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售银行资金往来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的实证研究
——基于真实账户数据的双模型分析

2018-05-28咬亮

西南金融 2018年2期
关键词:储蓄存款金融资产样本

咬亮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1130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 北京 100031)

引言

作为金融业领头羊的银行业迫切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正如银监会前主席尚福林所言: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充分认识贷款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社会融资方式转变、不良贷款反弹、监管“宽进严管”五大趋势。只有充分深刻认识到金融新常态特征,才能主动地应对金融新常态下的风险挑战,更加积极地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为银行业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内生动力。

(一)储蓄存款的商业银行之争自始未了

商业银行似乎从没将高速增长和同业领先的目标看成是神话,尽管贷存比75%的历史功绩和弊端渐去,银行表内外资产规模发展壮大,但作为银行经营源头之水的储蓄存款依旧是各商业银行必争之地。2017年上半年银监会已经密集下发7个文件,其中“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等专项治理文件剑指银行同业业务,加之央行已经陆续开始窗口指导,规模5000亿以上的银行要在2018年9月后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进行考核,这就使国有银行乃至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缩减同业存单规模的同时,更进一步揽储,提高流动性,但就当前而言,银行主要通过利率上浮和高息理财吸引客户沉淀存款。从2017年1季度银行存款利率报告看,国有五大行在35个城市的各期限存款利率最高上浮40%,邮储银行6个月定期存款上最高上浮40%,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高于国有银行,最高上浮45%,城商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3.6%①数据来源:腾讯财经,2017年5月31日。。同时,Wind数据显示:2017年7月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5877款,其中有1358款收益率超过5%。事实上,上市银行2017年1季度吸收存款增速已由2016年末的10.17%下降至9.78%。在去杠杆与MPA考核强化的监管背景下,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递减,流动性叠加偏紧,未来揽存争储“高烧难退”。

(二)当前研究现状

从现有关于储蓄存款的文献看,除了从国别(王跃,1999)、法律(韩铮,2012)、行为金融与生命周期理论(赵国庆,2008)等角度进行的分析外,主流文献大体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储蓄存款波动(江红驹等,2006)、增长(李雪松、黄彦彦,2015)和分流(武剑,2000)等动态变化中的影响因素;二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商业银行经营中储蓄存款增长(李华等,2008)、结构(罗宏,2014)和竞争(杨银海,2007)等影响因素。

图1 客户规模、金融资产储蓄存款及资金往来时序图

上述文献大多是基于宏观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围绕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利率敏感度、流向及地位作用等方面对储蓄存款进行分析,而较少文献能够从商业银行真实账户资金往来角度分析储蓄存款。

(三)新研究点——资金往来对储蓄存款、金融资产变动的影响

一方面,银行依托品牌、提高结算效率、便利程度及服务水平等间接留存客户金融资产;另一方面,又通过利率上浮、高息理财、丰富产品和非金融供给直接吸收客户存款。然而,在实际的银行业经营考核中,尽管对于储蓄存款既有日均又有时点的任务指标,但面对诸多业务渠道每天频繁的资金往来,即便关系营销依旧有其市场,也应进一步从账户数据规律及客户群体行为等角度深入探究和把握资金往来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的变动关系;除了成百上千家银行同业竞争稀释了储蓄存款等市场因素外,是否还应关注构成储蓄存款资金源头的其他因素,笔者正是从此角度研究近年来样本零售银行控储、增储乏力的非人为主观原因。

一、样本银行基本情况及主要概念和解释

本文以工商银行某分行为实例,对近5年零售客户的资金往来分别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建立线性模型,旨在找到并分析银行储蓄存款与金融资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银行发展储蓄存款业务建言献策。

(一)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工商银行某分行作为研究对象,文中数据情况:时间跨度是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连续5年,按月统计②笔者暂不将时间跨度内行长轮换、经理轮岗及薪酬激励等因素加入分析中。;对当月储蓄存款、金融资产及资金往来进行算数平均统计;为了较好地拟合模型,对20余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了简化归类,分为现金、转账、投资、理财、消费、还贷、批量扣收及跨行8项,并将各小项数值加总形成大项,得到客户规模、金融资产、储蓄存款及资金往来时序图如图1所示。

