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与浙江实践
2018-05-29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课题组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课题组
自2003年习近平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以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向海发展、蓝色崛起,向海洋要资源、空间、潜力、增长点,争做发展海洋经济的探路者和排头兵,奋力把习近平提出的经略海洋重要思想和绘制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习近平先后在福建、浙江等海洋大省工作20余年,对经略海洋有着很深的理解、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战略谋划。他在浙江工作的5年,始终把经略海洋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2002年10月一到浙江,就组织开展“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课题研究,多次深入宁波、舟山、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考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3年8月18日主持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领导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经略海洋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思想和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精神,奋力实现习近平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既定目标,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创造浙江样本等,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具有眼光高远、视野宽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布局完整、措施有力的鲜明特点。
深刻阐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一件大事和一篇大文章,做好海洋这篇大文章是浙江省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为《海洋:浙江的未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作的序中,深刻阐述了发展海洋经济的“三个有利于”意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浙江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浙江省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拓宽经济领域,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浙江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海洋经济领域国际、省际竞争的激烈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推进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凭着浙江的海洋优势和目前发展海洋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只要全省上下认识统一、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浙江省海洋经济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强调遵循陆海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习近平对发展海洋经济有着深邃的战略视野,纵观古今兴盛,横跨陆海统筹。他多次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陆海一体化思想。他说,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海洋经济横跨陆海,涉及海洋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就海洋论海洋,就渔业论海洋。海洋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持;陆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于蓝色国土,发挥海洋优势。加强陆域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海洋是浙江未来的希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在海陆联动中发展海洋经济,使海洋经济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
图/沈国强
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八八战略”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思想理论的集大成,是推进浙江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新世纪以来浙江发展的总纲。“八八战略”第六条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要求浙江要转变对“资源小省”的认识,念好“山海经”。他说,对资源问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过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所限,我们主要着眼于陆地矿产资源,因此浙江历来被称作“资源小省”。现在我们眼界更开阔了,发展理念转变了,尤其是科技实力增强了,生产力发展了,更具备了开发各种资源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把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原则。目标是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原则是发展的标准和准绳。习近平高度重视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定位,认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很好的基础,应该把目标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提升。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以《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题,明确提出,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同时,全面阐述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把握的“发挥优势、强化规划、突出创新、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即发挥“渔、港、景、涂、油”等资源比较丰富、相关产业基础比较好、区位条件比较有利的优势,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抓紧做好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布局、滩涂开发及沿海土地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旅游等专项规划,努力实现功能分工明确、特色优势显著的发展格局;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坚持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坚持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周密部署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任务。任务是实现目标的重点和抓手,是务实落地的具体工作。为实现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七个坚持”的具体任务:一是坚持把港口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沿海港口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形成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沿海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二是坚持把发展临港工业作为重中之重。要按照建设先进制造基地的要求,结合环杭州湾产业规划工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石化工业、能源工业、船舶制造业,适当发展钢铁工业,积极建设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有所突破。三是坚持深化海洋渔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压缩近海,拓展远洋,提升养殖,主攻加工”的方针,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实施渔种渔苗工程,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形成若干特色优势海产品养殖产业带。四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要按照“整合沿海、延伸海岛、加强互通、扩大共享”和“大岛建、小岛迁、有条件陆岛连”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推进舟山大陆连岛、温州洞头半岛、杭州湾大通道建设三大“对接工程”,搞好沿海城市、中心大岛、重要海洋功能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联动建设,加强互通、扩大共享,提高网络化水平。五是坚持科技兴海战略。要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原则,鼓励和支持海洋科研单位机构、高校、企业及民间资本联合组建海洋开发机构;积极推进学科结构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浙江海洋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涉海专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六是坚持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要按照“宜渔则渔、宜港则港、宜游则游、宜围则围、宜工则工”的原则,走综合开发之路。七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各级各地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对陆域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加强对海上经营活动的监管,加强对重大海洋、海岸工程的环境评估,加强防灾御潮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和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七个坚持”浑然一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讲任务又讲原则,既讲发展又讲保护,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经略海洋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
