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异文看汉初用字特点
2018-05-30周晓丽
周晓丽
[摘要]传统通假字概念所指含混,“广义分化字”“引义分化字”“借义分化字”等概念可将其所涵盖的同源通用字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剥离出来,使通假字概念界限清晰、所指明确。重新审视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220组异文的使用情况,厘清了异文的字际关系。通过对比异文在马王堆简帛书、银雀山竹简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后起分化字,汉初多使用源字;汉初使用相当数量的通假字且通假字字形上多与本字相关。汉初用字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不仅保留旧的习惯用字,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异文;出土文献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1-0083-05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以下简称定州《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的不重复异文达220组。定州《论语》为研究汉初用字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出土文献是未经篡改的可靠文献,真实地反映了其抄写年代的用字情况。以出土的定州《论语》用字为本,选取同时代相近时期的马王堆简帛文字和銀雀山竹简文字作为比照对象,可横观汉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用字比照,可纵观汉字发展的过程。
以往针对定州《论语》异文的研究多以现代汉语的系统理论框架为参照系,是从当代文字使用规范出发进行的。这种研究的结果虽然有利于现代读者理解古文献,但其结论有时是与汉字发展的史实相悖的。将“生”处理为“性”的通假字,“或”处理为“郁”的通假字,认为“政”“正”谐声相通,这样笼统地以通假、相通解释,未能挖掘出异文之间的深层关系,未能还原文字使用的时代面貌。
一、“古今字”“通假字”等概念的细化
以往学者分析定州《论语》异文时多用“古今字”“通假字”等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在使用过程中多表现出所指含混、界限模糊的特点。
古今字是从时间角度对某一意义先后使用的不同字形进行定义的。卢烈红(2007)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与通假字在实践上有纠葛。”“古今字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文字的全部的历时性的变化”,其外延与其他概念有交叉,不适用于研究字迹关系,故文章不采用“古今字”这一概念。
关于通假字,吴辛丑(2001)提出应区分通假字与古代通用字。郑振峰等(2005)指出:“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音借用;二是同源通用。”
从汉字发展角度提出分化字这一概念,王宁指出早期形声字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即分化形声字。根据源字与分化字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广义分化、引义分化和借义分化。其中广义分化和引义分化属于词汇的同源分化,广义分化和引义分化过程中孳乳出的新字与源字是同源通用关系。通过借义分化过程孳乳的新字与源字是后出本字与假借字的关系。广义分化字、引义分化字是对同源通用字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借义分化字专指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如图1所示,王宁先生提出的广义分化字、引义分化字和借义分化字之间的界限更清楚,有利于将传统通假字概念所涵盖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同源通用字剥离出来。通假字只用于指代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字。通过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细分,使得各概念之间的界限更为清楚,更有助于阐明解释异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