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叠”式小学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8-05-29杜娟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杜娟

【摘要】本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的三个合唱作品为例,从提炼最能激发学生歌唱学习兴趣的音乐点出发,通过声部内叠加和声部外叠加的方式,阐述“提-叠”式合唱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效果。

【关键词】“提-叠”式 合唱教学 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68-0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合作”中指出: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与协调能力。合唱是歌唱的高级形式,是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叠”式合唱是笔者针对合唱教学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叠”式合唱的运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顺应了学生音程感知以旋律为先的歌唱学习习惯,达成了在合唱学习中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学习效果。笔者通过“提-叠”式合唱教学的实践尝试,寻找适合普通班级的合唱学习方式,在顺应大多数学生歌唱学习的习惯,关注通过作品的分层学习逐渐获得师生间、生生间、声部间、身体间等多方面的融合与协调,重视合唱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更强调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审美、合作、交往、创造、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一、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合唱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基础训练,特别强调合唱的音色融合、音响平衡、层次布局等技能技巧的掌握。在合唱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的教师合唱表现形式单一,不能持久地维持小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只注重听觉与声觉的相互作用,忽视多感官的调动与配合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对合唱产生厌倦,影响歌唱的学习效果。

二、“提-叠”式合唱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一)內涵

“提-叠”式是笔者在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中结合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经过梳理、归纳、总结而提出的。“提”指提取,“叠”指叠加。笔者根据对小学合唱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在整体聆听了教材中的合唱歌曲的基础上,提取作品中最能唤起学生积极情感表达的音乐要素,如段落、乐句、节奏、音列等作为动机,由此发展情感。在发展过程中,再通过不断提取新的要素进行叠加,如音色、速度、音准、和声等,运用律动模仿、器械辅助、声势创编等教学方式,逐步达到预期的合唱效果,使学生各方面音乐能力协同发展。

(二)“提-叠”式合唱教学的意义

1.顺应学生音程感知以旋律为先的歌唱学习习惯

学生长期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对横向旋律音准的把握明显优于纵向的和声音程。笔者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基本掌握一个声部后再加入另一个声部的合唱学习方式,顺应学生音程感知由旋律为先的歌唱学习习惯。

2.遵循学生在兴趣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从实际教学经验看,大多数学生喜欢歌唱,但他们不喜欢合唱,源于合唱对歌唱各方面要求更高,而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合唱学习的兴趣。“提-叠”式合唱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由唤起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分解合唱学习的难度,通过叠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的美好,进一步激发学生合唱学习的愿望。

3.达成在合唱学习中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学习效果

音乐学习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为最终目标,合唱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合唱学习就不能只重视音准、和声、音色等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更多通过合唱学习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如交往、沟通、表达、合作等,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叠”式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实践操作

小学音乐教材的合唱作品中,往往低声部的歌唱是难点。为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笔者尝试了许多教学方法。“提-叠”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要素等的不同,提炼歌曲中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突破点,以此为动机不断叠加发展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吃透、巩固、熟练声部的歌唱,最终达成合唱的效果。以下笔者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以下简称人音版)出版的小学教材中的三个合唱歌曲教学为例,尝试从不同的突破口多角度阐述“提-叠”式合唱教学的实践操作。

(一)提取——感知音乐要素,把握歌曲风格意境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提-叠”式合唱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聆听、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将低声部教学难点作为重点突破,提取最能表现歌曲风格意境的音乐要素,在游戏、声势、器械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感知、熟悉,逐步内化。

1.提取歌曲音列,在游戏活动中感知

乐音体系中,按照上行或下行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梳理歌曲的音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歌曲风格、调式、旋律等特点。

《叮铃铃》是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合唱歌曲,整首歌的旋律主要有“mi、la、do、mi”四个音组成,“re、sol、升sol”作为经过音起装饰的作用。笔者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以音列为素材的声势模仿、音高感知、听辨、记忆等活动突破低声部教学的难点。

【具体操作】

(1)学生围成圆圈坐下,教师示意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师用拍腿、拍肩、拍头分别表示“mi、la、do”三音,边模唱音高边做动作)

(2)学生动作模仿,感知音高与动作的关系。

(3)教师示意拍腿唱“mi”,学生听辨拍肩、拍头的音高。

(4)教师随意拍击腿、肩、头三个部位,学生反映音高,师指导音准。

(5)教师一边做声势活动,一边歌唱前半句,学生心里默唱。

(6)教师动作提示,学生完整唱出低声部前半部分,教师接唱后半部分。

【效果呈现】

以上是游戏的开始,主要呈现了“提取”部分的教学环节。教师先通过提取歌曲音列,再通过动作模仿、听辨音高、完整呈现三个步骤进行;重视以听觉为基础的视觉、运动觉、触觉、声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感知、歌唱一系列活动中学唱低声部,基本把握歌曲的风格。

2.提取典型节奏,在声势律动中体验

音乐中的节奏好比人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取歌曲典型节奏进行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感觉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律动,让学生体验声势创作的乐趣、进一步探索自己身体的同时,发挥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的联结作用。

