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读诗歌、看意象
2018-05-29顾香
顾香
【摘要】本文以《乡愁》教学片段为例,结合意境濡染、学习意象、解析意象三个教学片段及设计意图,介绍让学生爱读诗歌、会看意象的做法。
【关键词】古典文学 诗歌 意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80-02
古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法。当前,社会、学校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高度重视,古诗词文化被认为是母语教育“固本、铸魂、打底”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已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唐诗宋词,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体悟。让学生接触古典文学,无疑是让学生直接走进了丰厚的历史,了解缤纷的人类情感,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文心雕龍》指出:“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称之为“意象”。这一术语沿袭至今,经过了千年的洗礼和润泽,散发着迷人、厚重的光彩。通过“文学意象”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能给人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阅读体验。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可能是世界上最爱言之有“物”的了:梧桐锁秋,芳草连天;一草一木,物竞芳华;杜鹃啼血,鸿雁传书;庄生晓梦,蝴蝶翩翩;落花流水,冰心玉壶;雨露霜风,金樽对月……古时如此,现今亦如此。很多新诗诗人也多爱古典诗词,在文中、诗中或致敬,或引用。下面,笔者以钟爱古典文学的席慕蓉的《乡愁》一文为例,带领学生从现代诗看古代诗,让学生爱读诗歌,会看意象。
片段一:意境濡染
【复习引领】
师:江苏诗人卞之琳说《断章》写的就是一刹那的意境,写的便是世间人物、事物,它们息息相关,相互依存。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诗歌《断章》。
(生背诵《断章》)
【初读感受】
师:你的故乡在哪儿?
生1:我的故乡在海门。这里有大海,有长江,有特产。
生2:我的故乡在云南,山水皆是景。
师:如果说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你能理解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不能理解!太奇怪了!出生的地方就是故乡啊。
师: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便是台湾作家席慕蓉。她把乡愁融入了诗中,短短的几句话,胜过满腔倾诉。(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诗,在读,在意境。李吉林老师总结出的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中指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断章》的物美、人美,诗歌中美好的月夜给予人想象的空间,使人放飞灵魂的翅膀,让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下初次接触内容隽永、意境深远的《乡愁》,很容易触动学生内心的惆怅。教师无需过多的讲解,不用介绍,诗的意象已在学生心中自然安放。
片段二:学习意象
【了解背景】
师:著名台湾作家席慕蓉是蒙古王族的后人,是两岸知名的画家、作家、散文家,擅长在诗中使用中国古典文化意象。(出示中国地图)你看,蒙古和台湾的地理差距。
生:好远的距离啊!
【学习意象】
师:意象的使用是本诗的一大亮点。这些意象意韵深远、司空见惯却又让人泪湿衣衫。
师:意象,以主观之“意”浸染、赋予客体之“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同学们熟悉的岁寒三友——
生:松、竹、梅。
师: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寓意为恬然自处,傲寒而放,坚韧不拔。前段时间我们背过《天净沙·秋思》——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鸦或者杜鹃,寓意着悲凉凄清、孤独愁苦。再如,高山流水,则寓意着——
生1: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生2:我明白了。就是物体有了特殊含义。
师:是的。在这首小诗中,席慕蓉用了几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你找到了吗?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体会)
师:作家席慕蓉把乡愁融入了诗中,用意象倾吐惆怅。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不能深谙“意象”一词的含义,但对常见的意象一点也不陌生。学生对概念的生疏,并不代表学生内心缺少体验,没有真情实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不少于七十首,教师以大自然和生活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学生“情动而辞发”,自然就有话可说。教师用耳熟能详的词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进入新授诗歌的语境,做到了“雁过无痕,叶落无声”。
片段三:解析意象
【意象一】月夜笛声的意象
师:笛声,是什么时候的笛声?
生:月夜。
师:在作者听来,吹的什么内容?
生:故乡的歌。
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里的两句——
生:(读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不错,这样一曲《折柳》笛声,是萦绕在席慕蓉心中不消的乡音。
生:(读诗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师:笛声寄托的正是乡音乡情。笛声和月亮,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说到月亮,你觉得它寄托了什么情思?
生:思乡情怀。
师:李白有诗曰——,杜甫有诗曰——,苏轼有诗曰——
生:(读诗句)李白有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有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故乡月夜的笛声寓意着什么呢?
生:月明之夜的思乡情。
师:月夜、笛声,足够煽起游子的归心之情。
【意象二】雾的意象
师:怎么离别?
生:挥手离别。
师:能说再见的离别,还有再能见到的期盼。作者再也见不到什么?
生:见不到故乡的面貌。
师:诗中的离别,在哪儿离别?
生1:在雾中。雾让我觉得不真切。
生2:霧让我觉得很遥远,很朦胧,好像怎么看都看不见。
师:一位蒙古族后人却居于海峡另一边,仿佛一片对根满怀归情而又无可奈何的落叶……对她而言,她对故乡的思念,不仅连分别的面貌也没有,更谈不上归期……
生:雾里挥手离别是有家回不了。
师:雾中离别是难回故乡的惆怅。
【意象三】树的意象
师:诗中的树是什么样的树?
生:没有年轮的。
师:可能意味着什么?
生:永恒,不会改变。
师:能形容一下程度吗?
生1:像时间一样没有尽头。
生2:像大海。
生3:像浩瀚的宇宙。
师:真是深海一般永恒的乡愁啊,这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的。没有年轮的树,就是绵绵无期的思念。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意象,又把意象带到诗歌中回煮、内化、品尝。杨振宁先生曾说:“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虽然诗意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我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学生应当知晓意象在诗歌中是个久长的概念,我们无须一劳永逸地理解这些意象,而是学会“认识它们”,做一个认识它们的人,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裹挟前进。
凡俗的“物”,在诗人的眼中有了千丝万缕的独特意义,世间万物竟也有了这些约定俗成的含义。我们带学生读诗,自然不能忽略诗歌文化璀璨繁花中的这一朵。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的现代诗和古诗都不算少,常见意象接触也很多,但真正地引进和详说这个概念也是尝试。我们应当多花点时间在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上,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让诗歌中意象的意蕴绵远,时时叩响一颗颗诗意的心灵。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