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侗族大歌的调查研究

2018-05-29王云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天柱县

【摘 要】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传承的唯一桥梁就是代代相传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精髓,是侗家文明的载体。但是如今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侗族大歌;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背景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数量少,分布地区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带。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以贵州锦屏的启蒙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包括天柱、剑河、三穗、新晃、锦屏、玉屏等;南方方言区包括黎平、从江、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一般认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由于侗族语言的南北分布,加上经济、地形、交通等的限制,导致专家学者们对侗族大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部方言区的黎平等地,而往往忽视了对与其同宗同源的北方方言区的研究。

二、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天柱县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所属县,位于黔东与湘西的交界地带,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却岌岌可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商业化

提起侗寨,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古朴之中透露着神秘的世外桃源;提起侗家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碗碗米酒承载的热情好客。都说侗家儿女是大山的孩子,得自然的恩赐。吊脚楼、风雨桥、刺绣、米酒、山歌、淳朴是侗家人的文化标签,是大山赐予这一方子民的灵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几乎已经消失不见,独具特色的古朴侗寨被钢筋混泥土覆盖,大批商业人士涌入,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土生土长的侗家人,就连象征自由的侗族大歌也沦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二)文化断层

侗族大歌传统的传承方式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师徒传承;二是家庭传承;三是群体传承。“文革”之前侗族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侗歌,还有为传承和宣传侗族大歌而专门举办的歌节,侗族大歌盛极一时。但是近些年来,传唱侗族大歌的人数急剧减少,并且存在着歌手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歌师年纪普遍偏大的问题。随着高龄歌师们的逝世和新继承者们的缺失,侗族大歌的文化断层危机日益严重,随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三)宣传力度小,人们对侗族大歌的理论认识不足

在对高校的抽样调查中,令人心惊的是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侗族大歌,甚至不知道侗族是少数民族。而且在对天柱县侗族人群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的人也没有听说过侗族大歌、更不会唱侗族大歌。有许多的人知道“山歌”,知道“侗歌”,却不知道“侗族大歌”,这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侗族大歌的理论认识还不足,政府的宣传工作还不太完善。

三、侗族大歌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汉化

教育制度改革后,即使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接受的也都是汉文化教育,侗族孩子进入学校读书,学的是汉字,说的是汉语,唱的是“汉歌”。从小学到大学,人们在学校的时间太长,接受侗族文化氛围熏陶的机会微乎及微,导致学生群体对于侗族文化的记忆出现了断层,并且在文化汉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侗族人对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袖手旁观。

(二)经济浪潮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歌手的身份外出打工谋求生计,只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童。侗族大歌传承主力的流失,直接导致本地的侗族大歌歌节、歌场停办,传播途径被迫中断,侗族大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四、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一)对现有的侗族大歌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

组织侗族大歌保护小组到侗寨采风,将歌谱进行整编和保护,对破旧的歌谱进行摘抄复制,充分利用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影碟等现代电子设备,对还在传唱或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进行录音、录像,再转换成音像制品,建立专业的资料库,留档保存。

(二)对侗族文化进行立法保护,设立侗族大歌传唱者的奖励机制

侗寨和风雨桥是侗族人民聚集的地方,也是侗族大歌主要的传播场地,政府应当分出部分财政对侗寨和风雨桥进行修缮,并完善侗族大歌传唱区域的基础设施服务。参考当地传统的乡规民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侗族文化进行立法保护,提高人们对侗族大歌的保护意识,鼓励民间开展侗歌传唱活动,设立相关奖励机制,开展对民间歌师和民族音乐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

(三)大力发展经济,壮大侗族大歌传唱队伍

侗族大歌如今的问题,最严重的还是人员的流失导致的文化断层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经济的落后。精神文化的丰富是以物质条件的提高为前提的,唯有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不用为了生计而担忧,才能“回收”外出务工人员,壮大侗族大歌传承的主力军,自然而然的就会有许多人学侗族大歌、传侗族大歌、爱侗族大歌。

(四)扩大宣传阵地,打造民族特色品牌

充分利用“互聯网+”模式,从网络、视频、摄像等方面加大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力度,同时也不可放弃报刊、杂志、书籍等传播方式,还可以将侗族大歌的精英组成一个专业的艺术团,到各地进行巡演,一方面有利于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侗族、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侗族大歌吸收其他民族的特色形式,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身,打造独一无二的侗族民族品牌。

五、结语

作为侗族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侗族大歌早已溶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保护侗族大歌绝不是简单地保护一项声乐艺术,也不单单是侗族或是贵州人民的责任。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全中国人,全世界人的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都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6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关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北方方言区侗族大歌的调查研究——以天柱县为例”(项目编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云(1998.6-),女,贵州天柱人,本科,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参考文献:

[1]陶政雅.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研究——以天柱县侗族大歌为例[J/OL].《北方文学:下》第6期.2017.

[2]赵捷.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期刊.《神州民俗》第10期.2007.

猜你喜欢

天柱县
贵州省天柱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天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柱县农村社会治理调查研究
☆黔东南州
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研究
天柱县稻田生态养鱼的实践观察和探讨
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谈喀斯特地貌渠道水毁修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