《丰收的节日》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笔者抓住低声部四句旋律都是同一节奏型“××× ×××× ×× ×”,并具有舞曲风格的特点,由此展开教学。

【具体操作】

(1)教师用非洲鼓敲击低声部典型节奏,示意学生或拍手或走起来,然后围成圆圈。

(2)教师继续敲击,示意学生用声势模仿,并鼓励学生创造更多的音色。(通过围圆圈的形式,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伙伴们对声势的不同运用,发展了思维)

(3)教师继续敲击,示意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做声势运动。(学生的声势运动在行走中变得丰富而放松)

(4)教师继续敲击,示意学生在“×× ×”节奏处就近选择伙伴进行合作声势活动。(学生的反应、合作、创造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

【效果呈现】

一开始的非洲鼓声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他们很快感受到浓浓的歌舞气氛,并在教师的指令下进入节奏的辨别与简单的声势活动中。接着,通过围圆圈的形式,学生能清晰地观察伙伴的表现,从而促进声势创作的多元化;通过自由走动的声势活动进一步解放学生的肢体,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声势活动的螺旋式进行,促进学生反应、合作、交往等能力的持续发展。

3.提取歌曲段落,在器械辅助中表现

小学阶段的学唱歌曲以一段体、二段体的歌曲为主。对于一段体的合唱作品,笔者也尝试运用直接教学低声部的方式。《晚风》是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每句弱起,高低声部节奏完全相同。教学时,笔者提取低声部段落,从长音、拍子、节奏、乐句等要素逐步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行走、推球等活动加深对旋律的听辨、理解与感受。

【具体操作】

(1)教师弹琴,学生恒拍行走。

(2)教师加入歌曲低声部的弹奏,让学生通过情绪行走感知。

(3)教师继续弹奏,示意学生在长音处停止,用身体表现音的延长。

(4)教师继续刚才的活动,加入长音后停止“lu”的哼唱。

(5)示意學生在行走活动中听辨拍子与感受节奏特点。

(6)让学生说说拍子及节奏特点。

(7)让学生两两合作,随歌曲在强拍与次强拍处感觉推球,感受歌唱时的呼吸。

(8)在学生推球感知中逐渐加入“lu”的哼唱,模仿“风”的声音。

(9)教师出示PPT田野的画面,让学生在意境中歌唱。

【效果呈现】

学生很快进入恒拍的行走,能用比较连贯的步伐与柔和的身体表现音乐的情绪,使长音听辨接唱与歌唱的气息训练有效融合。推球中,伙伴间的合作、观察、控制与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结合PPT的渲染,学生逐渐沉浸于自己的歌唱与表达之中。

(二)叠加——理解歌曲作品,提升合唱技能技巧

“叠加”可以是声部内的叠加,也可以是声部间的叠加。通过叠加,逐步增加力度、速度、歌词、音高、音程等,不断细化歌唱内容,丰富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

1.声部内的叠加

(1)叠加力度变化,锻炼歌唱的控制力

歌唱中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变化可以对音乐作品起到突出情感、表达情绪、烘托气氛、美化意境的作用。以《叮铃铃》为例,可以通过叠加力度变化的方式,锻炼学生歌唱中气息的控制能力,表现羊儿在主人的呼唤声中由远及近奔跑的情景,表现主人放羊时的愉快。

【具体操作】

①学生歌唱低声部旋律,教师加入手串铃伴奏,力度由弱渐强。

②师生谈话,说说刚才感受到乐器伴奏的变化,点到即可。

③教师伴奏,学生歌唱,指导气息的控制。

④师生交谈:串铃的声音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教师出示PPT。

⑤加入歌词,模仿羊儿由远及近奔向主人的情景。

⑥角色扮演歌唱:学生模仿羊儿奔跑向主人。(教师或学生扮演)

【效果呈现】

力度的叠加运用了打击乐器、角色扮演的方式。串铃的加入把学生带入了山坡上羊儿奔跑的情境,既是气氛的渲染与烘托,更是歌唱力度变化的提示。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表现中感受气息支持下的腹部弹跳练习。角色的扮演使歌词的加入顺理成章。

(2)叠加听辨记忆,解决歌唱的音准

合唱中横向旋律的音准会直接影响纵向和声的音准把握。笔者通过歌词、旋律等听辨内容的叠加,让学生加深对歌曲内容的记忆及旋律音高的感知。以《丰收的节日》为例,让学生通过两次叠加听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记忆与把握。

【具体操作】

①学生做声势活动,教师加入歌词,学生听辨歌曲的内容。

②说说你听到的歌词内容。教师板书出示:多欢畅、堆满仓、跳起舞、来欢唱。

③师生接唱(学生唱后半句)。

④教师唱前半句旋律,手势提示学生接唱后半句。教师板书。

⑤师生进一步接唱旋律、歌词,稳定音准。

⑥学生完整唱低声部,教师指导短促、跳跃的歌唱技巧,表现丰收的喜悦之情。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路径探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