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的内涵研究综述
2018-05-30李长达孙博
李长达 孙博
摘要: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明确党的执政方向,有利于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帮助人民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而奋斗终生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深刻领会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对道路自信有清醒认识,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目前,学术界对道路自信的内涵有多方面研究,研究层次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成就来界定道路自信;第二个层面是从道路自信的来源和依据阐述道路自信;第三个层面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的角度来阐述道路自信;第四个层面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来界定道路自信;第五个层面是从心理和价值取向的角度阐述道路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国家幸福。”[1]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先后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两条伟大光辉的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渴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愿望,并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成功满足了中国人民图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诉求,并使中国迈人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关于什么是道路自信,学术界对此有不同见解和看法。本文针对学术界对道路自信内涵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主要分为如下五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来界定道路自信。秦宣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是道路自信的来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民生水平有明显改善,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些取得的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它既满足了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也顺应了了世界发展的大潮。道路自信,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这条科学发展之路的相信[3]。张晖明认为,道路是通向目的地的路径,国家发展道路,就是国家实现复兴、走向富强的前行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前后两个30年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道路自信,就是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从探索到清晰发生转变的科学认识[4]。田克勤、张泽强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因道路的选择错误而不能救国救民,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所以“道路自信”,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5]。
第二个层面是从道路自信的来源和依据的角度阐述道路自信。这个研究层面的学者较多,主要列举典型观点进行综述。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两个对比:一是与封闭僵化的老路对比,走老路必穷;二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对比,走邪路必乱。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成为强国富民的新路、正路的信念,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不断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6]。章传家认为,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让人民直接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承担者、实现者和受益者。道路自信就是全體人民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7]。赵双双认为,苏东剧变的反面教训和中国建设的成功实践是中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基于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反思的理性自觉,是每一个中国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具备的一种坚定的精神状态、顽强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具体而言,道路自信就是特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就是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自信[8]。
冯德军、任平认为道路自信的内涵要从其确立的三种依据中去界定,即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理论依据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立足中国实际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照搬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经验,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依据就是指通过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和中国建设的成功进行对比,积累历史经验,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依据是指通过五个阶段的探索,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所以,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理论经验、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确立的必胜信念[9]。黄洁指出:道路自信有道路、理论、制度三大根基作为支撑,道路自信的内涵界定必须要以这三大根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三大根基的详细论述,可以得出: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展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的自信[10]。
徐德莉、陈晓钢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想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而成的,它产生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信品质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开辟新道路,夺取新胜利。激励着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献身。概括的讲,道路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品质,坚定信念,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创新局面[11]。刘志明认为,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中国人民的实践,并且通过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需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次次伟大实践会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2]。
第三个层面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的角度来阐述道路自信。解超、徐静指出:道路自信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道路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相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伟大成就的自信。以马克思关于欧洲和东方不同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演进模式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俄国“民粹主义”的道路。通过反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为中国的道路自信提供理论的依据[13]。陈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邓小平领导党与中国人民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下开创的。这说明,这条道路是来自中国探索、体现中国经验、反映中国愿望的,是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决定中国命运的。概括的讲:道路自信就是党和人民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中,不断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在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14]。
杨嵘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一问题所探索、继承与创新的未来前景的自信,实质上是对于共产主义道路的自信。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带领中国人民相继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奋勇拼搏。道路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蓬勃发展,一定会实现人类全面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目标[15]。杨文圣、李佳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石,其中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动力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正确性的验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的证明,是引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明确方向,是激起中国人民昂扬斗志的执着信念[16]。
第四个层面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来界定道路自信。张春认为,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自信。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体现在适应了我国的发展,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规律,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所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这条道路深信不疑[17]。黄朝东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可阐释为:是对世界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和当今时代主题正确把握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能力的自信;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信;是对“中国梦”美梦成真的自信。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社会主义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8]。向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巨大发展成就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引领中国道路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不仅承载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华大地的生成逻辑,而且决定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在中华大地的发展趋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为全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走中国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19]。
第五个层面是从心理和价值取向的角度阐述道路自信。包心鉴指出:自信,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贯具有的宝贵品质。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意志、文明的内涵、时代的潮流。道路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蕴含价值的充分肯定[20]。陈金龙认为,自信,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一往无前,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和表达,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政党自信,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的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自信[21]。陈锡喜指出:所谓“道路自信”,其一是坚信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有独特性,又蕴涵着丰富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也没有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它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同时又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的。其二是坚信在我们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这一道路能使我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22]
通过学术界关于道路自信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道路自信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且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增加对道路自信的理解,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笔者通过当前学术界对于道路自信内涵的研究成果,对道路自信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笔者对道路自信的内涵也有了一些新的阐述。笔者认为,道路自信的内涵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阐述:第一,自信的主体(即谁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第二,自信的来源(谁让我们自信):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以及苏东对社会主义探索失败的历史经验,两者让我们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二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以及哲学理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三是当前中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道路。四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中华民族是经历五千年悠久历史沉淀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支撑中国人民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第三,自信的内容(即自信什么),就是全体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成就有充分肯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向有充分认可。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夺取新胜利,最终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秦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J].党建,2013,(1):25-27.
[4]张晖明.道路自信:从探索到清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1-2.
[5]田克勤,张泽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3,(5):4-5.
[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N].光明日报,2013-01-01.
[7]章传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N].光明日报,2013-03-22.
[8]赵双双.道路自信的内涵支撑与特征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359-360.
[9]冯德军,任平.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3):7-8.
[10]黄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重审视:依据、内涵和意义[J].实事求是,2013,(2):27-28.
[11]徐德莉,陈晓钢.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文化意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3):32-33.
[12]刘志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坚定道路自信的论述[J].党的文献,2016,(3);26-28.
[13]解超,徐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道路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0-21.
[14]陈晋.邓小平与道路自信[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2-4.
[15]杨嵘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认知、实践定位与哲学意蕴阱南京师范大学报,2014,(4):1-3.
[16]杨文圣,李佳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探析[J].前沿,2017,(8):18-19.
[17]张春,”三个自信”的内涵、依据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眺视听,2015,(11):194.
[18]黄朝东,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对“道路自信”的多维阐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4):182-183.
[19]向红.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中认知中国道路自信[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4):45-47.
[20]包心鉴.道路自信的政治价值、文化底蕴与时代逻辑[J].党政研究,2017,(5):15-18.
[21]陈金龙,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51-52.
[22]陈锡喜,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2,(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