;CO密度比空气略小,而CO2的密度比空气大;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而CO2则只能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等等。量变引起的质变可见一斑。
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更为普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与还原、溶解和结晶……这些成双成对的概念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碳酸钙可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同时,分解生成的这两种物质又可化合成碳酸钙等。这些概念和反应无不揭示着这样一个规律: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通过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同样是铁与氧气接触,若在常温下,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生锈,得到红色固体铁锈(主要成份为Fe2O3),而在高温下,在纯氧中,发生的是剧烈氧化——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得到的是黑色固体Fe3O4;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即使是相同的物质,在发生反应时,如果条件不同,则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提醒学生在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时要注意反应条件、分清场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混为一谈。
在前面提到过的自燃现象,生活中也较为普遍,一些巫婆或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把这一现象称作“天火”、“鬼火”。上文分析过,这一些现象都是由缓熳氧化这一不易被人察觉的反应引起的热量聚积导致的自发燃烧。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我在讲清这些原因后,适时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帮他们破除迷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利用这些知识揭开报纸上曾报道的这样的一个谜底,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新疆白杨河煤田,由于煤层浅,因缓慢氧化引起自燃,自清朝末年着火至扑灭时烧了一百多年,火区达30平方公里,1992年开始着手灭火,1995年冬才被彻底扑灭(打破了民间一直流传的“天火”、“火龙”之说)。四川峨眉山下雨后星星点点的磷光构成了夜晚的一大自然景观。民间一些人称这为“鬼火”,其实这是尸体腐乱后放出的易自燃的磷的两种氢化物,白天少量溢出的磷的氧化物自燃产生微弱光被太阳光遮拦不易察觉,在漆黑的夜晚发出的光则易被察觉,且由于空气的流动忽明忽暗、一闪一灭,这样一解释,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鬼火”一说也不攻自破。
二、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水源、空气受到污染的威胁日益加重,这是生活体验到的铁的事实。初中化学教材也多处涉及。如通过对《空气的成份》这一部分的学习,结合本地区的乡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污染物主要是气体和粉尘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污染空气的气体有CO、SO2、NO2三大种,它们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虽然CO2不是空气的污染气体,但过多的CO2会造成“温室效应”,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帽融化、沿海地区淹没、土壤沙漠化(沙漠正向北京地区逼近)等等。激发学生为保护我们的家园,拯救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努力学习,为将来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时刻准备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改善环境,报效祖国。
通过对《爱护水资源》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苏州河、淮河、南京秦淮河、武汉的黄孝河、云梦城关地区的南门河等相继变黑的原因。原来它们是由于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的任意倾泻、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恰当施用造成的。使学生们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久的将来,水会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从而教育学生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从小树立起节约用水的好风尚。
三、讲解化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习钢、铁这一部分时,结合《绪言》中的有关内容,介绍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春秋晚期冶铁,战国晚期炼钢,距今二千六百年左右的越王勾践剑,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内,仍闪闪发亮,锋利无比。通过对湿法冶金原理的学习,介绍了我国西汉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一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而在宋朝则已形成生产规模。通过对《甲烷》的学习,介绍了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早在宋朝《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用天然气熬制井盐的记载等等。通过这些翔实的史实,使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
2. 通过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化学科学,化学工业以及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工业所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绪言》的学习,介绍了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71年完成了对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与天然分子具有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的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得到许多国家的赞誉;另外化学工业在农业、轻工纺织、医药、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说自现。
3. 恰当地介绍我国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了《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节后,我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钨、铋、钛、硫、稀土元素、石墨、石棉等工业储量都居世界第一位;锌、钼、钽、钒等工业储量约位居世界第三位;重晶石、铁矿、锰、硼工业储量约占世界第四、五位。通过对溶洞及石笋、石柱的形成学习,向学生们展现了令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惊羡不已的桂林、张家界、九寨沟等秀丽的自然风光。祖国丰富的天然资源给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在无限神往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以便将来把她建设得更好。
总之,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之中,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语)。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健全了学生人格,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长义.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
[2] 韩瑶瑶.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学周刊,2018(2).
[3] 岑远康. 让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绽放[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