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物作文的写作指导方法
2018-05-29宁永红
宁永红
【摘要】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领、示范教学,学生写作模式化突出,缺乏真情实感。在指导学生写作人物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小丑的红鼻子”,写出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突出人物精神品质,写作时让自己成为“小导演”,让人物鲜活起来,从而把人物写活、写真、写好。
【关键词】小学作文 人物作文 写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54-02
人物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的重要部分,在整个小学习作阶段占有很大的训练篇幅比重,但大多数学生对于如何写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思路与方法还不够明确。在此,笔者结合小学作文教与学的现状,谈谈近年来自己在人物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一、小学作文教与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缺乏必要的引领、示范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极强的模仿倾向是其依赖性最大的体现。毫无疑问,在作文写作中,学生的第一模仿对象就是教师,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引领、示范教学的作用。
作文的引领、示范教学不是让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范文让学生仿照。有一句话说得好,“差教师教知识,好教师教方法,优秀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所以引领、示范教学应理解为教师为学生示范知识获取的途径,引领他们如何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范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写作模式化突出,缺乏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作文在取材、立意、表达上表现出群体式的模式化,甚至开头结尾都大同小异,这样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毫不夸张地说,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将会慢慢削弱,这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二、小学人物作文的写作指导方法
(一)在写作中抓住“小丑的红鼻子”
一说到小丑,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它的红鼻子,所以我们在表演小丑时,也会找一个红鼻子做道具。这说明了什么呢?显而易见,我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把小丑和红鼻子牢牢地拴在了一起,这个红鼻子就是小丑形象中最大、最独特的特点。同样的,如果学生在写人的作文中也能抓住所写人物的“红鼻子”,那写出来的人物就会具有鲜明的特点,从而避免千人一面。
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个方法时,曾有学生问:“这个‘红鼻子怎么抓?究竟什么才是‘红鼻子?”其实这个“红鼻子”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是人物相貌的独特点,也可以是人物性格品质的独特点。总之,它出自人物身上,是人物最显著的符号。经过几番引导,学生似乎渐有所悟,课堂上涌现出几篇优秀的作文。其中有学生塑造了一个痴迷看书的“我”,错把妈妈让“我”给外婆送的牛肉扔到垃圾桶里;还有的学生塑造了一个因为热爱唱歌而把嗓子唱得沙哑的“小小艺术家”。经过引导,学生逐渐领会抓住“红鼻子”这一方法,写出来的作文开始有了人物本真的闪光点。
(二)在写作中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作文不同于小说,在小学作文中,我们写人时最好集中力量写好和人物密切相关的一件事或者两件事即可。这些事应尽量是身边熟悉的典型事例。写作时应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虽小,但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而人物的精神品质就通过这些小事体现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他一路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好,假设某位同学把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外貌都仔仔细细地描写出来,这样你们能完全了解孙悟空吗?当然不能。我们在写人时,除了描写人物的外貌形象,还要记叙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情,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内涵和精神品质。就如《西游记》,我们通过许多孙悟空为保护唐僧与妖怪斗智斗勇的故事记叙,了解到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不畏艰险、有顽强斗志的人物。”这是笔者在某节人物作文课上对学生说的话。
为什么举《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例子进行讲解呢?一方面因为在这节作文课之前,笔者刚给学生上了《西游记》的课外阅读鉴赏课,学生对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笔者有意引导学生把《西游记》看完,让他们对塑造人物时要“突出人物精神品质”这一方法产生深刻的自我感受。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在之后的习作中有了塑造人物精神品质的意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常常在描写平凡的人物时,能以他们天真的视角挖掘出人物的品质,写出来的习作虽然比较稚嫩,甚至还可看出有些刻意地“突出人物精神品质”,但笔者感觉到学生是乐于接受这种习作教學方法的,他们已然在笔者引导的方向上行走,这更坚定了笔者习作教学的方向与思路。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作文练习,要求他们在写作前先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你想写一位富有责任感的警察叔叔,你会记叙发生在他身上的哪件事?为什么?
A.他经常扶老奶奶过马路。B.他对人很友好,对任何人都非常有礼貌,总是笑嘻嘻的。C.有一次他在路边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并没有受伤,他还坚持送老奶奶到医院检查。
2.写人物,如何才能写得丰富?
