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2018-05-29袁帅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用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楼梦》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包括语言、物质、生态、社会、宗教等,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時,对于文化意象的正确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为此,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文化意象的概念及翻译原则,并就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两版《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对于《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指出在对《红楼梦》中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时,应注意随机应变,灵活应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尽量维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袁帅(1987.9-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医学院人事处,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引言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囊括了我国各方面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园艺、医药、宗教、戏曲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此,有人说“《红楼梦》表面所展现的虽是贾府的荣辱兴衰,实际却体现着我国文化的大气候。”《红楼梦》的最明显的语言特色即为利用了大量的文化意象,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史学价值大大提高。现最权威且最具影响力的《红楼梦》英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所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及大卫·霍克斯所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者的翻译策略不同,对于文中文化意象的传达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文化意象概述

1.文化意象的概念。意象,是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情感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古人认为,意在内而象在外,意借助于象进行表达,象是人们内心表达的寄托物,寓情于景、以景托情,即是利用意象的一种方式。文化意象属意象中的一种,对于文化意象,谢天振是如此定义的:文化意象多凝聚着民族智慧及历史文化,很多文化意象均与民族传说、民族崇拜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出现在人们的语言、文化当中,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文化意象便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并具相对特殊的文化含义,部分还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人们在提到它时会彼此相互领会,从而实现思想的沟通。从这个定义当中可以看出,文化意象首先有着具体的形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通常已超越其本身;其次,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为某个民族或是某种文化所独有的。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诸如植物、动物、数字、成语或谚语、典故等均可体现某种文化中的特殊认知方式或是思维方式。

2.文化意象的翻译原则。因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等有所不同,所以,其所形成的文化意象也有所不同,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含义,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有“权威”、“神圣”之意,而在西方,“龙”却象征着“邪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意象的错位。也正是出于此,在对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翻译原则,具体如下:

第一,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即指译文需与语内连贯标准相符,可使读者理解并于目标语交际当中具一定意义。如对于“宝玉知他本姓花,又见旧人人诗句云‘花气袭人一词,遂回贾母将珍珠更名为袭人。”杨宪益先生将“花气袭人”一词译为“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ssails men”,并将更名后的“袭人”直接译为“Xiren”,但从“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ssails men”句中,读者丝毫看不到其与“Xiren”之间有何关联,也就无从理解为何将“珍珠”更名为“袭人”的含义。而霍克斯则是将“花气袭人”翻译为“The flowersaroma breathes of hotter days”,最后“袭人”一词也直接翻译为“Aroma”,这样虽然未保留原文中“袭人”的名字,但前后的关联性更强,读者也不会产生疑惑。

第二,忠实原则。忠实原则,即指译文应与原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的统一性,也就是说,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也应再现原文当中文化意象所蕴含的。如对于《红楼梦》中的关键词——“红”字,其有着明显的褒义色彩,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为尽量保持我国文化色彩,均是直接将“红”译为“red”,但因文化背景的差异,霍克斯认为汉语中的“红”更接近于英语中的“green”或是“gold”,因此,其在进行翻译时,多数将“红”翻译为了“green”,这显然导致“红”的本来意义丢失了,也让读者误以为“green”真的是指“绿色”,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及理解。

第三,明确原则。明确原则,即指译文应给予充分信息,明确原文中文化意象所指或所蕴含的意义,使读者能够确切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象。如对于贾母问黛玉所念为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其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在进行翻译时,杨宪益先生及霍克斯均直接翻译为“The Four Books”,在没有注释之前,读者很难知道是指哪四本书,也就难以理解黛玉所说《四书》到底是指什么。此时,若有注释进行解释,为读者提供具体信息,读者就可明确《四书》所指,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要注意的是,若原文所使用语言本就模糊,那么译文也可利用模糊语言与之相对应,以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

