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课件中图文关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5-30郑鲁晶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文认知

郑鲁晶

摘 要:文章对全国97所高校103位外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外语教师对于图文关系的认知及运用现状,指出视觉文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突破语言中心的观念,改变图文关系单一的审美模式而重视图文的认知功能;提升视觉教育技术,实现语言与图像的信息互补、认知参照和功能整合,使得文字和图像缝合而成的文本-视觉语言,满足学生的期待视野,成为便捷高效的外语教学工具。

关键词:视觉文化;外语教学;图文;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112-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 nationwide survey over classroom PPT from 103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97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language teachers perceive and explo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ctures and words in PPT, and then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ake off the language-centered pedagogy and shift the focus on the esthetic factions into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potential of pictures. Visual-verbal PPT, with integrated function and mutual reference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and cognition, is capable of turning into an effec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ol.

Keywords: visual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ictures and words; cognition

一、概述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业已形成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生存和文化运作模式。视觉文化以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清晰直观,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的抽象世界,改变了信息加工方式。视觉文化主因的环境导致了学生期待具有视觉吸引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外语教育“视觉化”问题提上日程。视觉文化的兴起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也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文字和图像的共同特点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具有符号化的工具性。文字和图像作为差异性的符号信息体系,具有相互影响渗透的并行互补关系,并共同指向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本身。[1]多媒体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具有融合图像的直观在场性和语言的间接抽象性的显著优势。在视觉需求旺盛而视觉负担沉重的当下,多媒体课件改变以往图像装饰文字的审美模式,探讨图像与文字的信息互补、认知参照和功能整合是视觉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外语教学工具开发的新尝试。学界从1988年开始对图像的教学功能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近三十年来盛行不衰。本文对全国19省市97所高校103位外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图文地位和功能的对比调查,分析图像研究经久不衰,多模態教学呼声强烈的当下,外语教师对于图文关系的认知及运用现状,尝试为外语教学工具的革新提供建议。

二、图文关系研究现状

国外Helwig等论述了图文合作对于阅读的积极影响。[2]L Isaeva等认为图像提供内容表征,而文本调整意义的生成。视觉文本在认知加工中各元素因概念整合而形成复合空间。[3]ROYCE分析了图像与文本的相互增效作用。[4]L Unsworth列举了多模态文本中多种图文意义,号召建立适当的元语言分析图文意义。[5]目前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图文研究主要在多模态和多媒体设计两个领域展开。邢琰[6]等主要从多模态意义整合角度探讨图文关系;而宋润霞[7]等主要从多媒体认知规律角度讨论图文关系。外语教学中图文关系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马友平提出语图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互文阅读模式成为青年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8]徐娟教学实验验证图文对学习效果的具体影响。[9]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都敏感地注意到视觉文化对于教学的影响并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关于图文关系的研究路径和研究领域也较为相似。国内外的学者均意识到图文研究是个潜力广阔的领域,图文关系有各种语法、语义和修辞的可能。图文关系因为涉及异质符号、视觉与知觉、意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关系和共同作用,所以目前缺乏元语言而无法深入到异质符号组合结构和运行机制层面研究。诸多学者剖析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模式,虽然没有厘清异质符号相互作用的机制,未能深入图文共建意义的理论探讨,但是为教学中图文关系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针对外语教学课件中的图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当前外语课堂现状,分析教师对于图文关系认知和运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内涵,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调查选取了全国19省市97所院校103位英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图文关系的对比调查。研究问题如下:

问题1:图像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使用比率。

问题2:外语教学课件中图文地位和功能。

问题3:图像参与教学意义生产的比率。

(二)研究工具

Barthes(1977)研究了图片与文本两种不同符号体系如何相互联系生成意义。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图文关系: 说明,锚定和接递。“说明”指图片支持文本,文本处于信息承载的支配地位,而图片则处于附属地位,起说明或支持文本意义的功能。“锚定”指文本支持图片,文本只是说明图片的意义,而图片才起决定性的意义功能。“接递”指文本与图片地位平等,没有明显主次关系的界限,两者处于一种互补的关系。“文字和图片一样,都是更综合的结构体的组成部分,信息的统一性在较高层次上得以实现。”[10] Barthes 从符号的角度对图文关系的划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便于读者界定图文关系的类型。然而,该图文模式没有涵盖图文相互独立和图文相互悖离等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本文做了如下补充与完善。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图像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使用比率