A.外貌描写写得越仔细越好,最好能把脸上的小痘痘都精准描述。B.把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多写一些。C.描写一两件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事,通过记事来凸显人物的品质。
3.下面哪些类型的人物作文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A.写人时,记叙夸大、让人惊叹的事情。B.描写人物时不仅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还要描述他的品质特点,有血有肉才是好文章。C.不能写人的缺点,只有好的品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如此引导练习,学生的作文多了许多丰富的意味,似乎每篇作文都串联上了一条主旋律,避免了像穿衣服过多而显得臃肿、啰嗦的流水记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名学生写了自己的妈妈,把写人和记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文中记叙了在幼儿园工作的妈妈,因经常忙于园中事务不能陪伴自己的生活,塑造了一位有爱心又认真负责的幼儿园工作者形象。通过学生巧妙的构思,一个有温度、有血有肉的“妈妈”跃然纸上。这样既接地气又充满血肉的作文,让笔者看后深受感染。还有学生以榜样为题,开篇先介绍“我”家有位“榜样先锋”,描写了其外貌特点,紧接着以具体的小事例——“给让路的司机点赞”“收拾碗筷”等树立了榜样的形象,文章具有一定高度,突出向榜样学习的主题,也甚为精彩。
(三)在写作中让自己成为“小导演”
在某节作文课上,笔者给学生放了一个电影片段,然后提了几个问题:在电影中,是不是通过两个演员的对话就知道哪一个是坏人,哪一个是好人,甚至知道他们当时各自的情绪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笔者趁势说:“其实这大多都归功于导演在拍戏时对演员的安排,导演安排的语言、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每一个细节都指向表演的最终效果。”
笔者告诉学生在写作时要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拍戏的“小导演”,在描写人物时带入电影的画面感。画面感怎么体现?就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通过对这细节描写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活、律动起来。为了检测学生的领悟程度,笔者在黑板上展示了这样一段话,让他们结合笔者所说的内容进行改写。
“狗都李”是出了名的啰嗦。有一次,我正在做练习,突然有人拍了我的肩膀。当我正要破口大骂时,他竟然率先说道:“哎呀……兄弟,我的笔不见啦!这可怎么写作业呀?”我说:“你的笔已脱离你黑暗的掌控,去寻找自由了,別白费心思了,李施主释怀吧!”我此话一出,他马上着急起来。为了能安心写作业,我只好放下笔,和他一起“翻箱倒柜,苦苦寻觅”。我找了好久也没找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后来,我猛然发现他的笔居然就在他另一只手上。我说:“李施主,笔还在你魔爪上!”这场低级的闹剧才得以结束!
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当堂就涌现出了较多优秀的改写,其中一篇如下:
“狗都李”是出了名的啰嗦。有一次,我正认真地做练习。忽然,一招重重的“如来神掌”狠狠地砸到我后背,吓得我魂都快散了。当我正要破口大骂时,他竟然“恬不知耻”地率先说道:“哎呀……兄弟,我的笔不见啦!这可怎么写作业呀?”我面红耳赤地说:“你的笔已脱离你黑暗的掌控,去寻找自由了,别白费心思了,李施主释怀吧!”我此话一出,他就按耐不住了,着急起来,仿佛瞬间被《大话西游》里的唐僧附体似的,滔滔不绝地在我旁边喃着“咒语”,这叨念的功夫连盛夏的蚊子都自愧不如。为了耳根得片刻清净,我只好放下笔,和他一起“翻箱倒柜,苦苦寻觅”。我“掘地三尺”也没能找到他的笔,真希望有奇迹发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后,我居然发现那支笔就在他另一只手上!我无奈地说:“李施主,笔还在你魔爪上呢!”这场低级的闹剧才得以结束!
当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表扬改写后的片段,反而是一本正经地问学生,上面两个片段描写哪一段比较好。有学生回答:“看第二个片段时脑子里自动呈现出两人逗趣的画面,真像在演电影!”此时,笔者知道这节课的引导成功了。
笔者一直向学生强调:最打动人的永远不是技巧,而是真情实感。但是文章不可无章法,章法的配置需要一定的技巧去构建。在作文课上,笔者尽量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受,最终把人物写活、写真、写好。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