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①
2018-05-30邓涵温家琪
邓涵 温家琪
摘 要:本文以苏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小镇的优劣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并从政策背景、小镇发展模式、特色产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探讨苏州特色小镇发展的空间,针对问题给出对策研究,推动苏州特色小镇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模式。
关键词:特色小镇 建设现状 案例分析 创新发展 经验 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c)-150-03
1 苏州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自2015年1月起,随着“特色小镇”概念的提出,苏州就积极响应省与中央的号召,以“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新而活”的要求申报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小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苏州现有五家国家级特色小镇,分别是吴中区甪直镇、吴江区震泽镇、昆山陆家镇、常熟海虞镇和吴江七都镇。除此之外,苏州目前还有三个省级和七个市级特色小镇,选取了三个苏州国家级特色小镇进行现状分析。
1.1 甪直模具小镇
该镇以产业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古镇旅游区、金融商贸区、休闲度假区和工业开发区四个部分。目前,全镇大概有注册外资275家,其中上市公司20多家,民营企业2350余家,基本构成了电子业、建材业、纺织业、模具业等俱全的产业结构。该小镇一二三产业兼具,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蔬菜瓜果、养殖水产及禽类;第二产业主要是外资工业企业和内资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的收入主要是古镇旅游所得以及景点的商铺商业。
1.2 陆家童趣小镇
近几年来,陆家镇一直处于全方面持续发展的状态。小镇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其生产总值就已高达88亿;同年,小镇财政收入达7.4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小镇的招商引资成果也十分显著。
小镇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近年来最为典型的就是其工业经济的发展与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另外,小镇的城镇、社会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富民强村取得新进展,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1.3 震泽丝绸小镇
震泽小镇把“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作为发展思路,着力绘制“蚕丝古镇、科技新城、田园乡村”的美好蓝图,其中一产主要为农业蚕商,二产为丝绸、纺织业,三产则是古镇以文化、风景等带来的旅游业。除此之外,该小镇还建立了蚕桑文化园与农业示范园,向游客彰显了太湖古泽、蚕丝文化、水乡文化,重点展示了江南农耕文化。2016年12月份,小镇向住建部发改委申报,成为“国家级首批特色小镇”,同时又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2017年申报成为“首批田园乡村试点”,同年,又被评为“旅游风景小镇”,获得了诸多荣誉。
2 浙江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浙江省是我国特色小镇的发源地,其特色小镇因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评比中,浙江有8个小镇上榜,排名全国第一,并且也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范本供其他省市借鉴学习。
本文选取了三个省级杭州特色小镇进行案例分析,借鉴其优秀的建设经验,从而为苏州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提供对策。
2.1 云栖小镇
云栖小镇是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源地,是全省首批十个示范特色产业小镇之一,其在原来转塘科技经济园的基础上,实施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打造而成[1]。
云栖小镇打造出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云栖模式,它是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种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创业者三个主体的作用。小镇集聚了一批创新创业的代表人物,并坚定自身产业特色,形成多方共同合作的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云栖。
2.2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坚持政府的引领地位、以企业为发展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规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小镇引进了一些新兴产业进驻,实现了小镇产业结构的更新,小镇把企业作为投资建设的主体,引导小镇向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产业合理协调地发展[2]。
2.3 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主要包括了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两大内容,相应地,也重点发展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该镇在明确定位重点产业的同时,也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和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从而打造具有强大功能的整体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镇还采取“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小镇保护与开发两不误”的做法,并坚持人才与资本并进,构筑高质量创业链。这就充分保证了小镇生态、生产、人才、资本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2.4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特点总结
(1)小镇特色突出。浙江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了周边地区区位、建筑、生态、人文和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并将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自身优势,从而避免了“百镇一面”、同质化竞争等。
(2)小镇规划先行。浙江特色小镇围绕自身特色进行建设规划,打造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与生活功能相互融合的有机平台。除此之外,小镇还会根据规划进一步制定工作计划,使小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看到成果,并及时反馈。
(3)小镇叠加功能。浙江特色小镇多注重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从而使小镇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也是其重要内容与特色。
注重创新驱动。浙江特色小镇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验田”,始终秉持着人才创新这一理念,统筹并进企业、技术、市场、产品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
3 苏州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文旅型特色小镇扎堆,如何发展特色产业成难题
在调查中发现,苏州文旅型特色小镇偏多,即大部分特色小镇仍不能脱离旅游来明确特色。虽然苏州在旅游景区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很多小镇也因此出现了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导致游客难以区分特色,影响了小镇的形象。
3.2 部分小镇的产业政策未落实到位,小镇发展遇瓶颈
政策的扶持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实地考察中,通过对相关政府人员的采访,发现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就导致了小镇发展速度减缓,很多项目搁置不前。