(二)储蓄存款与金融资产

一是储蓄存款。银行储蓄存款主要包括以下7类,且每类又有不同期限之分,其中,除活期存款、通知存款、整存整取外,其余储蓄业务虽然存在但已无人问津(见表1)。

表1 储蓄存款种类及平均余额占比

二是金融资产。银行零售金融资产是指个人客户在账户内各类资产折算成人民币的总和,结构及平均余额占比见表2。

表2 金融资产结构及平均余额占比

图2 资金往来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的动态结构图

(三)资金往来的来源与构成

储蓄存款资金往来于各种渠道,在可统计范围内可分为以下20小项、8大项。从资金往来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的动态构成图看,样本银行的零售金融资产主要由储蓄存款、保险资产、基金资产、理财资产等构成(见图2)。一方面,各类资产的变现与形成是储蓄存款资金往来的源头之一,如理财起息前,金融资产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起息后则以理财资产的形式存在,各类资产都需要经过储蓄存款后再转化为其他资产形式;另一方面,样本银行的储蓄存款还通过金融资产以外的渠道流入及流出,如跨行汇款是该银行与其他银行发生的资金往来,也是储蓄存款变动的源头之一,此外,还有诸如公转私、POS消费等渠道都是储蓄存款资金往来的源头。本文以资金往来的储蓄流入与储蓄流出轧差统计净变化,正值代表储蓄存款净流入,负值代表储蓄存款净流出,具体见表3。

二、双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将资金往来分别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进行回归分析③篇幅所限,略去部分模型检验及修正过程。,重点分析资金往来各项对储蓄存款和金融资产的影响程度,其后再探讨回归结果与银行实际经营策略的差异性。其中:模型1的因变量是储蓄存款(save),模型2的因变量是金融资产(asset);模型1和模型2的自变量均为现金(cash)、转账(transfer)、投 资(invest)、理 财(financing)、消 费(pos)、还 贷(loan)、批量扣收(batch)、跨行(bank)。上述所有的自变量均是与储蓄存款(save)和金融资产(asset)变化息息相关的实际变动因素,因此,文中模型分析以保留所有变量为前提,重在观测各自变量同时作用因变量时的显著程度,以结合银行实务再探讨分析。观测值(月)n=60。

表3 资金往来的相关解释及归类

表4 描述统计量(单元:万元)

(一)模型1:储蓄存款与资金往来

对储蓄存款与8项资金往来数据建立线性模型并进行OSL回归,再通过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及自相关检验后,得到参数估计模型:

从参数估计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现金(cash)每净增1元,储蓄存款增加1.1575元(银行柜面和ATM);理财(financing)每净增1元,储蓄存款增加0.1258元(含理财到期、起息、自主赎回及国债购买、到期返本付息);跨行(bank)每净增1元,储蓄存款增加0.401元(跨银行净流入);批量扣收(batch)每净增1元,储蓄存款增长1.007元(代发工资扣减基金定投、学费及其他缴费后);还贷(loan)、转账(transfer)、投资(invest)、消费(pos)对金融资产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

(二)模型2:金融资产与资金往来④由于原模型存在二阶自相关,为消除自相关和异方差,弱化多重共线性,笔者对原模型进行了修正,模型2是经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后的二阶滞后模型。

最小二乘回归方程为:

从参数估计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理财(financing)每净增1元,金融资产减少0.8887元(含理财到期、起息、自主赎回及国债购买、到期返本付息);还款(loan)每净增1元,金融资产减少34.1394元(信用卡还款和各种贷款);消费(pos)每净增1元,金融资产减少1.4436元;转账(transfer)每净增1元,金融资产净增 0.2375 元;现金(cash)、转账(transfer)、跨行(bank)、批量扣收(batch)、投资(invest)对金融资产影响不显著。

(三)分析结果的比较

本文以保留全渠道的8项解释变量为建模前提,以置信度95%为统计意义上通过边界,在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比较后,得出:模型 1中现金(cash)、理财(financing)、批量扣收(batch)和跨行(bank)对储蓄存款(save)有显著影响,模型2中理财(financing)、消费(pos)和还款(loan)对金融资产有显著影响,其中,理财(financing)均对两个模型有显著影响,但方向相反;模型2的拟合程度(R2)及显著性(F)都较模型1相对更优;模型1是无滞后阶的回归,模型2是二阶滞后,这说明,储蓄存款的增长与各解释变量当期的流量紧密相关,而金融资产的增长与各解释变量前一、二期都有重要关联,也就是当月的金融资产与前两月资金往来都有关(见表5)。

根据对样本银行资金往来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分别建模的回归结果(见表5),结合工作实务,得到以下结论:

