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探究
2018-05-30张俊王语嫣
张俊 王语嫣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竞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变迁的路径、变迁的模式以及评价等方面对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变革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运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加快运动竞技发展步伐,最终成为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渠道。
关键词:制度变迁;竞技攀岩;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行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人才培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已显现出一些结构性的弊端,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尝试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拓宽研究路线,丰富研究内容,期望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度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一)“举国体制”下传统“三级”培养竞技人才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竞技人才培养体制依然是传统的“三级”(体校一专业队一国家队)培养为主体的体制。这种传统的“三级”模式在发展初期保证了我国各级运动队伍的稳定,提高了各项运动技术水平,并且取得了骄人的运动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培养路径,已经呈现出许多不足。初期的经济运动员专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基本和义务教育等文化基础教育脱离,显现出运动技能专业化和低文化的特点。
许多退役运动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再就业困难重重,甚至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三级”培养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表现出各层级招生困难、人才断层、人才后备力量严重缺乏等问题。
(二)“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
有研究发现,单纯的依靠国家统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存在投入成本高、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退役安置等问题导致后备人才萎缩等问题:单纯的依靠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又缺乏相应的竞赛体制、高水平的教练员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因此我国开启了“体教结合”的探索之路,部分学者对近二十多年的“体教结合”发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是两种制度在实质上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我国现阶段的“体教结合”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人才的现状
《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使体育竞技和学校文化知识教育由最初的分离变为可以兼容。竞技体育系统下有一批优秀的教练员,有着多年的执教经验,在技术场地、器材使用、训练组织上有自己的优势。教育系统系统的把握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广泛的生源资源,浓厚的文化知识底蕴。现阶段,能够合理解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冲突的只有学校系统。但目前高校的竞技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校自主培养的模式也只有个别较为成功的案例。
二、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变迁的动力分析
需求与利益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当利益主体的需求不断扩大时,它对利益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原有制度的均衡性就会被打破,利益集团各方均期待一种新的制度出现。而外部环境则可以催生制度加快变化,包括新技术发明、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禀赋、意识形态冲击、文化传统变迁等因素。
(一)竞技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产生的制度变迁的动力
在建国初期及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表现在展现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尊严等政治意义和民族使命上,在经济水平还非常落后的年代,集合全国的优势资源发展竞技体育,非常好的完成了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随着经济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体育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尽管民族性和国家价值依旧重要,但社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必将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兴时代。人们开始懂得去欣赏竞技体育展现的美,去体味竞技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体育运动日渐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手段和人们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在大环境的驱动下,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转变下不断催生出变革的动力,
(二)传统制度的缺失与冲突产生的制度变迁的动力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传统的“三级”模式为主体的培养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体制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国家在竞技体育上高投入,低产出且淘汰率较高。竞技运动员大多需要10-15年的系统训练才能完成从选材到成材的脱变。在蜕变的过程中仍旧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心理因素、伤病因素、竞技偶然性因素,统计显示优秀运动员有17%-19%的年均淘汰率。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运动员,退役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说明原有体制已存在结构性弊端,改革传统制度已势在必行。
(三)学校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制度变迁的动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教育部就发出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试图拓宽竞技人才的培养渠道。竞技体育能展示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实力,可以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优秀运动人才。由于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缺陷,还不能达到国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要求,体育是人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体育运动竞技的主力军将会在学校进行培养,因而大力发展学校竞技体育也是促进竞技人才培养体制变革的动因之一。
(四)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制度变迁的动力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了赛事商业化运动的模式,并且取得巨额的收益。运动竞技社会化、商业化和职业化已深入人心,竞技体育必须不断与市场融合而不单纯是运动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市场化的趋势也不可阻挡,职业联赛在我国已初具规模,赛事冠名、赞助、广告、门票、特许产品等经营手段开始被广泛运用,产生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引起社会各界利益集体的高度关注与参与,原来竞技体育资源被“舉国体制”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日益受到冲击,利益博弈的结果将会成为推动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三、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方式