科学谋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布局。科学谋划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布局,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环节和重大棋局。习近平经过精心谋划,做出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城市群的部署。2004年3月28日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指出,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等环杭州湾地区6个市,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浙江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这一地区的核心任务是积极发挥先导作用,着力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三角“金南翼”。他对宁波指出,港口是最大的资源,开放是最大的优势。2002年12月20日在宁波市调研时,要求宁波要突出港口开发和城市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构筑坚实基础;突出“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再创开放新优势。他要求舟山要把海洋经济这篇文章做深做大。2003年1月6日在舟山市调研时,要求舟山要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争取率先发展成为全省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舟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他对温州指出,要搞好半岛工程建设。在温州市洞头县调研时指出,半岛工程是一项事关温州和洞头发展大局,营造发展新优势的重点工程,是一项构建新的城市综合交通网,带动温州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工程。他还深入到台州石塘渔区,眺望石塘渔港,详细询问渔业资源、捕捞生产、休闲旅游、渔民收入等情况;深入到偏远的大陈岛,亲切慰问当年投身大陈岛建设的老垦荒队员,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身体等情况;深入到嘉兴海盐,要求主动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提高块状特色经济水平,努力打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绍嘉跨海大桥之间的黄金海岸经济带等等。
凝聚形成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工作合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有关部门及沿海各地党委、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依法管理,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海洋经济顺利发展。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全省人民尤其是各级干部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二是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各方面投资开发海洋的积极性。三是抓一批重大项目,带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涉海重大项目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同时要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四是实施依法治海,加强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综合管理。抓紧出台《浙江省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办法》等有关地方法规。坚持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保证国防建设用海需要,保护海上军事设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重组国家海洋局,把海洋强国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沿海省市和海岛地区调研,以及领导编制“十三五规划”、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中,一再强调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
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由此,把“建设海洋强国”提上全党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启了以建设海洋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发表《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里,明确用了“加快”二字,提出了“加快”的要求,迈上了“加快”的征程。
顶层设计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整体思路。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指出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个着力推动转变”的战略任务: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倡议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中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前一个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就构成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习近平突出强调四个方面的要求:要坚持陆海统筹,“一带一路”是一个整体,要齐头并进,两只翅膀都要硬起来。要依托重点港口,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要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亚洲海洋合作机制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高度重视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土安全。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海洋权益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习近平高度重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国土安全,多次提出,我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要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妥善处理好领土岛屿争端问题。同时指出,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进行建设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通过建立规则机制管控危机,通过增进互信缓和紧张,通过政治手段化解危机,逐步推动问题的解决。
习近平经略海洋重要思想的浙江实践
自2003年习近平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以来,拥有海岸线总长全国第一、海岛数量全国第一、近海渔场可捕捞量全国第一的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向海发展、蓝色崛起,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潜力、要增长点;坚持“秉承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争做发展海洋经济的探路者和排头兵,奋力把习近平提出的经略海洋重要思想和绘制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2017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1.8%,超过全省GDP增幅4个百分点,成为名副其实新的增长点。同时,海洋空间布局日趋完善,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海洋港口实现一体化运营,大陆连岛工程相继建成,海洋环境保护不断强化,依法治海管海能力不断提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等系列国家战略取得显著进展,宁波舟山港吞吐量雄踞全球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跃升全球第三,形成以海引陆、以陆促海、陆海统筹、海陆联动的总体发展新格局。
图/金川