二、《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1.直译法。在进行翻译时,采取直译法的目的主要在于保留原文当中的文化意象。不同国家的语言虽有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通过比较文化的相似性,人们可从不同的语言当中寻找到类似或可相互对应的意象。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就可采取直译的方法,将此类文化意象进行直接翻译,而无需进行再加加工或解释,以免原文的文化特征流失或缺损。如《红楼梦》第5回中有一句“……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句中的“龙”与“凤”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象征“吉祥”,“龙”代表权威,“凤”比喻高贵,“凤翥龙翔”意在描绘警幻仙姑龙飞凤舞的姿态。在进行翻译时,霍克斯将其翻译为“……like stately dance of simurgh with his mate.”将“龙”、“凤”翻译为西方神话当中的一种巨鸟“simurgh”及它的配偶,整句虽也体现了两者跳舞的景象,但却未让读者看到“龙”、“凤”这两种文化意象。而杨宪益先生则是如此翻译的:……and she bears herself like a phoenix or dragon in flight.直接将“龙”、“凤”翻译为“dragon”、“phoenix”,虽然“dragon”、“phoenix”在西方文化当中通常表示“邪恶”、“涅槃重生”,读者可能会对此句产生误解,但译文完整地保留了原文当中的文化意象,有效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读者也愿意去了解“龙”与“凤”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含义,为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增词法。增词法是指在进行翻译时,在保留原文文化意象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解释,将原文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采取增补的方式在译文当中体现出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受文化背景及个人理解能力的影响,在进行翻译时,对于某些具特殊含义、固定典故的文化意象,可采取增词法,加上必要的修饰词或修饰成分,说明其含义或是典故的出处等,以对这些关键意象进行解释,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如《红楼梦》第62回中写道:宝琴笑道:“请君入瓮。”其中“请君入瓮”源于《资治通鉴》,其所蕴含的典故为来俊臣利用周兴自己所设计的刑具来逼周兴招供自己谋反,意思是指利用某人整治他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霍克斯是如此翻译此句的:You know what Lai Jun-chen said when he showed Zhou Xing the fiery furnace that Zhou Xing himself had designed, said Bao-qin:“please step inside!”I think thats what I should say to you now.Why dont you do the forfeit that you designed for Bao-yu?在进行翻译时,霍克斯采取增词法直接将“请君入瓮”典故的出处进行了解释说明,让读者了解到“请君入瓮”的含义,有效传达了“请君入瓮”这一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3.加注法。加注法是翻译中常用的的方法之一。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常遇到很多具浓郁民族特色或传统文化色彩的典故、人名、地名、史事、成语等,对于这些具典型特征的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时,译者一般会进行直译,让读者接触这些独特的文化概念,然后加注,在注释当中详细解释该概念,让读者了解所翻译典故、人名、地名或史事等的背景,知道其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既可很好地保留原文当中的文化意象,同时又可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原文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如《红楼梦》第3回当中有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美三分。”,针对此句,杨宪益先生是如此翻译的:“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4,more delicate than Xi Shi5.”(4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5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此翻译当中完整地保留了“比干”和“西子”二人的名字,让读者先接触到了原文当中的文化意象,然后以加注的方式分别对“比干”和“西子”的文化典故进行了解释说明,让读者知道了“比干”、“西子”的文化内涵,“比干”即表明拥有智慧的人,而“西子”是指漂亮、美丽的女子,这样读者就可深刻地了解到,这句话形容的是这个人既有智慧又漂亮,在有效传达原文文化信息的同时还保持了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4.释义法。因国内外语言及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红楼梦》原版本中很多意象在国外语言当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意象,致翻译难以保持原版本中的意象,也就无法让读者深刻地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寓意。对此,就可采取释义法,将意象转化为意义。如第18回中所说的“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句中“金谷酒”源于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其曾于此园中宴请宾客,并命宾客赋诗,未成者则需罚酒三斗。此处借“金谷酒”描述大观园中大摆筵席,众从赋诗的情景。“玉堂”指嫔妃居所,句中的“玉堂人”即指嫁给皇帝为妃的元春。整句对仗工整,且用典故叙事。霍克斯将此句翻译为“Its odours sweet a poets wine enrich;Its flowers a queenly visitor bewitch.”,在进行翻译时省略了原文的文化意象,而直接利用“a poets wine”及“a queenly visitor”直接表现“金谷酒”及“玉堂人”所包含的蕴义,并以“enrich”和“bewitch”作为补偿,加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特殊文化符号的文化意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时,务必要慎重对待文化意象的翻译。所谓“对于文化意象的传递,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在于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原文中的形式和内容。”为此,译者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时,一方面要注意传递原文当中文化意象的基本含义,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表达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即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应注意随机应变,既要对应文化意象的字面意义,同时又要依其特殊意境采取巧妙地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实现原文表现信息及深刻蕴义的传达。

参考文献:

[1]林素琴.《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4):41-47.

[2]满虎.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英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8):81-82.

[3]李琼.《红楼梦》习语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真与补偿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02):71-72+99.

[4]何婧媛.《访妙玉乞红梅诗》中的文化意象翻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01):79-81+96.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翻译策略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