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稻田生态养鱼的实践观察和探讨
2017-04-26潘岚
潘岚
摘 要:稻田养鱼是稻田生态养殖最重要的种类,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本文探讨了天柱县稻田生态养鱼的技术要點、田间管理和综合效益,为类似区域的稻田生态养殖提供了实践观察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稻田;生态养鱼;天柱县
一、引言
稻田生态养殖是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产的养殖模式,有利于改善稻田生产条件,有效提高稻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带动多种经营,有效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我国著名水生生物专家倪达书(1988)指出,稻田养殖既可以在省工、省力、省饵料的条件下收获相当数量的水产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促使稻谷增收一成以上。当前,稻田养鱼是稻田生态养殖最重要的种类。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较长,积温较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暧湿气候,农作物一年两熟或混作二三熟。区域地貌以低中丘陵河谷盆地为主,有耕地面积22186.7公顷,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贵州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享有“黔东粮仓”的美誉,也是贵州稻田养鱼老区。近年来,水产品价格下滑,但是优质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水产养殖仍然存在一定的比较效益优势,天柱县有42万人口,消费潜力较大,在稻田养鱼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二、稻田生态养鱼的技术要点
多年来,稻田养鱼的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得到了同步增长。稻田养鱼的技术含量虽在不断提高,但总的来看,操作还是比较容易的,加上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进一步发展稻田养鱼完全可以办到。要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目的,在养殖技术上把握以下要点。
1.加高加固田埂和开挖鱼沟。养鱼稻田四周田埂在春耕前用硬土或岩石进行加高、加宽、加固。犁耙平整稻田后,应开好鱼沟。在养鱼稻田中间开挖“十”字沟或“双十”字沟,沟宽50-60公分,沟深30-40公分,同时在纵横沟交叉处或田中心挖一个深50公分、面积约1平方米大的鱼坑,以备鱼栖息,增加鱼的活动空间。
2.做拦鱼栅,防止逃鱼。它是稻田养鱼基础设施之一,在鱼苗鱼种放养前,须在进、出水口设置较牢固鱼栅,让鱼钻不出拦鱼的鱼栅,保持稻田原来放养鱼种的数量,保障鱼体的群体量。
3.消毒和施肥。长时间耕种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发生了一些改变,也藏存着一些对养鱼有害的病菌生物,对稻田养鱼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要对稻田施石灰消毒。稻田施石灰有两大好处,一是调节酸碱度,使土壤及稻田的水酸碱度呈微碱性;二是杀虫杀菌,每亩用60斤至80斤的生石灰撒施消毒,撒石灰时田中应无积水或少量的水,撒施后一星期再灌水,并亩施2000斤腐熟粪肥培肥土质和水质,再过4-5天后放养鱼种。
4.鱼种投放。稻田养鱼亩投放50-80尾,以放养鲤鱼为主,搭配放养少量的其它鱼,规格为80克左右/尾,要求体质健壮的鱼种,并放养适量的鲤鱼夏花为来年的鱼种作准备。稻田养鱼一般在栽秧后7天,秧苗返青后开始投放鱼种,鱼种下田前可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5.加强饲养。稻田的天然饵料满足不了田里鱼的生长需求,需要补充食物,为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必须补充人工饵料,如菜籽枯、糠麸或配合饲料等。一般在插秧后7-10天开始投饵,如放养1龄鱼种且密度较大时,放养后即投饵。将饵料投在鱼溜或鱼沟内,每天上午8-9时或下午3-4时投喂一次,投饵量视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而定。
三、稻田生态养鱼的田间管理
稻田养鱼能够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从而发挥稻田资源最大的负载能力,实现种养共生互利,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果。稻田生态养鱼还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稻、鱼双丰收。
1.日常管理。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关键是防漏和防溢逃鱼。因此,必须经常巡视田埂及检查拦鱼网栅,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以利于排注水畅通。稻田中田鼠和黄鳝都会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鱼,应仔细检查及时堵塞。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加深水位,以照顾鱼类的需要。
2.用水管理。为鱼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决定养殖产量的重要条件,应随着稻苗的生长,逐步加深水位,保持足够的养鱼水量。为满足水稻稻根对氧气的要求,在水稻生长期间须调节灌水深度及时间。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水位。4-5月放养之初,为提高水温,沟内水深稍浅灌即可;随着气温升高,鱼类长大,水位渐渐加深;8月可将水位提升到最大。二是根据天气水质变化调整水位。一般秧苗分蘖期浅灌,稻田中保持3—6厘米的水层;水稻孕穗后需水量大,同时鱼种也已长大,水层保持8—12厘米或更深些;水稻收割后如继续养鱼,水位应再加深。
