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2018-05-29陈伟钊
陈伟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教学应在课前善于联系生活导入教学,课中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并将课后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4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将学生感到熟悉的生活現象、生活问题带入课堂,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技能。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讲述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一)以趣味生活问题导入教学
在导入环节,教师要找准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人的身体结构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比,例如双臂平伸的长度与身高的比约是1∶1;脚底的长度与身高的比约是1∶7。人的身体结构上的这些比例不仅有趣,而且还挺有用。如果警察有了嫌疑犯的脚印,就可以推算出嫌疑犯的大概身高;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可以测量伸开双臂的长度。这些有趣的比例都来自我们熟悉的身体,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你就可以解决很多这样的问题了。”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从已有生活经验导入教学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内容蕴含在生活情境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选取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教学。师:“老师这里有一本故事书《数学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十分有趣,你们想看吗?”学生都表示想看。师:“大家都想看,怎么办呢?这样吧,老师站在讲台前,你们坐在座位上,听到我的口令后,你们就上来拿书,谁先拿到,书就归谁,如何?”生:“老师,这样不行啊,第一排同学距离您最近,我们最后一排最远,不公平!”师:“那怎么办?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吗?”有学生说:“老师,您站在中间,我们围成一个圆圈,这样就行了。”师:“这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呢?”该生解释道:“因为我们每个人到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师:“同学们觉得这个方案行得通吗?要不咱们试一试?”生表示同意,并当场验证。师:“瞧,一个圆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圆真的很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究圆的奥秘。”这样,教师设计的游戏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促进了教学的开展。
(三)从学生生活需求导入教学
通过观察数学教材我们发现,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十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的生活需求中导入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时,教师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书籍摆放整齐的图书馆、鞋帽摆放整齐的服装店、水果摆放整齐的超市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知道生活中的物品是需要分类整理和摆放的,并且还有一定的“分类标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使例题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既是教师教学的示范,也是学生解题的示范,还是教学章节核心内容的体现。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引领功能,发挥其潜在价值,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一)将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案例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中的案例,使静态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认知人民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提问:“同学们,你都认识画面中的这些钱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有学生会说:“10角是1元。”也有学生会说:“元最大,分最小。”……当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这些知识后,教师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钱,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说一说。最后,教师再拿出几种学生熟悉的物品,并给不同的物品标上不同的价格,让学生用手中的“钱”购买这些物品,进而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购物活动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民币。
(二)贴近实际生活改编教材内容
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可以对数学教学内容做适当地改编,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减法中的简便算法”,教材呈现的内容是学生看书的情境,虽然这个情境学生经常遇到,但去超市购物的体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作业生活化
除了在课中联系生活展开教学,课后作业也要趋于“生活化”,积极探索课外作业生活化的做法,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布置动手操作类课后作业。动手操作类作业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利用周末的时间,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测量你所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样的课后作业贴近学生生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其次,布置创造类型的课后作业。创造类课后作业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综合性的习题。如《折扣》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超市正在搞桶装花生油促销活动,经理决定把原价150元/桶的花生油降到125元/桶进行销售。请你帮他设计一则促销广告,要求有创意。这样的创造类课后作业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折扣的知识点。
实践表明,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