(一)诱发式变迁
1.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诱发式变迁现状
我国传统的竞技人才培养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自有的结构已出现较大的问题,为了维护”举国体制”的垄断性地位,这种诱发式的体制变迁一直在进行。其中解决运动员的教育问题显得愈发突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现阶段很多家长更愿意将小孩送入教育系统。
据有关统计显示,现在的体校学生人数较之上世纪90年代已出现大幅缩水,从原有的30余万人降至十几万人。而运动员由于过早脱离文化学习,没有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致使在其运动生涯结束后无法在社会就业立足,运动员的“出口”更是“举国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体制”内的相关部门也不断创新制度与方法,“体教结合”就是这样的新生事物,专业队通过与中学、大学的结合,可以解决运动员的学习学籍问题,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出口”。另外,由于政府对体校、专业队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力不从心,有些地方政府为改善投入状况,尝试谋求与社会企业合作,出台一系列政策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以上变化均是传统体制为寻求自身更大的收益而尝试进行的制度变迁,因而出现了“体教结合”的“清华模式”,“政企结合”的“温州模式”“南通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制度主要矛盾的冲击程度。
2.竞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带来机遇
面对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制定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以上所尝试的诸多方法均不能平衡国家、学校、社会各方利益需求,唯有学校能够有效平衡。首先,学校可以为竞技人才提供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平台,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竞技人才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达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目标;其次,竞技体育也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可以领悟超越自我、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等体育人文精神,这些对青少年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第三,学校拥有最庞大的运动人才库,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第四,国家投资专一,有利于集中力量,高质量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尽管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近三十年的历程,但由于传统的“举国体制”培养体系一直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学校竞技体育未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在后期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学校培养竞技人才体系能系统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能与专业队、职业队以及国家队实现人才对接的时候,我国新时期的竞技人才培养体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后,国家为弥补传统的“三级”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推出长学制制度,保证运动员在训练之余还能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取得中专学位:国家2005年招生政策中规定“达到一级及以上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大学”为运动员解决后顾之忧:出台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尝试拓宽国家培养竞技人才的渠道等。以上政策出台都或多或少弥补了原有体制的不足,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有体制存在的问题,以致形成了传统体制人才匮乏、缩水,其他路径的培养体制又尚未成形的乱象局面。因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认真研究现状,打破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做好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用强制性的手段,推出新的竞技人才培养制度。竞技人才培养体制回归教育系统不仅可以培养高文化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同时可以避免多轨道投入,有利于国家对竞技体育投入的各项资源的整合。国家应把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强制性的取消某些严重制约人才建设落后的体制机制,保障新制度的建立与健康发展。
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变迁创新模式设计及其评价体系构建
(一)创新模式设计
在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尝试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模型。(见图2)
1.新的培养模式主体将在学校,它不仅可以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还可以满足青少年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高文化素养的竞技人才。
2.政府将有原来的主导职能,转变为监督、评估职能,并予以支持。保障竞技体育能够在学校里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3.在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模式中,也需要重视引入社会资源,引进市场化的方式,拓展资金链,引进大量资金支持。还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建设高水平的单项俱乐部、协会等社会组织,配合学校竞技人才的优质培养。
(二)评价体系设计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分析和评估公共政策普遍使用的方法,常用于评估公共事业项目,以寻求效益最大化。这种方法,收益有明细,成本同样有明细,且对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达到量化。对运动竞技人才的培养制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着手,来判断制度的合理性和领先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已迫在眉睫
经济技术快速运转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只练专项技能,而不学习文化知识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传统的培养模式,国家投资高收益小,同时运动员后期难以保障,培养方式过于简单,造成了后备人才严重青黄不接的局面,迫切变革。
(二)合理选择变革路径
鉴于前期相关改革效果均不理想,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因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研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下决心,强制性在学校进行青少年运动人才的培养,同时可以采取渐进式修正完善办法,再结合诱发性变革机制,逐步改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三)建立科学的创新型竞技人才培养模式
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中,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较多的方式方法以弥补传统制度中的缺陷,如体教结合模式、政企结合模式等,但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研究表明科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应是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辅助渠道,在国家宏观引导下,实现教育系统竞技人才与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的直接对接。
(四)建立科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制度的评价体系
運用成本、收益理论创建评估体系,从人才培养的运动成效、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计算这种培养模式的总成本收益,从而考验该制度是否具有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