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初中数学课堂
2018-05-29倪例雄
倪例雄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应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重视对学生归纳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多媒体设备 生活化 学生能力 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31-01
虽然教育改革使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当前数学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谈谈构建和谐初中数学课堂的途径。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能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通过制作动画,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将解题过程展示出来,既使得课堂气氛活泼,又让学生容易理解。
二、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可将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笔者将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寻找这些物体的相同点,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笔者才引入“轴对称”这一教学主题。在学习了相关知识点后,笔者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指着椅子,有的学生指着黑板,还有学生说教室的墙壁,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困难,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归纳、反思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将学生会做的题换个问法或者换一下题目中的数字,学生就做不出来了。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在课堂练习中,除了让学生在黑板上做题之外,还要他口头表述这道题所包含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如果学生再遇到相应的题型就知道解决的方法了,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另外,笔者会让学生每周将自己做错的题目或者不会的题型写在纸条上交上来,以此统计学生不会的题目,然后利用每节课剩余的几分钟为学生讲解一道或几道容易做错的典型题目。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加深对错题的理解与记忆,笔者让学生准备“错题改正本”,将老师每次讲的题目记在本子上。通过这样长期的积累,学生构建了紧密的知识网络,复习时不用再翻阅练习册去复习每一道题,而是浏览一遍错题本就能达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反思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重视师生沟通,建立和谐课堂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数学“学困生”。不少教师认为学困生的成绩难以提升,因此对这些学生置之不理;这些学生也自暴自弃,甚至在课堂中扰乱秩序,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以“大朋友”的身份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寻找他们的问题所在,多途径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班上有一名男生学习较差,笔者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的计算机水平较高,因此把一些制作课件的任务交给他。该生为了给笔者做好课件,就去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另一个途径理解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关爱给予每一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总之,教师要认真分析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构建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愉悦的和谐课堂。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