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5-30张利军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

张利军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中心是经学。“中国经学史”课程的主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渗透尊重学术史、尊重前辈学者的教育理念,树立对历史的敬意。主要讲授经学发展史部分,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强调学术创新,学习传统文化而推陈出新。该课程还专门开设经典研读部分,主要训练经学研究方法,以具体实例向学生渗透“二重证据法”。梳理清楚中国经学史,使广大青年学生理清中国儒学发展的整个脉络,对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经学;儒学;中国经学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77-03

Abstract: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rce and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the main stream is Confucianism, while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is Confucian classics.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The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is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filtrating educational idea of respecting for academic history and predecessors, and establishing respect for history. It's main content is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emphasizing academic innovation under new academic background. This course also opens the classic study section, mainly tra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 for Confucian classics and infiltrating the "double evidence method" to students by examples. Clearly carding the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can make students to clear the ve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laying foundations to further spread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confucian learni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以及传播,是从事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民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以下从“中国经学史”课程教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史有一个主流的,不是没有主流的。我们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要看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區分清楚。我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儒学是主流。我们很尊重佛教、道教等其他文化,它们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主流是儒学,因此研究的中心应该放在儒学。如果在儒学中我们再说有什么中心的话,那我说是经学。”“如果没有对经学有足够的了解,对儒学的了解也就不够了,会影响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从经学史来把握,就可以把握儒学发展的主要脉络,而把握这个脉络之后,我们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就容易了解了。”[2]正如李先生所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应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在从事“中国经学史”课程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教授“中国经学史”课程,梳理清楚中国经学史,使广大青年学生把握儒学发展主要脉络,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较为基础的工作。

“中国经学史”课程为历史学专业选修课,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知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可视为这些课程的重要补充,完善学生中国古代史和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中国经学史”课程的主旨是本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向学生渗透尊重学术史、尊重前辈学者的教育理念,践行我校“尊重”的教育理念,树立对历史的敬意。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要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古为今用,注意吸收近年公布的新出土材料中的有益部分,运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如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中《孔子诗论》论证孔子与《诗经》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践行我校“创造”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中国经学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有基本的了解,训练学生重视学术史的专业素养和对古代经学家解经的贡献的认识,以及对既往学者及其学术贡献的敬意。认识经学性质是中国古代主体学术和主流意识形态,及经学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文化根源性,思考经学与史学关系,掌握经学研究方法与史学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学习经学发展史,继承古代学术传统的同时,也要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强调学术创新,学习传统文化而推陈出新。我将该课程设置为三个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中国经学史导论,了解与中国经学史相关的基本概念,指明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产品中重要的经学丛书,明确当前经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学习经学史的意义,举例说明研究中国经学史的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是第二部分,主要讲授中国经学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经学家解经特点、经学派别、经学大家、经学思想,训练学生重视学术史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以及前辈学者的敬意,同时又要认识到经学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当前要批判地继承,并根据新的学术条件推陈出新。试举一例,如关于经学产生的时代,过去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为代表将先秦时期划为子学时代,汉代以后是经学时代。[3]经与经学的成立不在先秦而是在汉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几乎成为了常识。在讲授中国经学发展史部分,我首先破除先秦无经学,经学产生于汉代的成见。提出先秦时期尤其在商周时期经与经学已经产生,经者,常也,常读必读的书为经,并辅以近年公布商周出土材料、战国竹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进行了系统论证。夏商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反映当时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史官实录形成的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的作品作为官学教育的经典教材,如李学勤先生谓“《诗》《书》《礼》《乐》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古文字资料看,商代晚期甲骨文已有‘太学,西周金文涉及学校的就更多,教学内容当即包括《诗》《书》《礼》《乐》之类。到了春秋以后,记史的《春秋》(不一定是鲁史)也列入教材。”[4]最近黄天树先生指出卜辞有关制作简册之占卜,《甲骨文合集》26801“丁子(巳)卜,出[贞]:今日益 (编),[卒]。之日允卒。” 字,黄天树先生从郭沫若意见释读为编字,并谓:“‘编是个会意字,表示用编绳来编连简册之意。其后被改造成为从‘糸‘扁声的形声字。《说文·糸部》说:‘编,次简也,从糸扁声。‘次简是说用编绳依次编联竹简成为册书。”[5]该条卜辞占卜今日增加制作简册能否完成。这条卜辞非常明确地证明商代以竹简制作书写的典册,商代存在典册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近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傅说之命》三篇的公布,学界公认为是《尚书·商书》的战国传抄本,确定商代存在《书》经。官学教育既有经典教材的学习,更有政治、宗教、礼仪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学习,如贵族子弟参与国家各种礼仪活动,并在礼仪活动中担任一定职责。如卜辞“丙子卜,贞:多子其延学疾,不遘大雨。”(《甲骨文合集》3250)武丁贞问多子去疾邑就学,是否会遇大雨。“于大学寻。”(《小屯南地甲骨》60)占问是否于太学举行寻祭。“贞:惟多子 于厅。”(《甲骨文合集》27647)商王贞问贵族参加祭祀和飨礼。西周穆王时代的《静簋》铭文载某年六月周穆王命令小臣静主管中央学校即大学中的学射之事,也就是对贵族子弟教习射艺,八月,周穆王與诸贵族子弟在大学中举行竞射大礼,最终贵族子弟射艺精湛,臣子静因教授有功受赏。

