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让经验在冲突中得到修正
2018-05-29高萍
高萍
[摘 要]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经验越丰富,学习助力越大。但是,经验的作用却不是简单的正向叠加,而是复合交叉的。当学生的新经验与旧经验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生成再认性经验和再生性经验,让学生的经验实现多元化。
[关键词]不破不立;经验;冲突;思维定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35-01
圖1所示的题目是一道思辨性极强的图形面积综合题,学生在解题时错误频现,其中出现最多的错误是第(2)问,大部分学生都是直接用手工纸的面积除以小树的面积。为什么学生都不假思索地运用“手工纸的面积÷小树的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呢?
从接触除法迄今,但凡多边形的面积分割问题,为了降低难度,一律是用“总面积÷单位面积=单位图形数量”这一惯用方法就能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形成路径依赖,在心理上自动屏蔽其他可能,陷入惯性思维。由于思维定式,学生常用“整体面积除以单元面积”解决问题,而一遇到客观上出现边角余料,在几何形态上不能刚好分成整份的情况时,就会无从下手。
对于这道题,笔者运用放低坡度、延宕步骤的办法,让学生体味思想方法的奇妙,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活动经验,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经验。
第一步,呈现题目(如图1),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的方法:总面积÷单元面积=单元数。
第二步,出示例题“手机代工厂要加工一批直角三角形钢化膜,标准规格为底和高都是2厘米,刚引进一块长1.3分米、宽0.4分米的长方形钢化膜原料,至多可以加工成这样的钢化膜多少张?”。
通过画图,学生很快发现原有方法已经失效,于是在反思与探讨中,补充和强调了原有方法的适用范围,找到了之前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找到了正确的思路。
第三步:1.回归母题“用一张长45cm、宽21cm的手工纸,能剪几棵这样的小树?”,受到新思想的冲击,学生得出了两种方法。
(1)45×21=945(cm2),(3+3+3+6)×(3+1+1+3)=120(cm2),945÷120≈7(棵)。(2)45÷15≈3(棵),3×2=6(棵),21÷8=2(棵)……5(cm)。
对比两种方法,学生认识到,第一种做法是等分法,但考虑到图形拼接不能严丝合缝,也就是无法密铺,所以这种做法行不通。第二种做法(教师课件出示图2)比较浪费纸张,没有有效利用空间。
2.教师引导:既然“横”着排列浪费纸张,那竖着排列呢?(课件出示图3)
师:小树之间的间隙能不能利用起来?
生1:两棵树的树冠之间的空隙刚好可剪成一个倒置的树冠形状,可以将另一棵小树的树冠倒插进来,填补空缺,严丝合缝。这样,5棵小树空出4个位置,还可以插入4棵小树。
生2:咦!这不就是植树问题的新版吗?
生3:间距数=棵数-1。
生4:我知道了,这是运用了倒错交叠法。
(教师课件出示图4)
新方法的诞生、成熟,实际上就是对旧有思维经验的革新与修正。从最初的“直接相除法”,到后来的“画图排布法”,再到最后的“倒错交叠法”,课堂上学生边操作、边反思、边总结,丰富了自身的体验,充实、完善了自身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综上可知,作为教师,要妥善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收获丰厚的数学经验。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