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船舶大减值玄机

2018-05-28方力

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销售费用存货亏损

方力

2017年,*ST船舶(600150.SH)收入为166.91亿元,同比下降22.21%;扣非净利润为亏损31.9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2018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丝毫未见好转,其中收入为29.64亿元,同比下降27.85%,情况依然堪忧。

困境期持续收购亏损资产

过往十年,船舶行业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上次行业景气的顶点是2007年,当年*ST船舶实现收入178.76亿元,实现净利润29.18亿元,而此时也是中国股市最繁荣的一年。股市的繁荣和公司业绩的优秀,让*ST船舶的市值高达2000亿元。但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这一年公司股价下跌了80%。由此开始了失落的十年。

回看公司近两年的经营业绩,情况非常糟糕,2016年公司收入214.57亿元,净利润-26.06亿元。2017年,上市公司的收入166.91亿元,净利润-23亿元,而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31.92亿元。从扣非净利润的角度来看,这是公司历史上亏损最高的一年,近三年,公司收入连续三年下降,目前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面临着退市风险,而公司股价也大跌。

种种迹象都表明,*ST船舶正在经历最为困难的时刻。

而就在公司2017年度扣非净利润创出亏损新高的时候, 2018年2月,公司拟以54亿元的价格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外高桥造船36.27%的股权和中船澄西12.09%的股权。两家公司都是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业务领域的公司。

外高桥造船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的设计、建造和维修,产品类型覆盖散货轮、油轮、超大型集装箱船、海工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海工辅助船等。

中船澄西始建于1973年,公司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修理、建造及大型钢结构件制造。

此次交易完成后,外高桥造船将成为*ST船舶的全资子公司,*ST船舶对中船澄西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但从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这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均处于亏损状态。

2015-2016年及2017年1-10月,外高桥造船的扣非净利润连续三个报告期亏损,而且亏损额从之前的1亿元上升到了30亿元。

中船澄西也是扣非净利润三期持续亏损,但亏损额从之前的1.81亿元下降到1218万元。虽然亏损在减少,但是中船澄西的营业收入在不断下降,2016年公司收入和2015年相比下降12.42%,2017年1-10月的收入更是只有2016年全年的一半左右。

*ST船舶目前已经连续亏损两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继续收购亏损资产呢?收购完成后,难道不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吗?

扭亏持续性存疑

2017年,*ST船舶的营业收入为166.91亿元,同比下降22.21%;净利润为-25.44亿元,而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高达31.92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2018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实现收入29.64亿元,同比下降27.85%;净利润719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与2017年一季度相比,上市公司2018年一季度的销售费用从7779万元下降到415万元,下降幅度超过90%。而反观中国重工(601989.SH),其2018年一季度销售费用为5195万元,比上年同期仅下降34%,远远低于*ST船舶的降幅。

此外,*ST船舶财务费用从2017年一季度的1.92亿元增长到2018年一季度的3.52亿元,增长幅度高达83.33%,主要是汇率损益造成的;而同期的投资收益从2235万元增长到3.21亿元,主要是处置资产形成。

2018年一季度,*ST船舶的资产减值损失为-9139万元,2017年同期为495万元,主要为上年存货减值损失的转回;营业外收入为1022万元,2017年同期为598万元,同比增加70.90%。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ST船舶2018年一季度的盈利更多是靠减少销售费用、获得一次性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转回等方式而来,并非是依靠产品的竞争力而来。

然而,销售费用的大幅减少伴随着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从长期而言并非好事。而更为可怕的是上市公司的收入质量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 2018年一季度公司收入29.64亿元,同比下降27.85%,而应收款高达14.28亿元,上涨21.42%,其他應收款3.72亿元,相比2017年年底大幅上升2.76倍。

由以上数据可知,上市公司一季度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增速都要大幅高于收入增速,公司的盈利质量以及现金流状况正在面临更大挑战。

虽然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在2018年一季度实现盈利,但这样的扭亏方式并不意味着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而依靠销售费用的减少、投资收益增加等非主业方式实现盈利,不得不让人担忧盈利的持续性。

业绩洗澡嫌疑

近两年,*ST船舶大量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2016年计提37.56亿元,2017年计提26.92亿元。而这两年也是公司亏损最多的两年,2016年公司净利润为亏损26.07亿元,2017年亏损为23亿元。公司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均超过当年的亏损额度。

2017年,上市公司计提的26.9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中,有26.33亿元为存货跌价准备,占比超过90%。2016年也是一样,在计提的37.56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中,有37.45亿元为存货跌价准备。而相同的是,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大部分都发生在了存货的最后环节(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

船舶行业从订单到成品要两年时间,*ST船舶完全是以订单来决定生产量,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是指买方与船舶公司订单签约后由于买方经营等各种原因,公司生产出产品后买方违约。

但是,这种情况更多是上市公司根据当前情况的一种估计和判断;从会计的角度来说,这也给了公司调节盈余更大的操作空间。

从纵向来看,*ST船舶在2013-2017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2.14亿元、7.06亿元、2.94亿元、37.56亿元、26.92亿元,而中国重工分别为1.83亿元、5.18亿元、20.17亿元、8.05亿元、21.97亿元,中船防务(600685.SH)分别为2.19亿元、210万元、3.91亿元、2.08亿元、1.93亿元。

这三家公司同处于一个行业,而且体量均大于*ST船舶,尤其是中国重工。

从以上对比明显可以看出,*ST船舶2016和2017年资产减值损失的规模远远高于自身过往和同行同期水平,这种异常的变动让人不解。

从横向来看,中船防务2016年收入为233.49亿元,实现净利润为8668万元,公司存货为123.49亿元,当期资产减值损失为2.08亿元;2017年,中船防务的收入为223.13亿元,实现净利润为1.01亿元,公司年底的存货为103.39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1.93亿元。

中国重工2016年收入为520.64亿元,实现净利润为3713万元,公司年底的存货为407.75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8.05亿元;2017年,中国重工的收入为387.75亿元,实现净利润为-2.42亿元,公司年底的存货为427.66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21.97亿元。

*ST船舶2016年收入为214.57亿元,实现净利润为-30.22万元,公司年底的存货为156.31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37.56亿元;2017年,*ST船舶的收入为166.91亿元,实现净利润为-25.43亿元,公司期末的存货为90.2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26.92亿元。

从近两年同行对比的数据来看,2016年*ST船舶收入是最少的,但亏损却是最大的,而且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和比例也均是三家公司最高的。

2016年,中国重工资产减值损失占存货的比例为1.97%,中船防务为1.6%,而*ST船舶为24.02%。

2017年,*ST船舶继续保持这样的趋势,当年中国重工资产减值损失占存货的比例为5.1%,中船防务为1.8%,而*ST船舶高達近30%。

这些公司同处于一个行业,但*ST船舶资产减值损失占存货的比例却是同行业公司10倍以上。

2018年一季度,*ST船舶净利润为7198万元,但是资产减值损失转回9140万元,为一季度的盈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ST船舶在2018年一季报中对主要会计报表项目、财务指标重大变动的情况及原因进行了说明,该资产减值是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在持续两年亏损的时点,这个时候进行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不得不让人怀疑公司有盈余管理的嫌疑。

对于公司盈利持续性问题和资产减值损失等问题,《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多次致电公司,但是公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猜你喜欢

销售费用存货亏损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重销售轻研发 警惕畸形发展的药企
统计学在企业解决存货问题中的应用
浅谈快消品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
存货周转率分析中一个容易出错现象的解析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
房地产营销费用管控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