3.3 居民参与度低,小镇产业区与居住社区之间割裂较为严重
居民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起重大作用。从先进小镇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居民对于小镇建设的参与程度也影响着小镇的发展。但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苏州很多特色小镇的居民参与度并不高,并且居民对所处小镇的文化底蕴及特色产业了解程度较低,无法为特色小镇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4 特色优势不明显,创新度低,品牌建设缓慢
经调查发现,苏州很多特色小镇的产业优势并不明顯,创新程度在产业中的体现也较弱。如苏绣小镇的商铺特色过于单调,创新度低,品牌效应较弱,宣传推广不到位等。这类现象也发生在其他特色小镇当中,其无法将特产业优势发挥到最大效用,知名度也未打响。
3.5 发展定位不清晰,产城人文融合度低
许多特色小镇在申报初期,没有形成具体规划,这就导致了其在建设时的发展路径有所偏离,建设面积扩大,无法建成“小、精、强、美”的小镇。同时,小镇也因为缺乏特色内容,而无法从一批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另外,苏州特色小镇在打造中没有将旅游、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的融合发展。以工业或制造业定位的小镇, 因旅游资源的缺乏,导致不具备吸引力。部分小镇也没有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打造特色小镇[3]。
3.6 科技创新发展较缓,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调查中发现,苏州特色小镇在如何吸引高端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方面存在困难,相关负责人也表明人才政策不具备能力、初期配套设施不齐备是主要原因。同时,苏州的许多特色小镇并没有引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少,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低,民间资本少。这反映出了小镇的创新发展进度缓慢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有待强化。
4 苏州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4.1 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文化在文旅型小镇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再次挖掘,使其成为当地特色文化。对于苏州文旅型特色小镇,要了解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文化,开发出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产业知名度[4]。
4.2 保持政策连贯性,建立考核制,加强监管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杭州特色小镇的考核制,每年对苏州特色小镇进行评级分类,选出优秀、良好、合格与降格小镇并进行名单公示,防范“假小镇”项目,禁止大拆大建,破坏生态红线等现象。不同小镇的定位、运营模式、区位条件各有千秋,因此,小镇的考核模式也应有所区别。
我们应将考核标准和考核时长与小镇的发展相对应,如针对文旅型特色小镇,应注重其文化建设的考核,而针对科技型特色小镇,应注重其创新创业集聚能力的考核等。小镇的特色形成,三五年是不够的,政策的长期连贯性对于小镇特色发展也起着重大作用。这就需要政府从长远眼光出发,考虑到小镇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其制定长期政策以支持小镇发展,不可只管前期申报不顾后期发展。
4.3 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加大力度,以人为本,警惕房地产库存
本市的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现代发达国家,但愿意生活在小城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多,这就说明了小城镇在“城市文明”构建上做得还不到位。
城市文明的建设须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通过优质的平台和宜居环境来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同时,要防范小镇大规模“房地产”化,严格控制小镇的住宅用地比例,对小镇的规划建设加强监管。
4.4 提高居民参与度
应推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活动中来,增强小镇居民的文化向心力,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为特色小镇的优美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可积极组织文化活动,让小镇居民更深入地了解小镇文化及其特色产业,如震泽镇可以组织居民参观养蚕场,了解养蚕文化和丝绸历史等。
4.5 进行品牌创新,加大宣传与推广
以苏绣小镇为案例,由于绣品单一且昂贵,商家大多处于亏本状态。因此,苏绣品牌急需创新来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如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苏绣的艺术形式等,从而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同时,还需通过积极的营销推动品牌建设,加强小镇特色产业影响力[5]。
4.6 文化引领、绿色发展、旅游发展相互融合
首先,苏州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应利用这一优势,建设以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相关定位的特色小镇,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深度开发其旅游资源。其次,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环境资源问题。要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规划小镇。最后,应利用好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条件,在开发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地协同发展。
4.7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政策扶持
本市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应利用这一条件大力扶持创新创业特色小镇,推动企业与大学、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搭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配套相关的创新服务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因此,在政府方面,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特色小镇,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服务。并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大项目,通过重大产业项目的引领作用,加速小镇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龚桦,俞越,李高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
[2] 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2).
[3] 胡可人.苏州特色小镇生态、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17).
[4] 鲁玉萍.依托区位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J].北京农业,2013(36).
[5] 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3.
①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类校级课题项目《苏州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涵(1997-),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就读于苏州科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苏州特色小镇研究;温家琪(1997-),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就读于苏州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从事旅游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