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教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2018-05-29梁会琼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兴趣创新改革

梁会琼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体验成功也是乐而不疲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改革;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学习也是如此,兴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巧用语言、故事激趣

通常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中的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在总结时戏称0为穷光蛋,他不是因数和倍数的朋友,而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时,有学生戏称这个单元只是自然数与自然数玩,小数脸上长了小豆豆,太脏了。分数出门太麻烦了(分子、分母、分数线)。这一比喻,把本单元中的特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也一下子高涨了。

又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只蜗牛从9米深的井底爬到井口,它白天爬3米晚上滑2米。多少天能爬到井口?我根据题意编故事: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青蛙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青蛙,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青蛙说:“青蛙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9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地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3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青蛙大叔还在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2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3米,可是到了晚上,蜗牛又滑下来2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风趣的语言、故事,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二、巧用规律激趣

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渗透在小结评价中。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为了巩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方法后,出示了4和8、5和6、12和8三题,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1.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3. 把两个数相乘的积,再除以它们的最大的公因数,得到的商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你能举出这样的有趣数字吗?学生纷纷动脑寻找。这样一来,老师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举例证实他的发现。特别是要证实以上第3个发现时,让学生举了好几个例子,如:40和25要运用发现3来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40×25=1000,1000÷5(它们的最大的公因数)=200),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接着提问:12、8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让学生先讨论后计算。平台展示学生作品(12×8=96,96÷4=24,24×15=360,360÷3=120,所以120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展示完毕,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三、 在操作中激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体的模型,课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拼起来,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对照、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体的高h。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经验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理解记忆和印象深刻的目的。

有时通过摆一摆,可以使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使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又如:用8个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得到的体积是多少?又例如:用4个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拼法?他们的表面积各是多少?通过用动手来具体摆拼,直觉地看到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样,从而知道它们的棱长或长、宽、高各是多少,问题就不难解答了。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在获得知识以后,依然继续延伸下去,而在這种延伸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将会迸发创造出火花。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互动中激趣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幾个数,让学生通过计算说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回答后老师宣布:“同学们可以任意地说出一个数,我就能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可以当堂验证。”这时,同学们举手说出一连串的数,老师马上准确地做出判断,学生经过验证,对老师的正确判断感到惊奇,心里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使学生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想弄个“水落石出”的欲望,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五、体验成功喜悦激趣

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得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以争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我们可以这样说“成功是创新之母”。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实现有差异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先让学生观察课件的动态演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什么有关系?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接着,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探究:

(1)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3)你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以上三个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都是与它们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和宽乘积,就这样同学们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季杜宇. 数学兴趣与创造力[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2] 梁新宇. 数学兴趣小课堂[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

[3] 纪晓村,曹裕添. 纪晓村小学数学兴趣教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兴趣创新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