3.稻田追肥。养鱼稻田总体上应重施基肥,轻施追肥。追肥主要使用铵态氮肥及酰铵态氮肥,施肥前通常要降低水位,施肥后田水肥料浓度高,特别是铵态氮升高,对鱼的安全有威胁。为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分段间隔施肥的方法,一块田分两次施,每次在一半田块施肥,两次间隔1-2天,使鱼在施肥时可以向另一半田块回避,也可先排去田水,使鱼集中在沟溜中,然后施肥,施肥后1-2天注水入田,对鱼即无影响。此外,也可施少量粪肥或混合堆肥,繁殖天然饵料,但施肥量要加以控制,以免引起水稻贪青倒伏,影响稻谷产量。
4.田间施放农药管理。稻田养鱼后害虫大为减少,但不能完全消灭,有时仍需使用农药杀虫。多数农药对鱼有毒,解决的办法为:一是选用低毒性农药,例如井冈霉素、敌百虫、杀虫脒、稻瘟净等,按常规用量对鱼是安全的;二是在施农药前先疏通沟溜,加深田水水位或造成田水微流状态,以便于鱼类回避和降低田水药物浓度;三是选择正确施药方法,粉剂在早上有露水时喷撒,水剂在露水干后喷洒,使农药尽量喷在禾苗上,少落入水中,用药后要及时换水。
四、稻田生态养鱼的效益评价
稻田养鱼由于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欢迎,也引起了我县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
1.经济效益。稻田养鱼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显著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稻田养鱼增加了新的收入。养鱼效益是种粮效益的6倍之多,稻田养殖由于是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生产,不需要增加更多投入就可获得多样化的、单位成本更加经济的产出。实施稻田养鱼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增收节支,每亩可增加600元,管理到位的稻田增收可超过千元。二是稻田养鱼可以促进水稻增产。稻田养鱼是一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对土地资源的立体利用,由于稻、鱼生态互动,开展稻田养鱼不仅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还能促进水稻增产,养鱼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10%,高的增产到20%。
2.生态效益。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稻田养鱼会相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米,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特别是山区、丘陵干旱较为严重的缺水地区,养鱼的稻田由于蓄水量大,可以有效地延缓旱情。稻田养鱼对环境改善作用还表现为其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
3.社会效益。稻田养鱼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所提供产品的品质上层,为广大消费者接受,也丰富市场鱼产品的供给。稻田养鱼可以做到适适上市、均衡上市,对稳定水产品供应、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山区水资源缺乏且交通较为不便的地方,发展稻田养鱼,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能够有效地解决“吃鱼难”的问题。
五、总结和展望
稻田生态养鱼只是稻田生态养殖的一个种类,天柱县稻田生态养鱼是稻田生态养殖的一个缩影,为类似区域的稻田生态养殖提供了实践经验。
就天柱县来说,全县有稻田16.5万亩,目前已稻田养鱼5.9万亩,稻田养鱼面积仅占1/3多一点,未来发展潜力还很大,主要趋势特点为:一是从北边稻田养殖区域向南边区域稻田养殖扩展;二是从山区稻田养殖区域向坝区稻田养殖扩展。
从稻田生态养殖来说,未来会有两个重要的趋势。一是养殖内涵不断扩展。稻田养殖将由最传统的稻鱼型发展为稻鳖型、稻蟹型、稻虾型、稻鸭型等。在发展稻田养殖与多种水生动物的同时,还可以探索稻田种植莲藕、茭白与水产养殖结合,由单品种种养向多品种混养发展,由种养常规品种向种养名特优新品种发展,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使稻田养殖向生态农业和综合农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养殖模式不断创新。養殖方式将由传统的平板式向立体、生态、全方位利用方式转变。养殖规模将从以往以解决农民自食为主、分散养殖、粗放经营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推行产业化经营。
总之,稻田生态养殖投入少,效益高,简单易行,未来发展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熟田为主、以连片发展为主,以村寨为单位;坚持以规模经营为主,鼓励种养大户承包,使农田向专业大户流转;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建设一批稻田养殖的专业村。
参考文献:
[1] 倪达书,汪建国. 我国稻田养鱼的新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1988(4):364-375.
[2] 梁芳. 浅谈稻田生态养鱼技术[J]. 北方水稻,2015(3):58-59.
[3] 蒋艳萍,章家恩,方丽. 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及其问题探讨[J].农业考古,2007(3):277-279.
[4] 张清明. 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J]. 科学养鱼,2000(1):9-10.
[5]刘某承,张丹,李文华. 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