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态家访的谈话技巧
2018-05-29梁小珍陆维顺
梁小珍 陆维顺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小学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常态家访中的谈话策略:在家访前精心准备,确保家访谈话质量;注意教师形象与基本礼仪,让家访对象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尊重;谈话与评价时把握火候,掌握好表扬与批评的尺度;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考虑,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家访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班主任 留守儿童 常态家访 谈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85-02
家访是沟通家校的桥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班主任家访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也随之增加。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班主任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上门家访的谈话对象往往是学生的祖父祖母。要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必须对他们进行常态家访。不管是上门家访、电话家访还是网络家访,都离不开沟通交流。那么班主任如何把握与家长、托管人、留守儿童的谈话艺术呢?我们对留守儿童家访的谈话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精心准备,确保谈话质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访谈话也不例外。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确定家访对象之后,要先明确家访方式(一是对其外出的父母进行电话或网络家访,二是对其及托管人进行上门家访),而后明确此次家访的目的,最后精心准备家访谈话的内容,确保谈话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而增强家访的有效性。此外,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家访时间的预约。尤其是对于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提前发个信息让家长确定电话或网络家访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徒劳无功。
我们认为班主任家访谈话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反映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学习情况;二是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学习、生活的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三是共同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成因,就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达成一致。但谈话不必面面俱到,应根据家访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因此,班主任在家访前必须事先准备好谈话内容,清楚该生有哪些优缺点,明确应谈些什么,该怎样谈。同时,对谈话的场所、时机、氛围及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估,做好应变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仗,使家访能突出重点,解决问题,达到既定的目的。
二、注意形象,谈话得体有“礼”
班主任在家访谈话中要注意教师身份、自身形象,谈吐得体,彬彬有礼。在谈话前要主动向对方问好,与家长或托管人同性别的可以主动握手。称呼上要尊重对方,一般称呼为“学生名字+与学生的关系”,例如“张三爸爸”“李四奶奶”等,也可以按辈分称呼,但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跟随别人叫对方的诨名外号。见到孩子也应主动打招呼,见到留守儿童家庭脏乱差,不能露出嫌弃的神情。第一次谈话应立即介绍自己的身份,讲明来意,以免造成误会。当家长和托管人对班主任的评价存在偏颇或将家访误解为上门告状时,班主任在家访中往往备受冷落。这时,班主任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过于在意他们接待或谈话时的态度,切忌口不择言。面对学生家长或托管人的指责,要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做到谈笑自如,和和气气,这样家长或托管人才会笑脸相迎,客客气气,才会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交谈。此外,认真倾听也是班主任在家访中的基本礼仪,是尊重对方的体现,班主任应在认真倾听中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家长的呼声与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把握火候,谈话委婉有“度”
班主任在家访谈话中要把握好尺度,要根据不同的谈话地点、氛围和对象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策略。
我们在家访实践中体会到,家访谈话要坚持“七分表扬三分批评”的原则。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千里之外务工,他们除了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还要承受牵挂、思念子女之苦;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孤苦无依,大多性格孤僻、自卑,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心灵也比较容易受伤。如果班主任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在校情况时一味地告状,把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家长就不能安心工作,度日如年,素质再好的家长心头也不是滋味,可能导致家长恼羞成怒,对孩子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学生也因此对班主任怀恨在心,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前不久,我校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李老师当着犯了错误的留守儿童陈某的面,给远在广东务工的陈某家长打告状电话。年轻的李老师是个急性子,从头到尾都在数落陈某的不是,还叫家长当场在电话中教育陈某,结果家长把孩子骂了个狗血喷头,陈某当即把李老师的手机一摔,跑出了办公室。第二天,听其他孩子说,陈某回家挨爷爷狠狠地揍了一顿。陈某也从此和李老师水火不容。可以不客气地说,李老师的这次电话家访是失败的。当然,班主任一味表扬的做法也不可取,虽然使谈话氛围轻松愉快,但容易放松家长和托管人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因此,班主任家访谈话要把握火候,掌握好表扬和批评的分寸。我们认为,班主任家访谈话应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策略,这样家长、托管人和孩子容易接受,谈话也能顺利进行。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独立自主、热爱劳动、孝敬老人等优点,在谈话时先对孩子取得的成绩和闪光点加以肯定,鼓励其继续发扬,让家长、托管人和孩子看到希望,产生自豪感,也为后面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埋下伏笔。适度的表扬之后,班主任还应适时、委婉地指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家长和托管人共同分析成因,探讨解决的策略,让家长和托管人及时调整和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设身处地,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厌学、邋遢、孤僻、自卑、偏激、叛逆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要转化一名“问题学生”不是一次家访、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需要用爱心去温暖他们,设身处地去为他们着想,在家访谈话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能慢慢地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到正轨。
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家长、托管人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感。然后班主任要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问题,将心比心地分析问题,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在谈话时,班主任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卸下心理包袱,感受到班主任如父母般的关爱,自然而然地把班主任当成亲人和知心朋友,进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鼓起改正错误的勇气。
一天课间活动,班长跑来报告:“梁老师,班锐(化名)把同学推倒摔伤了。”我连忙把摔伤的学生送去诊所包扎。因为班锐是个单亲留守儿童,我没有在同学的面前批评他,而是放学后来到班锐家家访。我温和地与班锐、班锐爷爷打招呼,诚恳地对班锐爷爷说:“班锐爷爷,今天是我没尽职,班锐不小心把同学撞伤了。”他们原以为我一来就兴师问罪,听我这么一说,班锐不好意思地说:“是我推倒的。”他爷爷一听火了,就要打他。我连忙把班锐护到身边,安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然后拉着班锐的手问他:“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推同学吗?”班锐说:“他嘲笑我没有妈妈。”我把孩子揽进怀里,说:“我也认为这名同学这样说太过分了。”然后,我話锋一转:“你认为动手推人对吗?”班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推人是不对的。我又提示他:“以后该怎么做?”班锐谈了自己的认识。最后,我委婉地向班锐提出了改进意见。经历这件事后,他和我更加亲近了。当时如果我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即使谈话句句在情在理,他也听不进,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出言不逊顶撞老师。正是这些情真意切、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如沐春风,谈话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的谈话如果能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带给学生启迪,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家访谈话技巧,家访工作才会富有灵性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