对103位外语教师教学课件的调查表明,图像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使用比例非常高。图片高达2667幅,有图页面1651,占55.91%,平均每页1.6幅图片。此外,为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文字的艺术化处理及思维导图的使用实现文本图像化共693页,占23.47%。无图页面仅占20.62%。103位教师中有100位使用图片。这些数据说明图像以简易直观的特点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2. 当前外语教学中图文的地位和功能

由图可知,虽然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图像,图像与文本具有多样化的关系,但是集中度非常高。其中最简单的图像说明文本被广大教师普遍使用,高达1008页。而文本锚定图像,仅为62页。兼具图像文本双重特点的接递704页,主要通过文本图像化手段实现图表接递,如流程图、示意图、一览表等思维导图实现。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图文接递仅41页。除此之外,在课件中还出现了图文独立564页和悖离34页的情况,69位教師出现图文独立,高达564页,20位教师出现图文悖离,说明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图像的信息价值和认知功能,囿于传统的图像装饰文本的审美功能,图片选择比较随意。图像不仅没有参与意义生产而且因为独立或者悖离文本,成为外语教学信息呈现中的干扰因素。消耗了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增加认知负荷,影响了教学效果。综上,图像说明文本和图表接递是我国外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两种图文关系。我国外语教师主要使用图像说明文本和思维导图实现图文接递呈现教学内容。

3. 图像参与教学意义生产的比率

图像与文本多样化的关系决定了其对于教学意义的贡献也各不相同。图像说明文本占34.13%,图像文本接递为23.84%。文本锚定图像仅为0.021%,图像参与教学意义建构共计57.99%。图文独立和悖离增加认知负荷阻碍教学意义建构的页面占2%。数据说明,尽管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普遍使用图像,但是图文意义生产的意识不强,认识不清;某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图文创新意识,但这大多源于自然状态下无意识的学习积累,并不深刻和系统;能使用图像生产意义和提升教学内涵的仅占 23.84%。第二,视觉表达能力低下,教师对视觉素材使用方式单一并且手法固化。用图片说明人物、建筑、处所等方便搜索,易于使用。思维导图则可以运用office软件轻松实现。图片说明文本和思维导图的运用已经固化成为最普遍的呈现方式。文本锚定图像和图文接递不符合语言中心地位的传统观念而且素材难以查找,技术上较难实现。即使具有视觉魅力和说理深刻等创新价值,也没有为广大教师广泛使用。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外语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囿于语言中心地位,认为图像从属于语言,运用图像参与教学意义生产的意识不强,以至于出现图文独立甚至悖离而不自知的情况。面对高度视觉化和多模态化的新生代大学生,广大教师应该更新视觉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深入学习图文关系和多媒体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外语教学中来。

五、讨论与思考

技术的进步和视觉文化的诞生使得人类获得了一种感受和理解世界的新能力。通过图像传达思想、意义,通过观看图像来感受、理解思想与意义的能力,这本是人类最原始的能力。但通过文字文化的风行、统治和覆盖,人类的这种能力被遮蔽,压抑了。图像参与教学是对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回归。图像与文字作为实现意义的最主要的两种符号表征,其关系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图像与文本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实现最佳价值,需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的文本倾斜向图文互动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图像对文字只起着补充或辅助的作用,但随着技术、媒体的交叉发展,图像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图像不仅是文本的参照物或背景,文字受保护、簇拥的独立状态让位于文本与图像的渗透和互动。文字和图像都成为生成意义的重要手段。图像和文字都具有符号的二元结构和指涉建构功能,异质同构决定了二者形式和意义的相互凝聚、置换、象征等多元胶融、互补共享关系。图像的色彩构图、景深等空间与文本的措辞、造句、成篇之间相互胶融,基于信息容量适配、结构相互关照、内涵相互征引,而缝合生成一个功能独特的教学文本。多媒体课件不再是图像与文本的简单拼贴。教师对图文资源的积极选择与整合生成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由过去的文本倾斜发展到了文本图像的互动。

