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8-05-29何春芳黎爵恒
何春芳 黎爵恒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为例,展示了教师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82-02
教学目标:
1.会认“擎、汇、瞻”三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瞻仰”等生词,理解“汇集、欢呼、欢跃、诞生、瞻仰”等词语。
2.学习场面描写和按事情发展顺序将活动写清楚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场面盛大的句子。
3.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感悟和品读,体会开国大典场面的盛大,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和品读,体会场面的盛大。
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和按事情发展顺序将活动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典”的古文字,让学生猜一猜,解释“典”的意思,引出课题。(师板书)
师:一个能载入史册的典礼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不叫“庆典”叫“大典”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课文中去体会大典的“大”。
【评析】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在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典”的文字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典”的含义,带领学生体会了汉字的精妙。古老神奇的汉字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期待。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师又紧紧抓住题眼中的“大”字展开教学,使整个课堂的脉络清晰明了。
二、学习课文
1.师:默读课文,划出你感受到“大”的句子,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谈谈你的看法。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分享,相机学习有关段落。
【评析】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把学习的权利充分留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整节课中,教师尽量隐藏自己,让学生在充足的自学时间里读读写写,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充分的自我感悟和理解是小组合作的前提,这样的经历使学习更真实、更有效。
预设一:人多
师:是呀!参加典礼的有各行各业的人,总数达到三十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下面,我们做一个数学小测试:我们班有五十个同学,十个这样的班就有五百人,三十万人就是多少个这样的班呢?(生:六万)你见过这么多人的场面吗?参加过这么多人的典礼吗?所以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典礼呀!(师板书:三十万)
师:课文第四自然段也写到了早上入场的群众队伍,你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队伍的庞大呢?
1.师指名生回答。(生:汇集、海洋)师运用字理析词“汇集”,引导学生前后对比,体会用词的准确。
2.师:下面,我们学习“就是”“有的……有的……”,对比“擎”和“提”,想象补充当时人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3.让学生理解“直奔”一词,体会人们心情的激动和急切,指导学生朗读。(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赛读)
预设二:会场大
教师指名学生读2—3自然段,并随机画出会场的布置示意图,帮助学生通过会场布置理解场面的“大”。
预设三:掌声多
师:课文多处写了会场的掌声,请你圈出描写掌声的关键词。(生:排山倒海、雷鸣般、一阵、一阵又一阵)
1.师:什么叫“排山倒海”?(生:把山推开,把海倒过来)下面我们来听一段声音,感受排山倒海的气势。(师播放一段风暴和海啸的声音)如果把这些声音换成掌声,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个场面的盛大。让我们一起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
2.让学生比较“一阵”和“一阵阵”,体会人们对毛主席的爱戴。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扮演毛主席进行演说,让学生用掌声表达两个词的区别,体会用词的准确)
预设四:欢呼声多
1.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体会场面的盛大。
(1)让学生对比词语“欢呼”和“欢跃”,体会群众的激动和自豪。(师相机板书)
(2)让学生理解“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想象毛主席的宣告传遍全中国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农村田间地头、城市街头巷尾、学校、工厂的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同时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让学生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和“它经过……”,从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同语反复的作用,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让学生学习第十三自然段。
(1)让学生理解“不断……不断……”“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等句子。(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创设不断欢呼和鼓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场面的盛大)
(2)教师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群众激动的心情。(小组赛读,齐读)
师:从大家激情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人民一起欢呼一起欢跃的沸腾场面。这次典礼是多么盛大呀!
【评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教师对词的解释运用了字理析词法(如“汇集”)、语素分析法(如“排山倒海”)、对比换词法(如“欢呼”与“欢跃”“一阵”与“一阵阵”);对句子的教学也采用了情境创设、比较等方法。多种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用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个过程就是语言品味、感悟、积累的过程。品词后,教师又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品读,即把勾画出来的生动传情的语句、语段读出感情来。本教学片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品词和品读是结合在一起的,一般先品词后品读。品词是否到位,又可以通过品读来检验。
预设五:持续时间长
1.请学生划出文章各段开头的时间词语,算一算大典持续了多长时间。(一个能从早上六点持续到晚上九点半的典礼该是多么盛大呀)
2.师:虽然我们不曾身临其境,但是我们却很清楚仪式的过程,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了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三点整”“接着”“升旗的时候”“接着”),这些词语的使用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仪式的顺序,如果我们在习作的时候,能用上表示时间和顺序的词语将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清楚,我们的作文就会更有条理。
三、总结章法,迁移练笔
1.师:作者在描写“典礼仪式”这个场面时,除了写三十万群众的表现,还写了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主要人物和群众描写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个丰富的场面,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点面结合”的方法。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令人激动的场面,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评析】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上一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将看似复杂冗长的课文梳理清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表达顺序。教师同时点拨“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让学生从中感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四、课堂小结,铭记“大典”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大典”的现场,从人多、掌声多、欢呼声多、持续时间长等方面体会了典礼的“大”,这么一个令人振奋、激动的场面永远地载入了新中国的史册,永远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一起铭记大典!
【总评】《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太过遥远,再加上课文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但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情境,带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和想象。丰富的教学方法打通了学生和历史间的“隔断”,教师站在怎样理解、怎样读和怎样写的角度设计教学,带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品读,和作者一起走进文本去体验、去感受;通过对重点人物的学习渗透点面结合的写法,让学生理解文章写法,最后进行写法迁移,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评价一节语文课是否完美,首先应看它是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是否上出“语文味”。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和运用,凸显了阅读教学中的“三品”——品词、品句、品读,自始至终训练扎实,不失为一节“语文味”很浓的语文课。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在开课伊始,引导学生抓住文眼的关键词“大”进行课文学习,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在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习更真实更有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考慮了学情,对学生的汇报进行了多个预设。由于准备充分,教学中能做到不慌不忙,游刃有余。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