1.现金(cash)月度净流出4.5亿元,虽然数额巨大,但储蓄存款未因取现流失,主要在于其他资金往来渠道流入银行,并转化为储蓄存款。

2.转账(transfer)主要是本银行系统内的资金往来,同一系统内往来资金无论去向如何,只要还在样本银行内,对储蓄存款增长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对金融资产的影响,多数转账入银行的资金都有一定的资产配置目的,因此,多数经转账渠道流入的资金转化为了金融资产。

3.客户投资(invest)购买金融产品,其损溢在市场的波动中相互冲抵,并未对储蓄存款和金融资产的长期增长形成有益作用,同时,也发现购买保险(特别是期缴)的资金流出确实没有明显拖减储蓄存款的增长。

表5 模型1与模型2回归结果对比

4.理财(financing)对储蓄存款及金融资产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相反,只有约12%的理财往来资金最终形成储蓄存款净增的沉淀,还有约88%的理财往来资金跨行流出,形成金融资产的净减少,回归结果反映的现状,应该是理财竞争力下降的表现。

5.消费(pos)对储蓄存款的影响程度不显著,但对金融资产却有一定的负向显著影响,从样本银行近年来POS刷卡消费的收单结构看,该行借记卡(储蓄存款账户卡)的消费额仅仅占到全部份额的17% ,在储蓄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消费还款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金融资产。

6.还贷(loan)包括信用卡还款及房贷、经营贷款等,还款对储蓄存款的影响不显著(在90%的置信度内),但构成了银行储蓄存款的净流出,同时,对金融资产的负向影响较储蓄存款更大。

7.跨行(bank)主要是直接从非本行拉转资金到样本银行,这是银行季末时点冲刺阶段惯用的方式。1元的跨行转入只形成了0.4元的储蓄增长,虽然此类资金具有较强的经营可操控性,但跨行(bank)资金沉淀时间非常短暂,可能在1周内就流转回去,但跨行(bank)对金融资产无较显著影响。

8.批量扣收(batch)的月平均额4.28亿,主要是样本银行为企业开立代发工资专户。从模型1看,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1元当期批量净流入,能带来1元的储蓄增长,这也是银行争相抢夺该业务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客户都会将代发工资的银行账户作为主要的经济生活主理银行,主要表现在用账户缴费、还款、自动扣划等,而选择性地将大额资金转出样本银行流入客户“看好的”投资理财银行,这也是不影响样本银行当期金融资产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根本,也是金融资产增长的源泉,其地位如同“压舱石”“桥头堡”,是“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大零售”战略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微观角度将资金往来的数据分别与储蓄存款、金融资产建立线性模型并进行回归,结合银行实务,提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提高现金支取对储蓄存款影响的重视,关注客户的金融行为。大量的现金(cash)支取对储蓄存款的流失有影响,一方面,现金支取是储蓄存款乃至金融资产的净损失;另一方面,将支取的现金转化为定期存款或者现金汇款至样本银行储蓄账户中,加之额外的现金存入,储蓄存款可以实现净增,如本文样本银行月度4.5亿的现金净流出,会被350亿储蓄存款的结息及部分转为定期存款的流量资金所弥补,暂时未对储蓄存款构成“挤兑”的风险。然而,从样本银行近3年的储蓄存款结构看,虽然存款占资产比例有3个百分点的小幅上升,但却几乎全部集中在活期存款(现金的账户形式)。建议银行加强对活期流动性趋势以及客户金融行为动态的关注,特别是资产规模不高的客户群体。

二是持续推动客户资产的“金融深化”,优化资产配置。转账(transfer)和投资(invest)是银行资金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同一银行系统内的资金往来,还涉及到第三方存管账户如券商、期货与银行的资金往来,以及账户黄金买卖、基金申赎、结售汇等业务操作。毋庸置疑,这些资金往来也是储蓄存款和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却是银行经营中较难把握的部分,不仅需要考虑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损溢,还有资金所有者对存款及资产的自我把握。从样本银行近5年的金融资产结构看,基金资产、保险资产和三方存管资产占比分别围绕8%、7%和3%窄幅波动,贵金属资产增长1倍,但也仅占0.75%,与占比63%的储蓄存款相比微不足道。银行客户的“金融深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重在缓解中国居民的“不确定”情绪,才能引导其经济行为,优化资产配置。