在讲授“中国经学发展史”部分的每一章最后都预留一些时间,对该章争议较大的经学问题,以具体例证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深化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如关于汉魏时期郑学与王学异同的问题,我具体举到《诗经》某些篇章的解释,来加深学生对郑玄经学与王肃经学的认识。关于对汉唐章句之学的认识,我举《尚书·西伯戡黎》的伪孔传及孔颖达正义说,来梳理章句之学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阅读影印古籍和古文献的能力训练。在具体讲授经学发展史过程中,注意利用和吸收新出土材料进行论证。如对《尚书·西伯戡黎》古代注疏的剖析,引用近年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耆夜》,[6]对经学史上有一定争议的西伯身份为文王还是武王进行再论证。在讲授清代经学发展问题时,重点讲授乾嘉学派及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分析近代学术由传统经学研究向新史学研究的过渡。

在经学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向学生渗透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具体做法是将出土文献与传世经书及经学著作、经学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希望利用新出材料解决经学史上遗留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讲授中国经学发展史部分,注意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石经材料、敦煌文书经部文献及出土商周文献、战国竹简中涉及经的部分与传世经典互证校勘经文,同时将历史时期遗留的经说与出土文献中经学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经义,读懂文献。在讲授孔子与《诗》、《乐》关系时,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恢复以乐配《诗》的原有的合理状态,这反映了孔子对《诗》、《乐》所作的重要整理工作。《诗》在春秋时代非常盛行,卿大夫们已经感受到《诗》对人生的重要功用,到孔子提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对人生、社会、政治的功用,才完全显现出来。孔子对于《诗》、《乐》的整理,在其讲授《诗》时也有体现,我们引述了上博简《孔子诗论》第23简所载孔子评论《诗·小雅·鹿鸣》的内容,“《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冬(终)乎不 人。”[7]《鹿鸣》这首诗用乐的情况,证明了孔子以《诗》《乐》相配方式整理《诗》《乐》的成果。

在讲授完中国经学发展史部分后,课程还专门开设经典研读部分。具体做法是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比研究经学、史学问题。《诗经》学研究方面,选取《诗经》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孔子诗论》结合起来探讨诗经学相关问题。如《诗经·小雅·天保》诗义以“德遍群黎”为诗眼,这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第9简孔子评论《天保》的内容“《天保》其得录(禄)蔑 (疆)矣,巽颁德古(故)也。”[8]具有一样的思路,由诗所述“德”,引述到西周金文中的“德”,周文王因德而受天命,册命金文所见:周王均有懿德,周王以祖先的德、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事。臣子往往先称周王美德,然后说自己的祖先有美德,宣誓效法祖先美德为周王朝恪尽职守。《天保》及《孔子诗论》所述周代自上而下顺布德的思路,与周代实行的宗法分封制度有关,如《左传》桓公二年载师服所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定公四年载子渔曰“以先往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可以视“顺颁德”为西周宗法分封制度的政治理论根源。《尚书》研读部分选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的《尹至》《尹诰》与《尚书·汤誓》进行研读,由经入史,论证夏商之际的社会变革。文王受命是经学史上的大问题,通过梳理《尚书·多士》等传世文献所述“文王受命”,并结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的《程寤》篇,论证文王受命的方式;选取清华简《系年》中涉及春秋史事部分与《左传》进行研读;通过一系列的出土文献与传世经典及经学文献的对比研读,培养学生发现具体的经史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利用新出文献解决经学发展史上的经学问题,剖析经学材料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经学材料中蕴含的史实,最终由治经学而入史学,探讨或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综上,“中国经学史”课程主旨在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授清楚中国经学发展史,从而理清中国儒学发展的主脉络,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通过“中国经学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养成注重学术史的专业素养,课程的经典研读部分,主要训练经学研究方法,并将经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史学研究当中,研究古史养成由经入史的扎实的治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4).

[2]李学勤.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A].文物中的古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5.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李学勤.经学与文献学[A].文物中的古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5.

[5]黄天树.读契札记二则[A].宋镇豪.甲骨文与殷商史[C].(新五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8.

[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M].(壹).中西书局,2010:150.

[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M].(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

[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M].(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

猜你喜欢

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儒学交流在路上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