(二)意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动推进教学

视觉思维指人类对视觉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意象进行加工寻求意义的认知过程。以意象为思维运作的基本元素,以直觉思维为基本方法认识世界。语言思维以概念为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方法。在现实中两种思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意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随着读解推进而不断快速地交替活动,互换主导位置,最终完成理解。教师对意象的刻意制造以及意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唤醒将使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如虎添翼。学生将感知的视觉意象,同语词建立关联。一维语词联想拓展成二维或三维的视觉意象,从与意象的契合中确定并且固化语词的意义。而语言通过意义为意象提供了清晰稳定的“标签”,从而使得意象通过语词变得具体并保持下来。随着学习的深入,语言不断得到意象的明晰化,意象在语言的推动下不断得到修正、填充。因此,学生通过意象锁定了语词的意义,避开外语学习的去生活化,可以自如地进行自己的外语世界建构。视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动突出意象的描绘和语词意义的合力作用,推动学生进入语言指向的生活世界。

(三)图文胶融共建意义的飞跃

“我始终都强调图像再现和语言描述之间的类似性……描绘和描述二者都参与世界塑形和特征刻画; 它们互相影响,且与知觉和知识互相影响”[11](古德曼2013:33)。图像作为人类思维的模式与介质,不仅是意义传达的工具,而且是意义产生、创造的场所,与言语文字一起在相互阐释、共同作用中建构我们的意义世界。多媒体教学中二者具有共同的意义指向性。意义指向性的契合,表现手法的互补使得多媒体语篇成为强符号,具有强大的认知驱动和情感统摄作用。图像与文本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的关联,经过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语义和语法修辞关系,超越了单一符号表意的局限,具有比过去单一符号更丰富的意义延伸和内蕴,使符号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有了根本的飞跃,形成叙事话语和思想开挖的巨大能量。传统的语言文字机械训练使得外语学习者的思维贫弱。视觉文本给读者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阅读和思维空间, 促进了话语的生成转换,促进学生语言文本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六、结束语

文本和图像各自有着对方所不能代替的功能。语言是高效思维的有利工具。理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图像永远无法取代文字。因此,在图文模式的建构中,应该摒弃“语言中心论”或“图像霸权”的片面思想,把图文关系看成动态的有机整体,从图文意义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合理选择图文模式,从而丰富多媒体教学意义建构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5.

[2]Helwig, Magdelyn H. Writing with Image: Verbal-Visual Collaboration in 20th-Century Poetry[D].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10.

[3]L Isaeva,N Komina,S Krestinski.Visual, audible and verbal: synthetic intertextuality[DB/OL].[2012-3-2].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a53d62a186821ef0c8a1b8a2c89addcd%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ks_para=q%3DVisual%2C%20audible%20and%20verbal%3A%20synthetic%20intertextuality&sc_vtab=help.

[4]ROYCE,TERRY.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 A Journal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 of Standard English As A Second Dialect,2002,36(2):191-206.

[5]L Unsworth. Towards a metalanguage for multiliteracies education: Describing the meaningmaking resources of language-image interaction[J].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2006,5(1):55.

[6]邢琰.大學英语多模态视阈下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2):102-106.

[7]宋润霞,吴丹.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记忆优势[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7(3):83-84.

[8]马友平.“语-图”互文阅续模式的建构及文化意义[J].电影评介,2013:11.

[9]徐娟,刘儒德,柴松针,等.多媒体环境下图文的具体程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8,14(3):238-243.

[10]Barthes,R.Image-Music-Text[M].London: Fontana,1977:38-39.

[11]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3.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图文认知
画与理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