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丽文人林椿汉诗之杜甫接受考

2018-05-28郑丽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化用布衣高丽

郑丽君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1 林椿汉诗之杜甫

众所周知,杜甫半生都在战乱中度过,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正是当时他所处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作为诗人的自觉性渐渐显露出来。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对杜甫诗歌进行评价的是中唐诗人元稹,后又有五代的刘昫、宋祁等,大多都持赞美之词。北宋中期强调杜甫的“忠君爱民”思想,之后对杜甫的研究呈多角度趋势,更有分析杜诗表现技巧、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与朝鲜半岛接壤,自古以来在文化上的交流十分频繁,早在春秋时代,中国文化就已传到朝鲜半岛。韩国文献中最早有关杜甫的记录是在高丽仁宗二十年(1142),载于进士林宗庇及第后的《上座主权学士谢及第启》,由此可见高丽时期的文人已经知道杜甫在诗文学中的地位。

林椿在文坛上的活动时间要比同期的李仁老早十余年,李仁老赞其诗有“骚雅之风骨”,另外,在《西河先生集》的序言中提到,林椿的学问深得其伯父林宗庇的影响,而正如上文所述,林宗庇是具体提及杜甫的第一人,这在林椿对杜诗接受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西河先生集》是林椿现存的唯一文集,其中所载诗文198篇,汉诗144篇,现将《西河先生集》中直接提及杜甫的诗句见表1。

表1 《西河先生集》中提及杜甫的诗句

林椿出身于名门望族之中,但他并没有选择以荫叙之道走向仕途,反而毅然选择科举道路,后遭遇武臣叛乱,在面对家族迅速衰落的同时,生计成为林椿难以回避的主要问题,在林椿的作品中,有不少诗歌表现了这份悲士不遇,而与同样怀才不遇的杜甫之间所产生的强烈共鸣则加重了林椿对自身身世的悲愤之情。如《书怀》:“何事年来穷到骨,长饥却似杜陵翁”中林椿借与杜甫的比较,在感叹自己悲士不遇身世的同时,也暗含着与杜甫一样,虽拥有傲人的才华,但在现实面前无法实现的内心情感。《次韵李相国见赠长句》:“杜陵野叟称老手,往往气屈屡乞盟”中可以看出林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现实与向往的对比,突显林椿怀才不遇的情感。杜甫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便走向了漂泊之路,同样,林椿在武臣乱之后也被迫逃离开京,不遇、流落与贫寒困顿,种种遭遇汇聚成诗人心中浓重的悲情,也化为其作品中的声声叹息。

另外林椿还常常通过借用、活用杜甫的诗句来提升自身作品的文学性。《贺皇甫沆及第二首》:“扬剑博见闻,李杜工缀书”是林椿祝贺好友皇甫沆科举及第的诗文,此处引入了中国诗坛的两大代表性人物——李白和杜甫,林椿是通过引入李白和杜甫表达对杜甫的赞美。《次前韵奉答》:“诗妙谁如杜,书奇又止颜”中林椿对杜甫直接赞扬,认为杜甫将抑扬顿挫的悲慨发挥到了极致。

另外林椿的书、序、祭文等中也有对杜甫的直接评价,《上按部学士启》:“历观前辈,能有几人子厚雄深,虽韩愈尚难为敌,少陵高峭,使李白莫窥其潘。”《谢金少卿启》:“阁下世袭日七叶,家传韦氏一经,廉如鲍捷如庆勇如贲,器宏而博,书止颜,文止韩,诗止杜,学无不窥。”这些都表达了林椿对于杜甫的崇尚之情。

2 林椿汉诗之杜诗

林椿主要以化用引杜诗入诗,化用是指在理解他人作品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升华自己的作品。在林椿对杜诗的化用实例中,“布衣”一词的使用屡见不鲜,尤其在晚年隐遁时期常以“襄阳布衣”自比,而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亦喜欢自称“杜陵布衣”,以“野老”和“布衣”来比拟自己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林椿对“布衣”一词的化用也正是建立在这一情感共鸣的基础之上。

《作诗贺李状元眉叟》中:“风急抟鹏从北起,月明惊鹊向南飞。山妻只怪头如雪,犹着当年一布衣。”是林椿在听闻好友李仁老及第状元消息之后所作的祝贺诗篇,前句的“凜凜奇锋百胜威”意在赞叹李仁老的妙笔生花之才,后句“先捷”与“独归”,“抟鹏”与“惊鹊”之间的对比反衬出林椿内心的落寞与挫败之感,尾联 “山妻”嗔责自己仍是“一布衣”,更显林椿在为好友及第感到欣喜的同时,对自我无力无奈心境的感叹。尾句“一布衣”援引自杜甫的“杜陵布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称“杜陵布衣”,显示自己普通亲民的形象,原本志存高远想要自比“稷与契”,但志向虽宏阔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诗人自嘲中带有强烈的幽愤之情,这种幽愤是虽有出世之心,却依旧埋没风尘的无奈,林椿在《作诗贺李状元眉叟》中表达的心境也与此相似,“犹着当年一布衣”与“杜陵有布衣”中的“布衣”都暗含一种自嘲噱讽之情,承载着诗人的真实情感与复杂心绪。《谢人见访》中“恒饥穷子美,非病老维摩”援引杜甫《狂夫》的“恒饥稚子色凄凉”,但林椿在化用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生困苦的悲叹之感,同时也借杜甫之困苦言自己之愁苦。

不难发现林椿对于杜诗的化用,大多意在援引与杜甫相似的人生悲苦心境,不管是对“杜陵布衣”还是“恒饥稚子”的化用,归根结底都是在与杜甫这种颇为相似的困顿境遇中加重自身情感的抒发,另外,在这种同病相怜的共鸣感背后,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林椿是有意与文坛大师搭建关系,从而在这种关系中获取着短暂而又微弱的精神慰籍。

3 结语

北宋中期的文人重新审视杜诗的艺术价值和意识形态,这种在诗评上的改变对邻国高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高丽代表文人林椿的汉诗,简略梳理了其对杜甫的接受情况。

杜甫在林椿诗中往往以诗家楷模的形象登场,他的不遇与流落是作品中一缕化不开的情感色线,而通过引入具有相同人生经历的杜甫,这份悲凉与感伤更加浓重清晰,但从接受角度来看,林椿引入杜甫是单纯和表面的,其主要的侧重面依然是自身情感的抒发。林椿深受中国诗坛众多诗人的影响,但因拥有与杜甫相似的人生经历,他在表示对杜甫的赞赏时是直截了当的。

林椿主要采用化用的方法将杜诗引入诗中,以“布衣”这一意向为例,发现林椿对杜诗的化用背后隐藏着获取微弱精神慰籍的情感倾向,而“布衣”意向是化杜甫之哀愁为自身之凄凉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林椿.西河集[M].韩国文集丛刊1,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

[2]李仁老.破闲集[M].修正增補韩国诗话业编1卷,太学社,1996.

[3]徐居正.东文选[M].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

[4]郑麟趾.高丽史[M].亚细亚文化社,1973.

[5]孟启.本事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张伯伟.朝鲜古代汉诗总说[J].文学评论,1996(2):120-126.

[8]高麗詩壇杜詩受容 樣相 考察-林椿」[J].漢文學報,2005.

[9]吴野迪.高丽文人林椿的汉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化用布衣高丽
布衣发明家毕昇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高丽莉作品赏析
“布衣”陈琮英
母与子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新女娲补天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