三是加强客户投资行为与理财期限结构的匹配研究,积极竞争获取商机。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存款的替代品,尽管监管一再强调理财收益水平的合理性和不能刚性兑付等,但理财产品的竞争从未停歇。根据Wind资讯发布的数据,在619家银行发行的近78万支理财产品中,国有五大银行仅占22.31%,而样本银行所在行仅占1.91%,收益率也是缓步上升,这与实体经济增速及资本市场发展相脱节。通过模型回归结果看,通过银行理财吸引储蓄存款以及考核时点的“理财赎回转化为存款”的方式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对增储有帮助,相反,在理财买赎的资金往来过程中,却增加了客户选择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的机会,导致理财资金往来的净额约12%沉淀为存款,同时,有88%的资金流出了样本银行。期限错配的设计、理财收益水平及产品数量等成为银行理财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旦客户满意度不高,很容易在产品到期后转而投向其他银行,这对传统认为客户在某家银行容易形成金融依赖性的观点发出了警示。同时,从样本银行万名资产100万以上客户的投资期限结构看,6月以内、6~12月、1~2年及2年以上投资的占比区间分别为50%~60%、2%~8%、11%~17% 及 15%~30%;从趋势看,2年以上的投资期限占比在逐步提高,这与2年以上定期存款占比持续提升相吻合。因此,从客户投资行为的特点看,银行要依托理财的“短期制胜”带来客户金融资产的“长期留存”,如果银行忽视当下“拼血”的收益竞争,选择放弃“羊群效应”,可能要坐等较长时间才能迎来增长新契机。

四是抢占消费分期市场,避免金融资产流失。消费(pos)和还款(loan)是资金往来的净流出,但从样本银行的月度数据看,储蓄账户卡(借记卡)直接净流出用于消费和还款的只占不到三成,信用卡(贷记卡)透支消费和次月还款的金融行为也对储蓄存款没有较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反而对未来金融资产形成了显著的净减影响,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资产账户在一家银行而负债账户在多家其他银行时,对金融资产的影响就更为显著。一方面,时下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结算构成了较大的威胁,特别是银行曾经忽略的小额支付市场;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也开始在分期市场与银行分润。因此,为避免金融资产较大净流出以及市场份额递减的趋势,银行应在消费分期市场上尽早站稳脚跟。

五是减少营销资源浪费,多措并举提升往来资金留存率。跨行(bank)和批量扣收(batch)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争相抢夺的主要业务,也是经营管理中揽存争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能够直接提升储蓄存款和金融资产。虽然跨行(bank)拉转对考核时点储蓄存款增长有明显作用,但对储蓄存款的日均及金融资产的长期增长却没有显著效果,最多40%的留存率,甚至更低,但此业务在人财物的资源投入上却不少。批量扣收(batch)主要依托代发工资形成储蓄沉淀,尽管为此开发了诸多类似“薪金溢”及专属理财等收益增值代发工资账户专属产品,但其留存率及产品渗透率却很低,这也是目前银行较难突破的瓶颈之一,主要在于很难从庞大的群体中找到可以产生“羊群效应”的营销线索。对于银行营销管理而言,人为因素至关重要,跨行(bank)及批量扣收(batch)恰是发挥营销经理主观能动性的两项业务,因此,要使跨行(bank)和批量扣收(batch)业务对储蓄存款及金融资产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应更多从队伍配备、考核机制、激励措施等人力资源效能发挥上做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武剑.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J].金融研究,2000(4).

[2]孙克任,谢俊士.居民储蓄、储蓄分流与金融资产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3]杨银海.当前我国储蓄存款下降的经济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61).

[4]何伟刚,黄桂良,苏基溶.储蓄存款增长波动加大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含义——基于广东人民币储蓄存款数据的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2(9).

[5]张桥云,王宁.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24家银行的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3(5).

[6]厉克奥博,潘庆中,伏霖.新常态下可比居民储蓄率的变动趋势研究[J].经济学报,2014(4).

[7]王甘.当前形势下城区行储蓄存款业务发展对策分析[J].农银学刊,2015(3).

[8]张安全,凌晨.习惯形成下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J].统计研究,2015(2).

[9]咬亮.基于客户分层视角的零售银行资产配置与零售贡献研究[J].西南金融,2016(11).

[10]咬亮.金融新常态下基层零售银行储蓄存款发展情况研究——以工商银行W分行为例[J].甘肃金融,2017(1).

[11]咬亮,杨怀攀,莫钧麟,张超.新形势下工商银行北京区域银行卡收单业务发展情况研究——以W分行为例[J].甘肃金融,2017(3).

猜你喜欢

储蓄存款金融资产样本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金融资产的分类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货币供应
银行存款失踪的相关问题分析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货币供应
村企共赢的样本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