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和探索
2018-05-30张晓平
张晓平
我市为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之一,因经费紧缺、工学矛盾等困难和问题,乡村教师培训一直处于既“走不出去”也“请不进来”的困境,致使全市乡村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滞后、校长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年《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焦聚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市主要从教师培训机构、专家团队、研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五个方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市、县、片、校四级联管联动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机构建设
按照“政设教管”原则,政府设立教师培训机构,教育部门负责管理,建立完善“三个中心,一个工作室”。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设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关键是“人员”问题,必须由政府解决,各级政府要“盘活”教育职能部门编制,解决教师培训机构人员问题,教育部门要协同政府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等部门的职能和资源,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引领下的市级教师培训中心、县区教师发展中心、片区乡村教师活动中心和校本研训工作室的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完善市、县区级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突出以县区为重心、乡村为重点、教学点为难点的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使教师培训逐步向“多功能、大服务”转型。
团队建设
按照“县建市培”原则,县级组建教师培训团队,市级负责培训者培训,建立完善“二个团队,一个专家库”。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组建教师培训团队的关键是“培训者”能力提升问题,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市教育局主要组织实施国培、省培、市培等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对县区级教师培训专家团队人员分批分科进行“走出去”高端研修,同时充分利用中西部对口教育帮扶项目资源,“请进来”省外名优教师来我市进行教学研讨交流和培训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区域內外专家资源,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全市教师培训专家资源总库,分学段、分学科组建县、市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为乡村教师全员培训提供师资保障。
基地建设
按照“县建校用”原则,县区建设研修基地,学校选派教师参训,建立完善“五个基地,一个资源库”。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的主要问题是“派不出”教师,“请不来”名师,因此,要加强县区级幼儿园、小学、初中乡村教师研修基地建设和全市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研修基地建设,使乡村学校利用县区级教师研修实践基地,分期派出教师到本县区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并按照“走下去,派出来”的形式,城乡教师双向交流,通过金钥匙导师培训团队送培送教“走下去”等活动,对乡村教师进行诊断式培训,帮助乡村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同时,重视乡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县区要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库,解决乡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内容空泛、课程资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培训质量。
制度建设
“激发”教师培训活力,建立完善“六种制度”。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许多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仍面临着物质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诸多困境。因此,要建立完善教师全员培训、管理办法、学分管理、经费监管、培训应用、培训绩效考核评估等培训制度,着力落实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计划,对乡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此,政府需主导推行制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政策,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教师培训政策的全覆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激发”乡村教师成长动力。
机制建设
“激活”教师培训体制,建立完善“四个机制”。即: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建立以高等学校为支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片区研修中心为纽带、校本研修为落脚的乡村教师培训运行机制,形成市、县、片、校四级联动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高校与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构建高校引领、以县为主的全面覆盖的教师发展体系;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教师培训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县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结语
总之,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对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新时代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