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全省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渔民转产转业顺利进行,海水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得到拓展;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杭州及有关县市纳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版图,海洋经济的总量、占比、结构等都有很大提升,越来越接近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2017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约7540亿元,比2003年的710亿元增长了10.6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5%,比2003年的7.7%增长了2倍多。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8∶36∶46调整到2016年的7.3∶37.8∶54.9,渔业比重大幅下降,工业比重略有提升且结构优化,海洋运输服务业大幅上升,整体结构更趋合理,更具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杭州湾大通道、舟山大陆连岛、温州洞头半岛等“三大陆海对接工程”,实现天堑变通途。海岛之所以落后,主要落后在基础设施,脱离了与大陆的连接。要想富先修路,要连岛先修桥。实现陆海联通,是发展海洋经济、改变海岛发展困局的基本前提。按照习近平的要求和部署,浙江加快建成杭州湾大通道、舟山大陆连岛、温州洞头半岛等“三大陆海对接工程”,还相继建成一大批港口、码头、桥梁、道路、机场、科技、教育、医疗等海陆基础设施和城市设施,构建了水陆、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这些重大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浙江海洋海岛发展条件,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杭州湾大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打造世界一流港口集群和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重要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天然界面和国际物流的特殊结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港口数量和运输能力,是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浙江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为全国之最,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三成,大多集中在宁波—舟山港区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十余年来,在习近平大力推动下,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龙头的港口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如今宁波舟山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联系,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国大型集装箱转运基地、大宗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和能源、修造船、重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基地。2017年12月29日,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超10亿吨的大港。同时,高水平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初步建成,义乌和宁波舟山港连接起来,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大经贸格局。目前,浙江企业已在包括俄罗斯、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营销网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打造我国中部沿海最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和基本建成海洋人才强省。经略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关键靠科技、靠人才。按照习近平提出的“科技兴海”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浙江取得四方面显著进展:加快制定科技兴海规划和海洋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打造我国中部沿海最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和基本建成海洋科技人才强省。加快海洋科技资源整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大平台,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地。加快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国中心。加大海洋科技投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70%左右,高于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
深入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等系列国家战略,争做海洋强国建设的探路者。自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为国家赋予浙江首个涉海国家战略以来,在多方努力下,经国务院批复,又连续设立了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系列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了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这标志着浙江已经成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主战场,舟山成为重中之重的核心区。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仅2015年就安排465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投资10434亿元;2017年又围绕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推出12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5万亿元。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区建设6年来,发展跑出了加速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1.8%。同时,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加强海洋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一打三整治”,打造“平安渔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色国土。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全面修复振兴浙江渔场,重现“海上粮仓”的盛景,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14年起到2020年,持续开展“一打三整治”、减船转产和“生态修复百亿放流”三大行动。其重中之重是开展“一打三整治”,依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和违反伏季休渔规定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全面开展渔船“船证不符”整治、禁用渔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环境行为整治,并纳入浙江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目前,持续开展“一打三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到2020年实现浙江渔场渔业资源水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三大安全”管控,打造“平安渔场”,各项安全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促进渔民转产转业,保障好渔民切身利益,目前全省已核定传统海洋捕捞渔民11.1万人,其中6.2万人(约占55.7%)已参保或享受生活补贴。同时,加强海洋生态综合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经检测,2016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近岸水质整体状况有明显好转,内水与领海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19653平方公里,与2010年相比,水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积极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建设海洋强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深化改革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积极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是国家赋予浙江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浙江按照中央的试点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部署,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和新举措,尤其在体制机制方面,以建设港航强省、实现港口一体化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形成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组建全国首个“省海港委”,打造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组建省海港集团,整合沿海港口及有关涉海涉港资源和平台。创新统筹港口功能布局,打造国际一流港口集群。创新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创新海洋渔业“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动“四单一网”建设。
强化依规依法治海,完善各类规划、规章、法律体系,坚持依规依法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经略海洋必须以科学规划、健全规章、完善法治为保障。强化依规依法治海,完善各类规划、规章、法律体系,坚持依法依规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保障。这方面,浙江主要抓了三个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涉海规划,包括制定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和一批具体专项规划,促进海洋经济有序开发。建立涉海规章,包括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和有效管理。完善涉海法律,包括制定修订《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和具体管理办法,严格依法管理海洋,把发展海洋经济纳入有法可依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